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商质量能力评估细则

供应商质量能力评估细则

5-生产过程中的质量
生产手段(设备)。
·每个工位的设备的精度是否都满足产品公差的要求
·工序能力是否足够*
生产设备的总体布置。
·根据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安置是否合理
·生产场地是否足够
生产手段(设备)的校验及结果的存档。
·生产手段(设备)是否经周期检定合格,并建有周期检定档案
·产品开发、设计程序中是否要求质量部门参与(删除)
·试验报告是否按要求存档
·安全件、法规件的试验报告是否与生产日期相对应,以便查询
理化实验室。
-设备的状况及其跟踪。
·实验设备能否满足生产需要
·检定周期是否合理
·是否按周期进行检定*
·对检定不合格的是否及时校准或维修
·现场使用的实验设备是否完好
-实验规范及标准。
·对各种产品是否在试验之前都有明确的试验规范和执行的标准
评估内容
扣分
结论
评估记录
-人员。
·人数能否满足工作需要
·检定人员有无资格证明
生产现场的测量间。
-设备的状况及其跟踪。
·检测设备能否满足生产需要
·检定周期是否合理
·是否按周期进行检定*
·对检定不合格的是否及时校准或维修
·现场使用的检测设备是否完好
-人员。
·人数能否满足工作需要
·检定人员有无资格证明
性能试验及疲劳试验。
·是否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发布质量方针和质量手册
1.2质量部门组织机构定义。*
·是否指定质量各部门负责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否存在
1.3质量部门人员编制。*
·是否按机构职能配备人员
1.4书面的职能程序。*
·有无质量手册,企业的主要质量职能是否描述清楚
1.5质量部门相对于生产部门的独立性。
·是否与生产部门有同等地位
了解在汽车卖出后出现的故障。
·有无最终用户使用质量信息(故障)的收集、处理程序(包括及时修复、更换)
·是否执行
对这些故障的分析。*
·收集到的质量问题信息有无进行分析和采取防止再发生措施的程序
·是否按程序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止再发生的措施
结论
评估记录
不合格批的处理。
·是否按程序处理
·对供应商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进行跟踪
·是否掌握用户对产品的要求
结果的记录。
·外购件检验有无完整的记录
供应商分类及能力跟踪。
·是否把一定时期内外购件检验结果作为调整供应商分类的依据
·质量不稳定的是否进行质量保证能力跟踪调查
对供应商采取措施。
·是否根据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及其产品质量状况对供应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进厂检验,建议调整订货数量、价格等),以促使供应商提高供货质量
供应商质量能力评估细则
供应商质量保证
供应商
审核员审核日期
质量能力评估记分表
说明:
本评定标准包括十个章节和十二个附加条款,共115条,每条都有具体的细则。
☉评定时需要考虑企业的大小,具体产品、安全及法规项
☉工厂的实施(特殊情况下,还要评估外协工厂)
☉实施有效性用以下准则评定:
合适----------------扣0分可接受---------------扣1分
评估内容
扣分
结论
评估记录
不合格品的隔离。*
·有无不合格的隔离、处理程序
·不合格品是否按要求隔离、有无明确的标记
不合格品的处理。
·应有处理不合格品程序(挑选、返修)
·对不合格品及时处理,并将信息反馈给生产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结果的记录及其利用。*
·产品检验有无完整的记录
·是否对缺陷的形态进行了记录,并按不合格品的数量与缺陷严重程度或造成的损失对其进行分类
·检验手段是否按周期检定、校准
·有无检定档案
检验工位的总体设置。
·检验工位的设置是否合理
·检验工位的场地是否足够
批的识别标记。
·所有不同的批次,有无从外购件进厂、制造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批鉴别的标识
不合格品的隔离。
·有无外购件不合格品的隔离、处理程序
·不合格品是否按要求隔离,有无明确的标记
评估内容
扣分
·不能由生产厂长领导
1.6扣压有缺陷产品的权力。
·是否有权停止不合格品的生产和发运,并要求有关部门采取纠正措施
1.7检查与生产时间的相适应性。
·各班次是否都有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员在岗
1.8质量部门与研究部门、工艺部门、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质量部门代表用户的,如何站在用户的立场,与其它相关部门联系,组织质量改进活动
5-生产过程中的质量------------------------------------------------------9
6-成品质量-----------------------------------------------------------------12
7-售后质量-----------------------------------------------------------------14
评估内容
扣分
结论
评估记录
操作工自检。
·生产工人是否按检验要求进行自检
工序间检验。
·检验员是否按检验工艺进行检验
审核。
·是否对产品及工艺进行审核
检验手段(设备)。
·生产线上的检验手段是否齐全
·是否适应生产
手段(设备)的校验及结果的存档。
·检验手段(设备)是否按周期检定、校准
·有无检定档案
检验工位的总体布置。
·试验设备有无操作规程
-结果的存档。
·各种试验有无综合试验报告
·对未达到要求的是否在产品及工艺上采取了改进措施
·试验报告是否按要求存档
·安全件、法规件的试验报告是否与生产日期相对应,以便查询@
4-外协件质量
对供应商的选择。*
·是否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
最初样件的接收。*
评估内容
扣分
结论
评估记录
S1-安全件、法规件的控制------------------------------------------------20
S2-质量改进------------------------------------------------------------------21
注:
1)最初样件是指用正规工装生产的首批产品;
2-工艺------------------------------------------------------------------------3
3-检验的一般手段---------------------------------------------------------5
4-外协件质量---------------------------------------------------------------7
8-场地—搬运—库存-----------------------------------------------------15
9-人员-----------------------------------------------------------------------17
10-产品开发与可靠性保证-----------------------------------------------18
·检验工位(包括手段)是否适用
手段(设备)的校验及结果的存档。
·检验手段(设备)是否按周期检定、校准
·有无检定档案
由质量部门决定验收标准。
·质量部门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验收标准,此标准作为检验员进行检验的依据(如检验卡、标准样件等)
高级检验(对产品进行审核)。
·对生产过程的产品及工序进行系统性的审核,最小审核频率应在监控计划中反映出来,应经常性将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公布出来
检验手段(设备)。*
·是否按照检验工艺卡的要求配齐各种检验手段(设备),包括性能、疲劳、实验室的设备
·检验设备有无周期检定合格证
检验工位的总体设置。
·根据工艺流程,检验工位的设置是否合理
·检验工位的场地是否足够
检验工位的定置管理。
·检验工位上的物品(包括检验手段和被检的产品)是否按要求摆放
可使用性。
不合格品的处理(挑选,返修)。
·不合格产品的信息应及时处理并反馈给生产部门
·对不合格件进行返修后,应进行全面的检验
结果的记录及其利用。
·产品检验有无完整的记录
·是否对缺陷的形态进行了记录,并按不合格品的数量与缺陷严重程度或造成的损失对其进行分类
·是否对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产品和工艺上采取了改进措施
-设备的状况及其跟踪。
·试验设备能否满足生产需要
·检定周期是否合理
·是否按周期进行检定*
·对检定不合格的是否及时校准或维修
·现场使用的试验设备是否完好
-试验规范。
·对各种产品是否在试验之前都有明确的试验规范
·试验设备有无操作规程
评估内容
扣分
结论
评估记录
-结果的存档。
·各种试验有无综合试验报告
·对未达到要求的是否在产品及工艺上采取了改进措施
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是否有严密的计划进行落实
·结果有无检查
结果的存档。
·以上资料是否存档
6-成品质量
检验工艺卡及图纸。
·现场有无产品的检验工艺卡及图纸*
抽检(性能试验、疲劳试验)。
·是否按照检验工艺卡要求的频次进行性能、疲劳试验
评估内容
扣分
结论
评估记录
抽检(实验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