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模板
学生思考地壳运动的形式,并开发智力模拟过程
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加以判断所受的外力作用
学生结合所学完成图表填空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多媒体演示)
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设问:①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
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难点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讲授法、对比、表格归纳、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新知
探究
[视频导入 ]汶川大地震
位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
[过渡 ]汶川地震发生后 ,致使河流改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汶川的地表形态。其实不只汶川 ,我们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和宇宙间的物质一样 ,是不断变化着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促使地表不断地发生改变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板书: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 (不均匀 )
4、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 )
在地壳运动中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 ,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教后记
签字意见:
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思考 :1、导致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
2、汶川地震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
小结
[课堂总结 ]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
教师展示---借助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火山喷发[视频播放 ]风化
[过渡 ]在剩下的三种表现形式里面 ,搬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一般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 ,所以侵蚀和堆积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作用形式。
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向于平缓。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借助表格 ,指引学生从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总结 ) 。
作业:完成自主丛书中本节课内容
预习下一节。
学生观看动画,合作讨论完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并理解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关系。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二、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3、堆积作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滕州三中地理学科——课时教案
第____单元第___课时总第____案主备人_丁洪涛审核人_胡凡东_
课题:_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掌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法
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设问:②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小结:
三大岩石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