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市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二、循环经济基本情况及典型简介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1、初步形成了煤电产业循环经济 利用充足的煤炭资源,2005 年全市生产原煤 124 万吨,其中四棵树煤炭有 限公司生产原煤 99 万吨,实现产值 9817 万元。消耗电能 649 万千瓦小时,消 耗标准煤 0.24 万吨。5 号井、7 号井回采率分别为 78.7%和 82%。近三年,年 均排放炉渣 950 吨、煤矸石 1850 吨,全部集中堆放掩埋。 为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综合能耗,在煤炭产业发展上,将大力发 展煤电联产项目,并且按照自治区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关闭不符合自治区产业政 策的矿井,积极推广先进的综采技术,使全市煤炭回采率达到 85%以上。 2、初步形成了污水处理循环经济 市污水处理厂距城区 5 公里,建设用地 3 万平方米,总投资 5835 万元。近 期污水处理设计规模 3.0 万吨/日,远期 5 万吨/日。采用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 院“八五”科技攻关成果,绝氧--好氧活性污泥法除磷技术,中水达到国家一级排 放标准。2005 年 10 月投入正常运行,中水排放量平均 5300 吨/日。 3、初步形成了集中供热循环经济 为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大气环境,积极推进集中供热进程。集中供热 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 6764 万元。建设新增 3 台 29MW 供热锅炉及相应配套设 施,1 个热源站,12 个热交换站,10.6 公里集中供热一级管网铺设和 10.2 公里 集中供热二级管网建设改造。市区供热采暖面积 130 万平方米,经过近 2 年集 中供热市场开发,已完成集中供热面积 85 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水循环系统采用
乌苏市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 武江旗 ·
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开 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乌苏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近期,根据塔城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的 部署,乌苏市组织力量,对全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就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专题调 研。
封闭式重复循环无排放运行,生产运行废水进行微孔陶瓷过滤重复使用,无生产 废水排放,年水资源循环利用总量达 4.32 万吨,每小时循环处理利用量 80 吨。
4、初步形成了循环型城市基本框架 市建成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建成了街心公园、园林公园、儿童公园,城区 绿化覆盖率达 31.3%。实现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集中供热率达 85%,燃气 普及率达 70.7%。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开工生产,设立了废旧物品回收点,开工建 设了垃圾处理厂。 (二)发展循环经济典型简介 1、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典型 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原料检验进厂开始,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逐 级进行质量和计量考核,并与岗位工资挂钩。在电能消耗上,设备选型匹配,进 行了电能消耗考核。在水资源使用上,投资 97 万元建设 4 个储水沉淀罐,对回 收的水再循环利用,年节约用水 17 万吨。 四棵树煤炭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综采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从而节约了煤 炭资源。先后投资 2520 万元,改造了 5 号井、7 号井和 2 号井,使四棵树煤炭 有限公司煤炭回采率比其它小煤矿高出 40 多个百分点。 宏光玻璃有限公司投资 500 万元,新建一条年产 20 万标准箱平板玻璃生产 线,改造后的生产线比原生产线单位能耗下降 50%。在生产中回收利用废旧玻 璃,2005 年使用回收废旧玻璃 3111 吨,占主要原料的 87%。从而节约了资源, 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产品成本。 2、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典型
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把乌苏市建成为三次产业互为促 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2、拟建循环经济项目 (1)农作物秸杆发电项目:计划投资 12500 万元,新建 30MW 发电厂一座。 项目建成后,年消耗 35 万吨秸杆,相当解决 70 万亩农田秸杆回收利用问题, 农民每亩增加收入 20 元。 (2)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计划投资 450 万元,新建分类回收处理房及 配套分类设备。项目建成后,年处理生活垃圾 5.3 万吨,创产值 80 万元。 (3)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计划投资 15841 万元,新增规模为 3 万立方米/ 日,完善城区排水管网 64 公里,增加污水回用系统,其中库容 536 万立方米, 增建污泥处理与利用设施。工程建成后,使污水处理率达 85%,管网覆盖率 80%, 再生水利用率 60%,污泥利用率 100%。 (4)炉渣综合利用项目:计划投资 100 万元,新建年产 1 万立方米炉渣砖 或 200 万块免烧砖。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工业废渣 7000 立方米。 (5)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计划投资 306 万元, 新建日处理 300 立方米的污水站。项目建成后,使企业污水全部达标排放。 四、开展循环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乌苏市的循环经济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 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宣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 围尚需加强;二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在政府大力推进、 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企业、产业间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棉花滴灌农业节水循环经济模式:生产季节农用水资源短缺已是限制农业发 展的突出问题,选择膜下滴灌技术,进行高标准植棉节水技术示范,进一步提高 棉花单产,节约用水和劳动用工,从而增加植棉效益,有利于引导和推动农民发 展节水农业,维护区域生态环境。滴灌节水较常规地面灌溉节水 30%―50%, 提高土地利用率 5%―7%,并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作用。近年来,累计建成高 标准节水滴灌面积 6.5 万亩。
粮油—畜牧—果菜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向前、向后两 个方向延伸,向前与畜牧业对接,向后拉动果品蔬菜业,形成了粮油生产―畜牧 业―果品蔬菜的循环经济链条。2005 年全市无公害绿色蔬菜面积 2.17 万亩,葡 萄面积 0.23 万亩,枸杞面积 1.11 万亩。
3、工业园区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典型 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 59.2 平方公里,其中东工业区 19.2 平方公里,石化工 业园区 30 平方公里,建材工业园区 10 平方公里。2005 年东工业园区消耗水 219 万吨,水资源循环利用量为 36 万吨,企业用电量 3519 万千瓦小时,使用原煤 15 万吨。一是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在对新上项目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中, 引导项目和原有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技 术。二是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形成产品和废物加工链。三是推行清洁 生产工程,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拟建项目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 标,按照“整体规划、梯度推进、产业联动、循环开发”的原则,着力推进资源循
关联度不够高,互为补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任务相 当繁重。
五、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主要从宣传、培训、教育入手,在全市上下形成有利 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提高自 觉性和责任感,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市循环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加强对推进循环 经济建设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决策、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二是明确相 关单位职责,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建立一 套包括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群众福利和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以反映乌苏循环经济的建设实效。 (三)搞好发展规划。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着手编制全市循环经济总体 规划和节水、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四)强化政策保障。一是积极寻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政 策扶持力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出台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积极调整财政扶持方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对一些循环经济重大项目进行 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五)推进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中,提出进入园区的项目在土地、能源、 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并以此为招商基本依据。大力加强 产业招商,推出一批旅游、物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对外招商,不断拓宽招 商领域。
一、经济发展现状 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着力培 育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城市,初步奠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 2005 年实现生产总值 27.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5%。第一产业 10.17 亿元, 增长 7.97%;第二产业 9.72 亿元,增长 26.2%。其中工业增加值 5.24 亿元,增 长 29.5%;第三产业 7.22 亿元,增长 12.7%。 乌苏地处新疆主电网覆盖范围之内,电力总装机容量 3.16 万千瓦。其中水 电站 3 座,热电厂 1 座,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电力保证。全市 煤炭探明地质储量近 5 亿吨,是自治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水资源丰富,总量 为 16.84 亿立方米。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 12.5 亿立方米,地下水可 开采量 4.34 亿立方米。2005 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 9219 万元,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750 万元。工业固体废水综合利用率达 100%,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为 100%。
(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建 设,进一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使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设施更加完备。
(作者系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