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高边坡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重庆高边坡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工程概况1.任务由来受重庆千山万水臵业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千山.半岛国际项目E地块基坑边坡治理工程设计任务。

该工程位于重庆市綦江区通惠大道北侧,交通较为方便。

受甲方委托,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千山〃半岛国际E地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已于2014年1月通过相关部门审查,此外,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提交了《千山〃半岛国际E地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补充勘察阶段)》。

现委托我院进行该项目基坑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工作。

该工程的建筑由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拟建建筑概况见表1。

本次设计范围主要为基坑边坡,基坑边坡长度546m,基坑边坡高度一般为5.0m-13.30m,最大边坡高度为27.8m,边坡平均高度约16.5m,边坡面积约9010 mJ 边坡治理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抗滑桩支挡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其它临时基坑边坡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2年,本次设计阶段为施工图设计。

2.工程地质概况拟建场地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原始地形为斜坡及丘间谷地等组成,拟建场地现状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勘察期间正在按设计高程进行开挖,南侧地段较平坦,南侧与北侧车库边开挖形成陡坡。

拟建场地位于明月峡背斜南西翼,岩层单斜产出;在拟建场地东侧基岩出露地段量取岩层产状:236°Z 27°。

对裸露基岩边坡进行调查,主要有二组裂隙,裂隙③:351 °Z 68°,裂面较平直,偶见泥质充填,裂面张开1〜3mm裂隙间距0.5〜1.0m, 一般延伸1〜1.5m,可见最大延伸3m,结构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裂隙C2 : 83°Z 75°,裂面较平直,偶见泥质充填,裂面张开1〜3mm裂隙间距0.5〜1.0m,延伸约1〜2m,结构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

层面张开约1〜3mm表面平直,无胶结,为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差。

拟建场区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断层、岩溶、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

未见地质灾害分布。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示,场地内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 、残坡积层粉质粘土(Q4el+dl )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砂岩、泥岩(J2s),现将其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 )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Q4m)l :红褐色、褐色。

由粘性土夹砂岩块石组成,粒径10mm〜380mm, 最大粒径460mm 土石比为9:1〜7:3,结构呈松散~稍密状,稍湿。

为平场时机械倾倒回填所致,未经过压实处理,填土在竖向分布无规律,块石含量、粒径不均,访问堆填时间半年以上, 该层主要分布在拟建场地部分地段;该层厚度一般0.3m(BK9)〜24.70m (BK147 ,分布不均匀。

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褐色,可塑状,刀切面较光滑,韧性、干强度中等,摇震无反应。

局部表层0〜0.50m夹有植物根系及腐殖质,有腥臭味;部分粉质粘土夹有砾石,切面较粗糙。

该层主要分布在拟建场地北部的斜坡地段,该层最大厚3.00(LZY112)。

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基岩砂岩(Ss):灰褐色、灰白色、灰,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质软。

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厚片状、散砂状,岩质软,锤击声沙哑;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少量块状,节长4-35cm,锤击声清脆,质软~较软,分布于场地部分地段,与泥岩呈互层产出。

单层最大厚度4.10m (BK50), 为拟建场地的次要岩性。

泥岩(Ms): 红褐色、紫褐色、灰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夹砂质泥岩、泥质砂岩薄层、透镜体,岩质极软〜软。

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厚片状,岩质极软,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少量碎块状。

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地段,与砂岩呈互层产出为场地的主要岩性,未揭穿该层。

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平直,微张,无充填。

二、设计依据2.1 《设计委托书》2.2 《设计合同》2.3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千山〃半岛国际E 地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及《千山〃半岛国际E 地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补充勘察阶段)》2.4 有关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330-2013);( DB50/5029-2006);(GB50010-2010) ;( DB50007-2011);( GB50011-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 )。

三、设计参数(1)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永久边坡安全系数K取1.35,临时边坡安全系数K 取1.25,永久锚杆抗拉安全系数取2.2,临时锚杆抗拉安全系数取1.8,永久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2.6,临时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2.0,结构重要性系数:丫0=1.1。

(2)荷载分项系数取:丫Q=1.35;(3)人工填土天然重度平均值19.0kN/m3,饱和重度平均值19.8kN/m3;粉质粘土天然重度平均值19.90kN/m3,饱和重度平均值20.20kN/m3 ;中等风化带泥岩天然重度平均值25.0kN/m3;中风化带砂岩天然重度小值平均值24.8kN/m3。

(4)人工填土天然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C=0KPa内摩察角©=30°;饱和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C=0KPa内摩察角=22°;粉质粘土天然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C=28.0KPa内摩察角=15.2 °;粉质粘土饱和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C=19.0KPa 内摩察角=12.0 °。

(5)粉质粘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20MN/m4,强风化泥岩取20MN/m4 , 中等风化泥岩取60MN/m4 ,强风化砂岩取40MN/m4 ,中等风化砂岩取240MN/m4(6)基底摩擦系数:粉质粘土取0.25,,强风化泥岩取0.35,中等风化泥岩取0.40 ,强风化砂岩取0.45 ,中等风化砂岩取0.50。

(7)中等风化泥岩理论破裂角取60.6。

,中等风化砂岩理论破裂角取64.7 °。

(8)泥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砂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0°。

(9)外倾结构面裂隙①、裂隙②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C=50kPa © =18°。

层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C=30kPa © =12°。

(10)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泥岩取200KPa砂岩取350 KPa。

四、设计方案4.1 总体设计本次边坡设计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及场地现有放坡条件等,从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安全适用性等方面等进行综合考虑,配合建设方建筑、景观等各部门选取最佳方案进行设计。

根据勘察、场地周边环境及建筑设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场进行综合分析,土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沿圆弧形滑面或基覆界面产生滑移破坏,局部可能出现浅表层土体溜滑。

针对这一破坏模式,提出治理方案为:临时放坡+喷射C1 5素砼护面+截排水工程综合治理方案。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岩体顺岩层层面或沿岩体理论破裂角形成的破裂面产生滑移破坏。

针对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提出治理方案为:抗滑桩+挂网喷浆+放坡+截排水工程综合治理方案。

4.2 治理工程设计及分项设计一、挂网喷浆工程19-19'剖面、20-20'剖面控制范围段边坡采用挂网喷浆支护工程,锚杆采用A3螺纹5.30m~14.5m长钢筋锚杆,单根锚杆采用2根八325螺纹钢筋,锚杆横向间距2.0m,纵向间距2.0m,采用M30砂浆注浆。

面板钢筋采用八“2、八偲钢筋交叉布臵,喷射C20混凝土面板厚100mm泄水孔采用孔径100mmPV管进行排水,采取2000mm x 2000mm方形布臵,每隔20.0m设计伸缩缝。

二、抗滑桩工程(1)50-50 '剖面控制范围采用I型抗滑桩工程支护。

该型抗滑桩的截面尺寸为1.2m x 1.8m,受荷段7.6m,嵌固段10.1m,其中嵌入基岩深度7.9m,桩长一般为17.7m,桩间距为3.3m,选取土压力527.4KN/m作为设计推力进行抗滑桩结构设计。

推力及抗力均呈矩形分布作用在受荷段桩身,抗滑桩计算土层采用“M法计算,中等风化基岩采用“ K法计算,填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5MN/m强风化泥岩取30MN/m4,中等风化泥岩取60MN/m4,强风化砂岩取40MN/m4,中等风化砂岩取240MN/H 桩底支承条件为铰支端。

该型桩既作为抗滑桩又作为地下车库桩基础,本次设计抗滑桩只满足抗滑桩要求,还应进行作为车库基础的验算。

(2)52-52 '剖面控制范围采用H型抗滑桩工程支护。

该型抗滑桩的截面尺寸为1.2m x 1.8m,受荷段8.8m,嵌固段9.6m,其中嵌入基岩深度7.5m,桩长一般为18.4m,桩间距为3.3m,选取土压力516.6KN/m作为设计推力进行抗滑桩结构设计。

其它计算条件与I型抗滑桩一致。

该型桩既作为抗滑桩又作为地下车库桩基础,本次设计抗滑桩只满足抗滑桩要求,还应进行作为车库基础的验算。

三、放坡工程场地内临时边坡土坡部分放坡坡率1:1.50,每级坡高5.0m-7.0m,马道宽1.0-2.0m,放坡后喷射50mm厚C15混凝土封闭坡面。

岩坡部分按岩体潜在破裂面(60.6 °)放坡,每级坡高6.0m-10.0m,马道宽1.0-2.0m,放坡后喷射50mn厚C15 混凝土封闭坡面。

所有临时边坡处建筑地下室应考虑侧向岩土压力。

四、截排水工程1 、设计依据根据已有气象及水文资料,结合该地区降雨特征,本次设计降雨标准为:设计暴雨( 50 年一遇暴雨)强度为80mm/h。

2、地表排水系统工程布臵为对锚杆挡墙及桩板墙泄水孔中流出的地下水及边坡上形成的地表水进行排泄,在挡墙墙趾处设计一条排水沟,并将排水沟与城市地表水排泄系统相连。

排水沟截面尺寸宽X高为300m M 300mm沟底和沟侧壁衬砌厚度为200mm采用C20毛石混凝土砌筑,该排水沟两侧出口处设计为喇叭口3、截水沟水力设计流量公式为:Q p 二S p F式中:Q p——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3/s);SP ---------- 设计降雨强度,(mm/h), 取80mm/h©——径流系数;F ——汇水面积,(Km2),为0.03 km2。

计算得设计频率地表汇水流量为0.24 m3/s。

4、截水沟结构设计为防止温差裂缝和沟渠基础不均匀沉陷造成的沟渠裂缝,所有衬砌进行分缝,采用的间距为20m缝宽为2cm,缝内填塞沥青麻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