闽南童谣与教学
闽南语是我国重要的方言之一,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是体现闽南乡情、亲情的语言工具。
“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
多少年来,勤劳勇敢的闽南人民,用心灵和智慧创编和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其中闽南童谣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童谣优美动听,通俗易懂,简短易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它既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受到现代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少青少年、儿童只会追赶时尚,追捧流行歌曲,而方言则逐渐被冷落,甚至被遗忘。
我们在挖掘本土资源的新课程的指导下,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让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传承与弘扬。
一、立足本土,选择内容。
闽南童谣蕴藏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情感教育等。
不同地域又有着独自的特色童谣,我们在选择内容时,首先要以幼儿的兴趣入手,选择最本土的童谣,本土的童谣中所讲述的内容、情感都能体现本地域的民俗风情的,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能让幼儿接受和理解,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例如《东山渔歌》讲述的是每个月份的一种渔最好吃,这首童谣适合生活在海边的幼儿(铜陵)掌握,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的鱼的种类多,对每种鱼的外形特征熟悉,易于理解,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新的组合。
童谣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们在保持童谣
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要使之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
例如闽南童谣《白米饭》“吃饱大汉打敌人”这句里的“敌人”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他们不懂,不易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把它改为“吃饱大汉读书棒”,这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又能充分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
开阔了幼儿的眼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二、立足现实,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知识前准备、物质准备)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
在开展闽南童谣教育过程中,应创设相应文化背景的活动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许多闽南童谣创作较早,讲述的内容或童谣里面所指的事物都具有时代性,现在的幼儿不一定理解和认识。
这就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如语言活动闽南童谣《东山特产展不完》,在活动前要做好知识前的准备,开展“东山知多少”谈话活动,让幼儿了解东山县里的各个村的地名和各地特产;又如童谣《挨罗挨》里指的“磨”,大多数的幼儿都没有见过,对“磨”的外形特征及功能都不了解。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就要做好物质准备,收集磨的图片和实物,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幼儿了解“磨”的外形特征和功能。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掌握童谣的难点,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体现开展闽南童谣活动的真正目的。
三、立足实际,把闽南童谣教学融进幼儿日常生活当中。
开展闽南童谣的教学活动不能只限制于集中教学活动,要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一日各个环节,把闽南童谣教学有机融进。
1、早操时,可以利用闽南童谣句式押韵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特
点,把它融进早操的游戏里,如让幼儿边朗读闽南童谣边按童谣的节奏跳橡皮筋、跳圈、跳格子等。
2、点心环节,利用分点心时巩固复习童谣,引导幼儿朗读,避免幼儿枯燥的等待。
3、课前的情绪稳定,让幼儿边朗读童谣边做动作,集中幼儿注意力,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4、区角活动,在活动室的语言区里投放录音磁带、自制贝壳打击乐器,引导幼儿在晨午间活动时,用自制贝壳打击乐器朗读童谣。
5、融进三大游戏里,把学过的童谣进行改编成童话剧、课本剧、三句半等,投放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表演。
充分利用多种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学习,掌握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闽南童谣与音乐教学
(一)把闽南童谣引进教学
闽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童谣中,有游戏题材的《抛沙包》有母亲唱给孩子的摇篮曲《一瞑大一寸》,有将文字环环相扣、紧紧相连的《连锁歌》,有概括动物特性的《十二生相》、《小蜜蜂》、《田鸽仔》、《白鸳鸯》,还有过中秋节搏月时唱得《中秋饼》等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赞美传统美德,如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反映现代人生活情感内容的题材也都融进了民歌童谣中。
如由本地工作者创编的《厦门八大景歌》、《文明歌》、《扒龙船》、《果子歌》、《月亮月光光》、《看新娘》等等。
这些民歌童谣写得很逼真、很生动,符合现实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少青少年甚至儿童也在追赶时尚,迷恋流行歌曲,闽南童谣几乎已经被遗忘了,我们的先辈一代一代传唱
的歌谣,到了今天几乎没有几个人还能记得,更不用说传唱了。
然而当今艺术界,无论国内国外都把振兴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作为音乐创作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匈牙利的柯达伊、德国的奥尔夫,他们的教学法都是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通过学习民族的民间音乐传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把提高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目标。
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
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音乐研究的课题。
学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乡土民谣的一个重要阵地,音乐教育要通过学校的音乐教学得以完成。
(二)编写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
编写一套系统的由浅入深的乡土音乐教材是把闽南童谣引进音乐教学的前提。
童谣最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体验,使他们乐学易会,以至有不少专家呼吁“逾早学音乐逾好”,如果我们抓住童年时期的教育,让学生从小耳闻目染,朗读、吟唱、感受民间童谣,学生会在无意识中,适应环境,并且把所见所闻记入头脑。
童年时期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格发展的基础阶段,利用儿童早期教育的优势,让他们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继承当地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的中华灵魂和全球视野,是进行闽南童谣教育的宗旨。
创设多种闽南童谣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把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新教材和本乡土教材结合起来
进行教学,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爷爷奶奶是唱着什么歌谣长大的,是哼唱着什么歌谣多日子的。
1、互教互学教学法
演唱闽南童谣,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必须用方言爱演唱。
方言是最自然、最有亲和力的语言。
闽南童谣语言质朴、自然、率真,用方言朗读,朗朗上口,演唱出来韵味无穷。
为了解决学习闽南童谣的方言难题,应该充分开发教育资源,调动班内厦门土生土长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轮流当小老师为同学们做示范朗读。
这样生生互教互学,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了互动互促,不仅贯彻了审美教育的相互交流性原则,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而且创造了一个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意象图示教学法
闽南童谣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很多学生不懂闽南方言。
而童谣里意象又相当丰富。
就可以利用图画的直观性特点,以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歌词。
如闽南童谣《火金姑》是一首连锁歌,以拟人的描述法,从邀请萤火虫来喝茶开始,以各种食物的特性和声音的趣味来制造丰富的意象。
它后一个短句和前一句的韵脚,配上一个押韵的食物名称,听起来非常有趣味。
可以在黑板上画几幅简笔画:一只萤火虫,一碗茶,还有香蕉、龙眼等水果,学生眼看着简笔画,耳听着音乐的旋律,手击相应的节拍,就能收到良好的
学习效果。
这里贯彻了审美教育的形象性原则。
开展闽南童谣课外活动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延伸与辐射,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组织全校学生共同参与,以班级为单位的歌咏比赛,能够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音乐课外活动还包括校外活动。
由于厦门特殊的地域文化,可以充分利用闽南童谣的文化功能,带领学生开展校际交流和海峡两岸交流,充分利用传统美德、民间习俗和乡土亲情,加强团结,呼唤统一。
咱兜的大瓦厝》表演常言说得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需要我们大胆创新,合理运用有别于其他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会闽南童谣给他们带来的智慧、艺术和快乐。
著名音乐家柯达伊提出:“儿童也应该首先使用音乐的母语唱歌。
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正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儿童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音乐教育要从民族传统音乐抓起,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又要从当地民间童谣抓起。
当地童谣教育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将民族文化的根深
深植于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从而诱导他们从厦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把闽南民间音乐唱进每一个与我们交往合作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