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项羽的成语

关于项羽的成语

⑴取而代之:楚国末年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叔项梁学习剑术,项羽却豪言壮语地说要学习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就教他兵法。

项梁杀了人,他们逃到吴中,秦始皇东游会稽山路过吴中,项羽远远观望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释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⑵先发制人:故事说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蠢蠢欲动,请有威望的项梁去商量起义的事宜。

项梁听殷通说“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就反客为主,叫项羽杀了殷通,自立为会稽太守,然后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宣布起义反秦。

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

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

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

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

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属。

于是他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

”说完,项梁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

叔侄俩一前一后走进厅堂。

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

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

项羽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释义】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⑶破釜沉舟: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释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⑷付之一炬:唐敬宗时,朝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杜牧十分气愤,就写一篇《阿房宫赋》,讲述秦朝的阿房宫是十分的繁华,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才烧完,借古讽今,希望能让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释义】付:给;之:它;炬:火把。

一把火给烧了。

⑸衣锦还乡:吴越武肃王钱谬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窘,后来迫于生计始投身军旅,未想竟由此发迹,终致割据称王,占有吴越十三州土地,成为一方霸主。

显贵后,他决定效仿汉高祖故事荣归故里,打算好好在家乡人面前炫耀一下。

于是一面下令将家乡改命为“衣锦军”,并在故宅旧园基础上大修宫殿楼阁,穷极壮丽一时,另一面又召聚亲朋故旧、邻里乡人整日笙歌燕舞,欢宴不休,甚至于把自己幼时玩耍嬉戏的地方披上锦绣彩缎,表示不忘过去。

他同时自鸣得意地令乡人四处传唱自己的《还乡歌》,以歌功颂德,家乡因此蔚为轰动,热闹非凡,人称当年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时也不过如此。

【释义】衣:穿;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表示向亲邻炫耀自己的富贵。

⑹沐猴而冠: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

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

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

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

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

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

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

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

”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

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

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猕猴装扮成人样。

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释义】把刀枪都放进兵库里去。

指没有战争;不用武备;也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

现形容思想麻痹。

⑻逐鹿中原: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韩信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自带队伍去与刘邦争天下。

可韩信不听他的建议。

刘邦打败项羽后,由吕后矫诏设计擒住了韩信,说韩信谋反,一心要除掉他。

韩信受刑前后悔极了,说:“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才会有今天!”杀了韩信后,刘邦下令抓来蒯通,也要治他的罪。

临刑前,刘邦说:“你让韩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杀了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蒯通一点也不害怕,十分平静地说:“狗都知道要忠实于自己的主人,我那时是韩信的手下,当然不会忠实于你。

再者,秦朝已近颓势,天下英雄并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权,谁力量大就会得到它。

与你争夺天下的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如果你要杀我那就杀吧。

”刘邦听后,觉得蒯通很有胆识,十分欣赏他,就把他放了。

【释义】在中原争夺天下。

比喻争夺政权。

逐:追赶;鹿:比喻帝位、政权。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⑼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

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⑽霸王别姬: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释义】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⑾无颜见江东父老:公元前203年,韩信把兵马驻扎在垓下,准备与项羽进行决战。

他在十个方向埋伏了军队,又派士兵冲着楚营大声叫骂,引得项羽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陷入了汉军的重重包围。

到了夜里,包围楚军的汉军营中传来了楚地的民歌声,阵阵楚歌婉转凄凉,不少楚军士兵都留下了眼泪。

项羽吃惊地说:“难道楚军全都投降了刘邦吗?不然汉军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楚人呢?”项羽稳定了一下情绪,跨上战马,率领八百多名壮士组成的骑兵队,趁着夜色突出重围,向南奔去。

汉军将领灌婴立即率领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跑到阴陵时迷了路,问一位在田中耕作的老翁该怎么走,老翁告诉他向左。

项羽向左跑去,结果闯进了一片大沼泽之中,被汉兵追上了。

项羽的骑兵与赶来的汉兵展开了血战。

项羽左刺右劈,杀了不少的汉兵。

汉军将士看到项羽这么勇猛,一时间不敢逼近,只是远远地叫嚷喊杀。

项羽和骑兵们跑到了乌江边。

乌江的亭长正划着一只小船等在江边,见到项羽过来,就对他说:“您赶紧上船过江东去吧。

江东地方虽小,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您还可以在那里称王。

”项羽听后笑了一笑说:“当初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我怎么能一个人回去呢?就算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说完,他将心爱的乌骓马送给亭长,又转过身,和剩下的士兵手持短剑与汉军拼杀。

项羽一人消灭了数百名汉军,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⑿东山再起:谢安原籍陈郡阳夏,后迁居会稽(绍兴),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作文。

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

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

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

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

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释义】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