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沪籍应届大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地选择关系研究报告指导老师:李俊研究报告:全焱铭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号:120702010282014年5月20日一.前言大学生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劳动力分配状况,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经济与社会走向。
而从大学生的就业地选择,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才的流动与分配情况,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因此,考察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了解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倾向,对于中国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了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
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称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考虑到上海和外省市生源在选择就业地区上尊在的差异,本报告重点研究了非户籍上海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地选择和人力资本间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调查结果的资料是通过stata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完成的,对自变量(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各项指标)和因变量(毕业就业地为几线城市)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和加入控制变量后的三维卡方检验。
本次调查报告所采用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变量有:1.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前10%、20%~50%、60%~90%、后10%)。
2.大学期间实习次数(500强企业、一般国企、一般外企、私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3.在调查对象准备就业的城市,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的数量。
本次调查报告所采用的控制变量有:1.性别 (q1)2.实习次数 (q20a)3.发展前景 (q9b)4.工作压力 (q9d)5.调查对象的心理素质 (q22)6.工作体面程度 (q9g)三.数据分析1.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的关系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0.000。
分析:在调查对象在大学间的成绩排名中,排名越靠前,越倾向于选择在一、二线城市业。
排名越靠后,选择在一、二线城市的人数就越少。
在调查对象中,绩点在前10%的,有66.04%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绩点在10%-50%的,有69.01%;绩点在50%-90%的,有62.82%;绩点在后10%的,只有45.45%。
可以看出,绩点越低,倾向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的人数百分比就出现了减少。
1.1 选择控制变量为性别 (q1),原因为:男女性别差异可能体现在成绩与毕业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男性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q7b)关系显著,Pr=0.006。
在女性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q7b)关系不显著,Pr=0.762。
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男女社会属性的差异,男性在社会上更加独立,所以男性在选择就业地点的时候会更多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而且男性在工作上与女性对比更被看重工作能力与学习能力。
所以男性在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与毕业就业地点之间有相关性。
而女性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更多优先考虑就业难易程度。
1.2 选择控制变量为大学期间实习次数 (q20a) ,原因为:实习经历的多少可能会体现在成绩与毕业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实习次数为0的群体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q7b)关系显著,Pr=0.016。
在实习次数大于1的群体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q7b)关系均不显著。
分析:在调查对象中,实习时间必定会占用学习时间,而成绩与实习经历都反映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也就是个人的能力与实力。
有多次实习经历的人群可以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来选择就业。
那么对于缺乏实习经历的调查对象,其成绩绩点就反映了其自身的能力。
所以对于没有实习经历的调查对象而言,成绩绩点与毕业就业地点选择是存在关系的。
在比较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513。
在一般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766。
在不太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0812。
分析:对拥有从政意愿的调查群体中,会非常看重自己在党政机关中的发展前景,例如升迁机会,所积累的人力与社会资源等。
对于这一群体,其就业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其发展机会,一、二线城市中党政机关的发展机会与前景必然比会三、四、五线城市的党政机关要多,所以可以看出非常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的存在显著关系。
2.4选择控制变量工作压力 (q9d) ,原因为:调查群体对工作压力的看重或否可能会影响其党政机关实习次数与毕业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非常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0.000。
在比较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337。
在一般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841。
在不太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371。
分析:对于一线至五线城市中的党政机关,其工作压力会存在差异。
从整体来看,一线城市的党政机关工作压力会比较大,而五线城市的党政机关工作压力会比较小。
对于看重工作压力,有从政意愿的调查对象而言,选择毕业后就业地点与对于工作压力的看重程度必然会存在关系。
3.在调查对象准备就业的城市,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的关系3.调查对象准备就业的城市,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 Pr=0.008分析:人脉资源作为就业者的社会资本,调查对象更倾向选择在自己有社会资本的地区就业。
调查对象在就业地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其在就业地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就会越好。
3.1选择控制变量为调查对象的心理素质 (q22) ,原因为:调查对象的心理素质可能会影响其在就业地的选择中,具体影响可能存在与是否选择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环境或独立陌生的环境。
在心理素质非常好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 Pr = 0.022。
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412。
在心理素质一般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 = 0.035。
在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 = 0.036。
分析:对于心理素质非常好的调查对象,应该会具有比较高的情商,其人际交往能力与拓展人脉或社会资本的能力会比较好。
那么对于这一部分群体,可以在原有的社会资本上比较快的去扩充自己的人脉,发展自己的社会资本。
所以此群体会选择在自己拥有社会资本的城市就业。
对于心理素质一般或不太好的调查对象,选择在自己拥有社会资本的城市就业的原因会在于,在调查对象工作压力大,发展前景不理想,或工作遇到困难时,原有的社会资源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群体也会选择在自己拥有社会资本的城市就业。
3.2 选择控制变量为工作体面程度 (q9g) ,原因为:调查对象对工作体面程度的看重可能会影响到其在就业地点的选择。
在非常看重工作体面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 = 0.003。
在比较看重工作体面程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153。
在一般看重工作体面程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350。
在不太看重工作体面程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215。
分析:如果调查对象的就业选择地有熟识的人,那么调查对象会因为面子问题对工作的内容和其体面程度比较看重。
在中国人的关系圈,或人脉圈中,面子问题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实际情况,调查对象在就业选择的时候必定会对此有一定考虑,而根据数据分析,在有熟人的就业地中,调查对象会更加看重工作体面度。
所以调查对象对工作体面程度的看重与其在就业地点的选择有明显关系。
四.结论以上三项关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问题都是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重点考虑的问题。
通过以上三项社会资本相关的因素与就业地选择之间的建议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对他们在就业地的选择上有直接的非常大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社会资本存量对其日后的就业与工作有很大的意义,有竞争实力的大学生会倾向选择在机会更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二线城市就业,同时,大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他们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地区去就业。
对此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地区会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流向经济回报高的地区。
所以作为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积累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使得自己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