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人们生活所在地的软环境,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就业观念、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当地的高等教育水平等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
中国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人类发展八大社会发展指标看,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我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对毕业生的流向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1.区域的生活质量
那些在社会软环境方面令人满意的地方才会使人留下来长期生活和发展。
生活质量是大学毕业生们选择自己的就业流向时,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市的居民收人、居住质量、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人居环境、就业率等”都是考察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很显然对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社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有影响作用。
2.地区的就业观念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各地社会观念的差异,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就业观念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比较开放,对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比较轻微,而且社会舆论对于各种就业的价值取向比较包容。
只要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职业成功,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反,在就业观念偏保守的地区,对职业区分比较看重,只有那些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等所谓“主流”单位就业才会得到认可。
这种保守的就业观念限制了人才潜力的发挥,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进而削弱了区域的就业吸引力。
3.高等教育水平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本科招生量。
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为大学生在就业流向区域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正是这种学习迁移消除了人们迁移的障碍。
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在毕业时绝大部分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教育水平发达、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流向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就造成了在短时间内,高校扩招越多,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越多,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流人越多的现象。
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的不平衡,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产生差异。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区域差异又会挫伤高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的影响
中国地域广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而改革开放的实施大大转变了中国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其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
结果使得沿海地区在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也迅速拉大了其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同样原因也导致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2.收入差异对于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的影响
收人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平均工资。
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是反映实际工资变动情况的相对数,表明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程度。
计算公式为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职工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收人多少是引导就业的杠杆。
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别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同地区的居民收人和工资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别,相应地,居民享受的教育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别。
大多数毕业生普遍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发展机会多、空间大、待遇好。
如果选择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导致较低的薪金水平,福利待遇也跟不上,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回报和付出很难匹配。
3.城市竞争力
表2 列出了学生向往的十大城市以及这些城市2004 年整体竞争力排名。
可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学生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学生向往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全部在25 名以内。
在各大城市中,北京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理想的最佳选择,想去北京发展的学生比例达到了学生总数的37.50%。
而这种现象与北京的城市竞争力排名相当吻合。
表2:学生选择的十大城市及其2004年城市竞争力排名(%)
方面。
从2004 年就业机会指数排名看,机会最大的前几位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广州、东莞、天津、苏州。
根据该项排名就不难解释向往苏州,深圳和广州的学生占较大比例。
在这些城市中,有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但是某方面的优势却较为突出。
例如,青岛虽然综合竞争力排在第18 位,但是在城市投资环境排名表中却位居榜首,其成长竞争力也排到了第10 位。
三政策制度因素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对个人的福利,是就业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到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失业保险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工商保险情况、生育保险情况。
2.就业政策
政府在保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合理配置和安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出台一系列的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能够有力克服市场经济运行的固有缺陷,引导人才资源配置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可见,关注就业政策的调整已被列人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户籍、档案制度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户籍问题又再一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国家也实行了一些相关办法,因此户籍、档案制度也是就业吸引力因素之一。
四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而自然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环境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自然环境良好的区域对大多数毕业生吸引力较大,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世界。
不同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通过人的感官为大脑所感知,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吸引力大小各异,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区域选择行为。
现代人比以往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因此环境因素也成为学生选择就业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30.60%的学生选择生活环境好,适宜人居住作为他们选择城市的主要标准。
例如,昆明综合竞争力排在第24 位,但是昆明具有宜人的气候条件,四季如春,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投资环境排名第10 位,因此学生同样会选择去昆明发展。
五文化因素
根据文化氛围指数排名,氛围最浓的前十位城市是:深圳,上海,北京,东莞,厦门,广州,珠海,苏州,杭州。
此外,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北京、天津、重庆、桂林、大理、成都等都是中国的历史名城。
将这些城市与表3 中的城市进行比较可得,文化氛围浓的城与学生向往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
除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以外,文化相似性也是学生就业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即学生会优先考虑与自身文化习惯相近的城市。
例如,饮食习惯会对学生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例如,杭州人到四川生活,可能会吃不惯当地的辣味菜。
表3:大学生就业趋向统计
六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城市的选择。
首先,由于人对归属感的需要,学生就业时会尽量选择靠近亲属和朋友的城市。
第二,未来配偶的地域流向也会对学生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
学生的去向一般会与恋人的去向保持一致。
在调查中,30.29%的学生是因为该城市中有自己牵挂的人或事物而去该城市发展。
第三,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决定学生地域流向的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的人际范围越广泛,他能够了解到的就业信息就越丰富,就业机会也就越多。
第四,一个城市拥有各种各样出类拔萃的人才同样是一种魅力所在。
调查中有20.86%的学生认为在上海可接触到各地的人才,丰富阅历也是他们来上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