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图设计说明

施工图设计说明

经开大道交通工程优化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建设背景1.1项目由来本次交通优化设计范围为经开大道入口段及经开大道C、D、E段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本次交通优化道路是经开区高峰园、经开区龙腾园和G50高速的出入口,同时也是进入万州火车站的入口,随着经开大道的正式通车,预计未来出入经开区的车流量会大幅度增加。

但是现状道路由于年久失修,缺乏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易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现状描述如下:(1)经开大道B段匝道出入口较多,驾驶员在此处易违规掉头,交通隐患大大增加;(2)同时在匝道入口处,现状波形防撞护栏已有多处损坏,丧失了防撞功能; (3)在经开大道B段匝道出口处,指路标志缺乏、指路系统明确性、连续性不足,由于部分驾驶员对路况不熟悉,极易在经开大道B段走错道路,驾驶员为了纠正行驶路线,易在匝道出口处违规调头;(4)交通标线磨损严重;(5)由于经开大道建设尚未全面完工,交通安全设施未能全面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以上现状,易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因不能正确识别目的地道路而出现违规掉头、违规左转,进而影响行车安全,降低道路通行能力。

指路标志损坏、指路标志版面偏小缺乏隔离设施交通标线磨损2015年4月,我院与经开区管委会及重庆万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勘查现场,决定对此处进行交通优化,以防止交通交通事故的发生。

1.2主要工作内容(1)对现状道路标志、标线进行优化设计;(2)在道路中间增加隔离防撞栏杆;(3)在道路两侧设置防撞栏杆;(3)完善经开大道存在安全隐患路段的交安设施。

2、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12.1设计依据1.业主设计任务委托和相关设计合同;2.该区域地形图;3.该区域所在规划;4.现场调查资料。

2.2设计选用的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4)《公路交通标志板》(JT/T279-2004)(5)《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6)《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7)《路面标线用玻璃珠》(JT/T446-2001)(8)《道路交通信号灯安装规范》(GB14886-2006)(9)《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10)《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A47-2002)(11)《视觉信号表面色》GB/T 8416-2003(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细则》(JTG/T D81—2006)(14)《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1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1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CJJ75-97)(17)《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3、交通优化设计内容3.1交通组织原则交通组织以尽量满足区域交通和对干道交通干扰尽量减少的原则进行组织,主干道交通优先,支路交通停车让行。

各路段交通流具体组织形式详见各相关路段交通组织设计图。

3.2交通渠化1、车行道上同、异向车流采用交通标线;2、与本工程范围道路相交道路均采用交通标线分离;3、本工程范围内道路采用交通标线和交通标志控制。

3.3设计内容针对现状情况,我院决定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工程整治:在经开大道B段中间设置隔离防撞栏杆;同时在路侧设置指引标志;替换路侧波形护栏为防撞护栏;在临时匝道出口及高填方观测段处设置隔离防撞栏杆;完善经开大道全线交安设施。

具体设计内容如下所述:1、设置隔离护栏,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保证行车安全。

(注:隔离护栏设置起终点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周边交通环境做适当调整;在高填方沉降路段由于现有沉降为完成,经和业主沟通,本次设计目前采用临时隔离设施见(图-26),待沉降稳定后,重新对高填方段处理,同时设置永久隔离设施(本次效果图所示))隔离护栏设置位置示意图隔离护栏设置效果图2、优化片区内指路标志,提升其连续性、视认性。

根据现场踏勘,现状指路标志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标志损坏、缺失,标志版面偏小影响视认。

下面逐一对指路标志设置进行说明:片区现状指路标志分布示意图1号交叉口位置标志牌道路名“石梁路”拼音字膜有误,建议更换;待路口形成后,完善其余进口的指路标志。

2号交叉口北进口无指路标志,建议增设完善;3号交叉口北进口指路标志破损,建议更换;4、5、6号匝道分流处标志版面均偏小,本次设计4、5号更换为3500X2000 T型双悬臂式指路标志,6号匝道处新增4000X2500指路标志以增强视认性。

4、5、6号匝道分流处标志版面偏小、指示道路信息缺失4、5号匝道处更换为3500X2000 T型双悬臂式指路标志以增强视认性6号匝道处新增4000X2500指路标志在入口段增设白底黑字的告示标志,引导长青路方向车辆经转盘处掉头前往经开大道。

3、交通标线的完善优化根据现场踏勘,现状部分交通标线磨损缺失,需进行完善优化。

4.经开大道全线交安设施完善设计由于经开大道建设尚未全面完工,交通安全设施未能全面完善,为更好的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隐患,设计根据《万州区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关于经开大道交通安全设施完善的函》要求,对相关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完善。

下面对完善设计简要叙述。

具体设计图纸详见附图。

一、交通标志类1、圣心堂高填方段完善设置车道减少、右侧通行等标志。

2、鹿山路口完善设置指路标志。

3、高架桥下中央绿化隔离带两端完善设置指示标志。

4、修改经开大道入口处匝道指路标志。

5、完善交叉口未建成道路方向的交安设施。

6、在经开大道入口位置完善禁止定线客车通行标志二、交通标线类对行人过街需求集中的路段完善相关标线。

隧道出口、万云高架桥下等长下坡路段及鹿山路口设置减速震荡标线。

三、信号灯、雷达测速电子警察及电子监控类高峰中学前路口完善信号控制设备布设,消除安全隐患。

同时可先行完善已招标的电子警察系统、雷达监控系统及其他有需求的灯控路口(具体点位根据交管部门管理需要确定),强化路面管理。

四、物理隔离设施及减速设施类1、圣心堂高填方段设置隔离设施。

2、隧道两端中央隔离花台设置PU隔离桩。

隔离桩标准高度为为70cm,间隔3m设置。

采用内膨胀锚固技术固定于地面,底座用钢钉或螺丝固定,安装必须牢固,车辆撞击时不会松动。

3、对未建成6车道路段重新分配车道,并设置中央隔离。

4、隧道出口弯道右侧为高边坡路段(桩号K4+380-K4+456),设置防撞护栏。

5、在K2+840-K2+120,K3+980-K4+620等长下坡路段及鹿山路口施画减速震荡标线。

6、隧道出口弯道右侧为高边坡路段(桩号K4+380-K4+456),设置防撞护栏。

7、在K2+840-K2+120,K3+980-K4+620等长下坡路段及鹿山路口施画减速震荡标线。

5、交通安全设施设计5.1 设计依据1.《万州区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关于经开大道交通安全设施完善的函》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4.《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5.《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6.《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7.《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5.2设计内容本次的设计内容包含标志、标线、交通设施等。

设计原则1.道路上的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应根据交通管理法规及有关标准,正确地设计与设置标志。

2.标志的设计应根据公路的交通量及其构成,计算行车速度,平、纵面线形,桥涵、隧道等构造物的位置,投资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3.标志的设置不得侵占道路建筑限界,应确保净空高度。

4.标置的设置数量应平衡、均匀,避免信息过载或疏漏。

重要信息可重复设置。

在某些情况下,应根据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划分层次,保障重要标志的位置。

在路况较好的长直路段也应设置一些提示性的标志。

5.以不熟悉该公路及周围路网体系的公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整个路网和该道路之间的关系。

6.在设置交通标志时,应注意与交通标线的配合使用。

交通标志的设置还应周围环境等其它沿线设施的协调配合。

7.公路全线应采用统一的设置标准、版面规格,在特殊情况下,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与统一性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交通标志的可读性和视认性。

8.交通标志的版面设计应以驾驶人员在计算行车速度下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信息为基本原则,同时力求使版面美观、醒目。

9.交通标志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充分满足功能要求、尽量考虑美观、统一规格并降低造价”的原则。

5.3交通标志标志版面设计:1.标志颜色:本路交通标志的衬底色按GB5768-2009标准执行,规定为:警告标志黄色,禁令标志白色,指路标志蓝色。

2.边框和衬边标志边框的颜色应与标志的图形或字符的颜色一致,标志衬边的颜色应与标志底色一致。

各类标志的边框和衬边应GB5768-2009要求并参见设计图纸。

相同底色标志套用时,应使用边框;不同底色标志套用时,套色的禁令标志不使用衬边,套色的指路标志一般不使用边框,道路编号标志套用于指路标志上,使用边框。

矩形标志板的四个端角为圆弧形端角,除指路标志外的标志板圆弧半径为4cm。

3.字符:道路交通标志的字符应规范、正确、工整。

按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顺序排列。

一般一个地名不写成两行或两列。

根据需要,可并用汉字和其他文字。

标志上的汉字应使用规范汉字,标志上同时使用汉字和其他文字,汉字应排在其他文字上方。

标志上使用英文,地名用汉语拼音,相关规定按照 GB 17733,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用名词用英文,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根据需要也可全部大写。

汉字高度:道路采用40cm字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指路标志的阿拉伯数字和其他文字:高度应根据汉字高度确定,其与汉字高度的关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文字与汉字高度的关系其他文字与汉字高度(h)的关系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或少数民族文字大小写1/3h ~1/2h阿拉伯数字字高h字宽约0.6h笔划粗约1/6h具体大小参见标志版面设计图。

道路编号标识中的字母标识符、数字等高,出口编号标志中的数字、字母高度不等,其高度符合GB5768-2009要求并参见设计图纸。

指路标志的汉字或其他文字的间隔、行距等应符合GB5768-2009要求并参见设计图纸。

4.尺寸根据不同标志服务对象行车速度不同确定警告标志、禁令、指示标志的版面大小。

指路标志的大小,根据确定的字体大小,字数、文字高度及排列情况确定,参见设计图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