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背景及原因浅析——19世纪60至80年代美国排华情况权文俊13352032【摘要】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无疑是海外华人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该法案的出台给海外华人带来了深重的打击并对移民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82年排华法案出台前,美国的反华情况又是如何呢?从这段历史中,我们是否能寻找到排华法案出台的背景和社会根源,并未当今或未来的移民问题做以参考?本文通过探究当时的社会背景、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诸多要素,分析了排华法案的背景和原因,并用当时的反华暴力事件加以补充,最终给出了自己关于这段历史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19世纪60至80年代;排华问题;美国移民政策;反华运动The background and origin of Chinese exclusion law in 1882——the Chinese exclusion situation in 1960s-80s in AmericaAbstract:The release of Chinese exclusion law in 1882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which struck on and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immigrant situation. However, what was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exclusion like before it came out? Can we find out the background or social origin through this period of history, making it a referenc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immigration issues? By explor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ituation of America society at that time, this passage gave out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for the Chinese exclusion law in 1882, added with the violent events on anti-Chinese campaign, giving its own point of view about this period of history.Key words:1960s-80s ;Chinese exclusion;American immigration policy;Anti-Chinese campaign纵观美国华人华侨史,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莫过于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它的出台象征着美国排华浪潮达到顶峰。
而事实上,美国华人的苦难史却远早于此。
排华法案出台前的20年间,排华的势力愈发强大,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所体现的矛盾愈发明显。
而这篇文章主要探究排华法案出台的背景和原因,即美国19世纪60至80年代排华情况。
一、美国60至80年代排华问题产生的背景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国门被打开,少数人们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
但更多是由于外国侵略和清政府的放任政策,处于动荡中的社会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尤其是南方民众部分受到海外文化的熏陶,再加上人口增多和耕地减少及加州金矿的发现,他们远离家乡去海外谋生,这些华工被称“猪仔”。
然而,这些移民只是少数。
很大程度上,刺激华人入美的重要原因是1868年签订的《蒲安臣条约》。
这份条约不仅在当时促进了华工入美的增加,而且对后来排华运动的出现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该条约在经济和贸易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条约中第5条写道:“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1。
”但从历史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美国社会已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排华现象,尤其是加州一带。
因此,该条约的签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刺激了与美国社会需求不相符的移民浪潮,从而更加刺激了美国社会的排华倾向,使其成为反华分子主要攻击的目标。
这一背景是我们在分析1882年排华法案时所不能忽略的。
二、美国排华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除此之外,当时美国社会的情况也成为了反华势力生长的温床。
经济的转型和危机的产生,政治上各党派的斗争,文化心理上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存在都是排华法案出台前不可忽视的社会根源。
1陈依范:《美国华人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第160页。
随着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一场更加纵深和全面的工业革命展开,大机器的生产代替了自由资本主义,整个美国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转化,然而相应的经济制度并不完善。
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蔓延,企业兼并加剧,贫富分化加剧,劳资关系恶化,罢工频频,失业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而对于工厂主来说,雇佣外国廉价劳动力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以用来迫使美国工人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不是要求更多的劳工权力。
虽然外来移民并不是大多数,但在被解雇的失业人员看来,是这些外国人抢走了自己的工作。
而正是在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矛盾加剧的时刻,外国移民的数量在急剧升高。
因此,这样的结论就应运而生了,“如此众多的牛。
大批野蛮无知、卑微的……外来奴隶取代了工人的职位2。
”“如果我们对美国劳工的福利、工资和生活水平有任何考虑,我们就应该采取行动,限制外来移民3。
”美国民众忽视了当时经济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将危机的主要来源归咎于外来移民过剩。
以当时的加州为例,华人就成了最明显的替罪羊:由于1875年加利福尼亚银行的倒闭产生的一系列破产,再加上1876年冬天干旱导致的农业损失,失业人数变得更加庞大。
加州30%左右的劳动力失了业。
1873至1875年间,铁路从东部各州带来了262000人,其中寻找职业的工人达66000人。
恰恰在艰难的1870年代,失业和经济灾难达到顶点的时候,华人移民也达到了最高潮。
1870年至1875年间,8万多名华人从中国来到加利福尼亚。
仅在1873年一年内就来了2万名。
尽管“六大会馆”发出了警告,但是更多的华人仍源源不断的涌入。
形势变得紧张起来。
华人脑后拖着又黑又长的辫子,身穿宽大的黑衣裳,他们是占加州人口10%的极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也是该州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当时的《纽约时报》警告说,西部各州正在沦为“华人的殖民地”。
反华宣传是当时该报的主要话题4。
而除了将经济上的危机和失业问题归咎于华人外,美国民众与政府也将当时的社会治安问题与移民增多相联系,再加上种族排外主义者和部分媒体的大肆宣传,使得华人的反面形象深入人心。
而此时局势的紧张就不仅仅限于经济上的利益争夺了,更像是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而这种歧视与排斥是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的,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
1849年,加州颁布了宪法,规定只有白人才可以参加选举;2约翰·海厄姆:《国土上的陌生人:1860-1925年美国排外主义的模式》,阿森纳姆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3亨利C.洛奇:《限制外来移民》载莫提默·阿德勒:《美国年鉴》第12卷,芝加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1970年版,第90页。
4陈依范:《美国华人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1854年,加州法院判决华人无权出庭作证;1859年又颁布法令,禁止华人、印第安人和黑人进入白人学校就读;1880年加州又禁止了华人、黑人与白人通婚。
同时,加州政府还颁布各种法令,对华人的就业和住房区域进行了严格限制,阻止华人与白人融合,限制其参与美国主流社会。
加州的一些报刊也蓄意丑化华人的形象。
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把华人描述为吸血鬼,他张大厚厚的嘴唇,两目斜视,头扎长辫,皮肤脏黑粗糙;另一家刊物捏造华工调戏白人少女。
这种歪曲事实或无中生有的宣传无非是要白人相信,华人野蛮低劣,道德败坏,严重地威胁了白人的生存和繁衍。
不能不承认,新闻媒介的蛊惑性宣传对煽起社会上的种族排外主义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5。
不仅如此,美国的政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排华势力增添了一份动力。
两党候选人为了拉拢更多的选民,得到更多选票,使用了各种手段和方法。
1876年,当两党在总统选举中处于势均力敌的时候,这就使西部沿海州在选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迎合西部各州选民的排华心理,两党竞相把排斥华人写进了自己的党纲,使排华问题由一个地方性问题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问题6。
民主党人谴责“苦力贸易的复活”,要求“修改与中华帝国签订的条约……制定法律进一步禁止蒙古人种的进入或移民。
”共和党也不甘示弱,认为“国会的急迫任务是应该全面调查蒙古人种移民和入境对国家道德利益和物质利益的影响7。
”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拉瑟夫德B.海斯以大有争议的微弱优势当选后,便敦促国会两院尽快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考察华人移民的规模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8。
海斯总统指出,“当前,华人入境是有害的,而且应该禁止……我愿意考虑任何旨在禁止华人入境的适当措施9。
”到1878年,排华问题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全国性政治议题之一。
由此可见,排华法案的颁布已成为了必然。
因此,结合相关背景来看,无论是当时一直以来都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排外主义与种族主义心理,还是经济萧条、工人失业情况恰好与移民增长重合,亦或是两党为了获得选票而进行的排华政策承诺,再加上媒体舆论的大肆宣传,就构成了排华法案产生的重要原因和社会根源。
5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141页。
6丁则民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7B.J.约翰逊:《全国政党纲领》第1卷,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4, 58页。
.8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9罗纳德·田垣:《一面不同的镜子:美国多元文化史》,波士顿:小布朗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06页。
那么,排华法案出台之前,即60年代至80年代间,美国的排华情况具体如何呢?在这期间又发生了哪些反华事件呢?三、美国60至80年代排华暴力事件概览当美国民众和媒体一致认为华人的涌入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解决时,极端主义者便开始发挥影响,一些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应运而生。
而这些暴力事件,也正是美国排华情况的反映和体现。
1866年夏天,由于华人得到了填充一块潮淹区的工作,旧金山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华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