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摘要: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美国历史发展过程。

“二战”之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美国族群关系更趋于紧张。

然而,在前苏联、南斯拉夫这些多族群国家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

这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多元与一体的相对平衡,以及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由于美国族群政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对美国的族群政策应重于研究、分析,慎于借鉴。

关键词:美国族群问题; 族群政策; 种族歧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

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对其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正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

移民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美国族群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而美国的族群矛盾一直比较突出。

然而,在苏东剧变、南斯拉夫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并没有出现大的族群冲突或者谋求独立的事件,也没有一个族群从美国的版图上分离出去。

深入研究其可取之处及不足,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要了解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首先必须对族群的基本概念作一个界定。

只有厘清族群的概念,才能正确认识族群与种族、部族和民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的族群问题。

1. 1 族群的界定族群( ethnic group) 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

“族群”一词最早是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①“二战”后,族群一词被用来代替“部族”( tribe) 和“种族”( race) ,运用也更加广泛。

有关族群( ethnic group) 的概念并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威特人类学家穆罕默德·哈达德( Moham-ed Haddad) 的界定。

他说,族群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独特的因素,因文化和血统而形成不同意识的群体。

可以说,它是因体质或文化上的特点而与社会上其他群体区别开来的人们共同体。

他认为,可识别性( identifiability) 、权力差别( differential power) 及群体意识( group aware-ness) 是族群的三个基本特点。

②这是从广义上给族群下的定义。

在当前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是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的定义: “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③根据韦伯关于族群的定义,美国的族群分为欧裔( 白人) 族群、非裔( 黑人) 族群、西裔( 拉美人) 族群和亚裔族群。

四大族群在体貌、文化、语言、经济水平等方面皆有比较大的差异。

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以白人为主导的。

目前,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60% 左右,其他均为少数族裔。

美国族群问题主要是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然也包含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 2 美国族群问题的基本概况一部美国史既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族群之间的斗争史。

从美国建国开始至今,核心族群与少数族群、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一直充斥着整个美国社会。

尽管历届美国政府都为之做出巨大努力,但族群矛盾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里根政府推行保守主义政策,使得少数族群所取得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冷战结束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使美国的族群关系趋向紧张和复杂。

概括起来,当前美国族群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多元”与“一体”的冲突( 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的矛盾)如何对待族群差异,族群差异与国家认同关系如何,这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应该以“无差异”的普遍原则对待每一位公民。

多元文化主义者则认为,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看似公平,实质却在执行“一人一票”的简单多数原则,这一原则可以确保多数人的利益,却会危及少数族群的生存,更对少数族群的自我认同构成潜在的威胁。

④自由主义将所有差异都界定在非公共领域,认为族群文化与宗教信仰一样,不具有公共性和政治意义。

正如格雷( Gray) 所说,自由主义所谓的“多元”,实质是个人价值观的一种延伸,是一种被稀释了的“个体式”的多元文化主义。

因此,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恰恰要将这些差异界定于政治领域,并且将“文化的差异当成是政治领域所要处理的素材”。

⑤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差异政治和少数权利会不会危及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这一问题。

自由主义者认为,拥有特殊权利的少数族群为了维持其非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确保其文化特性不受自由主义制度的影响,必然会阻止自由主义核心价值的运作,但这些族群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同样也妨碍了他们内部的平等。

而多数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者则认为,族群差异与自由主义理论并不矛盾。

包容文化差异、推行差异原则,不仅没有带来不公平,反而使少数族群原有不利处境得到改善,公平与正义得以实现。

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表明了族群差异与国家认同的微妙关系。

如果忽视或漠视族群差异,以国家认同去消融少数族群的差异,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过分肯定或认可族群差异,寻求差异的族群就会越来越多,社会的稳定与政治的参与就可能受到威胁。

( 2) 种族歧视的长期存在( 欧裔族群与非裔族群的矛盾)美国200 多年的历史表明,美国的种族歧视及由此导致的种族间的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建国之初,盎格鲁-撒克逊核心群体逐步确立了政治统治地位,欧洲白人新教徒也就成为美利坚民族的先驱和主体,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从非洲被贩卖来的黑人等少数族裔则处于从属地位。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解读为核心群体以歧视、偏见对待其他族群的理论根据。

欧洲白人称他们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其他族群是劣等的,这就是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等级群体是由于他们在社会行为、智力上天生不同,因而有优劣之分。

这种种族优越论后来成为法律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理论依据,把不同族群在财富、声望和权利上的不平等合理化,在美国这个号称民主立国的国家历史上,有过黑人奴隶制、种族隔离制、印地安人保留地制度,以及排斥移民法如排华法案等一系列种族歧视政策。

经过长期的反种族歧视的斗争,特别是20世纪60—70 年代,由马丁·路德·金( MartinLuther King,Jr.) 领导的黑人维权运动和印第安人发起的争取“红种人权利”运动声势浩大,美国的种族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缓和。

然而冷战结束后,随着“新白人国家主义”的兴起和极右思潮的死灰复燃,美国的种族主义再度升温,种族关系又趋于复杂和紧张,种族歧视事件频频爆发。

例如,1999 年,美国联邦检察处对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案的处理; 2000 年2 月25 日,美国纽约州高等法院判决1999 年初在纽约枪杀无辜黑人移民迪亚洛的4 名白人警察无罪,从而引发的抗议事件。

①这些只是部分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种族歧视的例子,但足以说明“种族主义”的烙印仍然深深地存在于美国社会。

当然,种族歧视行为在美国并不单单针对黑人,亚裔、西裔等体质特征上不同于白人的一切有色人种都是受歧视的对象。

( 3)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欧裔族群与西裔族群、非裔族群的矛盾)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更是突出。

和种族歧视一样,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是发达的美国社会的又一大瘤疾。

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更明显地存在于族群之间,少数族群是美国最贫困的群体。

2006 年11 月,美国人口统计局对2005 年美国人口收入、住房拥有率、教育水平和贫困率进行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白人比黑人收入高2/3,比西班牙裔美国人高出40%。

美国白人家庭2005 年平均收入5. 06 万美元,黑人家庭3. 09 万美元,西班牙裔家庭 3. 62 万美元。

西班牙裔家庭的收入在1980 年相当于白人家庭的76%,2005 年仅相当于白人家庭的72%。

在美国拥有住房最多的2005 年,3/4 的白人家庭拥有自己的住宅,但只有46% 的黑人和48%的西班牙裔美国人拥有自己的房产。

至少有30% 的成年白人拥有学士学位,但只有17% 的成年黑人和12%的成年西班牙裔美国人拥有学位。

2005 年白人贫困率为8. 3%,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贫困率则高达24. 9%、21. 8%。

②贫困剥夺了少数族群的许多政治经济权利,使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尽管美国的福利制度不断改革,但这无法从本质上改变族群之间贫富悬殊过大的现状。

而且在现代福利国家中,美国为公民提供的医疗保险、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也远远落后于许多西欧发达国家。

( 4) “9·11”事件后增添的新问题( 欧裔族群与阿拉伯裔的矛盾)“9·11”事件给美国原本复杂的种族矛盾又增添了新问题,即美国社会针对阿拉伯裔的歧视,延伸到对其他少数族群的歧视。

随着世贸中心大楼的倒塌,美国的种族歧视事件以及因此引起的仇恨犯罪大量地增加,特别是针对阿拉伯裔和穆斯林教徒,或者是貌似阿拉伯裔民众的仇恨犯罪案件明显上升。

一项由美国民权委员会组织的针对阿拉伯裔的民意调查显示,从2001 年9 月11 日到10 月11 日仅一个月的时间,32% 的阿拉伯裔受到过某种形式的种族歧视,20%的人说自“9·11”以后受到过基于种族因素的人身攻击,45% 的阿拉伯裔学生和37% 的阿拉伯人被当作歧视的靶子。

①此外,“9·11”事件后,针对亚裔的仇恨性事件持续增加,形成仇恨暴力趋势。

2001 年美国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事件比2000 年猛然增长了23%,针对锡克教和其他南亚裔的暴力程度和仇恨事件也迅猛增加。

2002 年3 月11 日《纽约时报》报道,在“9·11”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星期内,亚裔美国人尤其是巴基斯坦裔移民在美国国内遇袭的个案大幅度上升。

②当然,“9·11”恐怖事件震惊了所有的美国人,亦引发美国有识之士的自我反省,“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成为众矢之的”。

纽约公民权利中心总监古德曼认为,“9·11”事件是上布什政府一方面批评种族主义,一方面却在实施美国历史上最为种族主义的移民政策造成的必然结果。

也许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二、美国破解族群问题的策略尽管美国社会一直充斥着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是从近年美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族群冲突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在全世界多族群国家中,美国族群冲突的强度相对较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