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教学技能概述判断:1.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
教学技能是包括心灵、感情和身体在内的整个人的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知识、情感、行为整合的实践。
单选: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联系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2.教学艺术是最终达到教学的最高追求。
3.观察法是指在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受训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教学活动加以细致观察,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一种方法。
4.书面作业法就是模拟备课。
5.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多选:1.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
2.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3.微格教学的特点: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二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三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第二章备课技能判断:1.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2.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3.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三部分构成。
单选:1.所谓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2.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一般体现在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重要公式等方面,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特征。
教材重点内容的确定主要决定于教材本身的性质和功能。
3.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者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的内容。
教材难点由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决定。
4.教学进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在了解学生、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基础上,对教学活动拟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可以把教学进度计划分为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即方案)。
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
多选:1.备课的内容:一备课程标准;二备教材;三备学生;四备教法;五备学法。
2.精细加工就是教师在精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阐释和编码,进行教材再创造,包括教材语言的转换,教材内容的取舍、增补和调整,教材的重新组织,教材的创造性加工等。
3.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所做的适度改变,主要是指顺序、时间和素材的调整。
4.新课程提出了立体“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5.一个完整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和学习程度。
6.教案内容主要由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
7.概况主要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时安排、课型、教学方法、媒体选择等。
简答:1.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
答:一要通读教材;二内容项目要齐全;三分析要准确深入;四教学目标要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五措施要得力。
2.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答:一要高度重视,端正态度;二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三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四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正本即教案的主体,附件指板书、直观演示等);五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六要内容全面,及时调整。
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判断:1.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2.设计的为他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的问题最好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3.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嘘声开动脑筋,正在生疑、质疑但未能释疑之时。
4.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是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浓缩。
5.课堂板书是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之后,还是同时并进,要根据教学进程和讲授的需要来确定。
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应超前板书,写在推导过程之前;演算、推理等板书要与讲授结合进行,采用并进方式,一边讲一边写。
6.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四个方面。
单选:1.课堂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运用的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
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技能,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教学行为方式。
3.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倾听是一种心灵的沟通,通过倾听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良好的倾听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教学新理念的体现,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反映。
4.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5.课堂对话的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各自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6.课堂板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配合讲授,把设计好的教学要点书写在黑板上的教学行为。
7.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教与学的状况,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教学行为。
8.结课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及时转化、升华、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行为。
多选:1.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一导入要有针对性;二导入要有启发性;三导入要有趣味性;四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五导入要有艺术性。
2.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3.课堂倾听的类型:介入型倾听;非介入型倾听。
4.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
简答:1.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答:一合理地设计问题;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三要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四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五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2.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
答:一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二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三欣赏学生的独特性;四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五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3.结课的基本要求。
答:一结课要有针对性;二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三结课要简洁明快;四结课要有趣味性。
第四章检查学习效果技能单选:1.课堂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教学反应的教学行为方式。
多选:1.课堂观察的方法:一目视法(扫视法;巡视法;注视法;凝视法。
);二提问法。
2.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学习成绩;光环效应;期望效应;刻板效应。
3.试卷定量分析主要包括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试卷题目分析、试卷信度分析和试卷效度分析。
第五章教学语言表达技能判断:1.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传递信息,并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就必须掌握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2.教态语言技能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重要因素。
单选:1.课堂教学的语速应以学生接受语言信息合适为准,一般平均每分钟200字左右为宜。
2.教态语言表达技能主要是教师利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多选:1.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语音和吐字;音量和响度;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
简答:1.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答:一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二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四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第六章学法指导技能判断: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法指导的一个关键因素。
2.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四个方面。
4.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单选:1.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指导,是指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而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习内容的安排和揭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准备等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2.信息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分析、加工、运用和创新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多选:简答:1.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要求。
答:一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二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三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四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五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第七章说课和听说课技能判断:1.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是教师面对专家和同行,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程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2.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和支点,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
单选:1.说课主要有研究性说课、示范性说课、检查性说课和评比性说课四种类型。
2.示范性说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导向的功能。
多选:1.评课的基本要求:一评课标准要多元化;二要坚持评课之道,讲评课之德;三评课要有激励性。
简答:1.说课的作用。
答:一说课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平台;二说课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三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2.说课的基本要求。
答:一语言简明,重点突出;二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三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增强说课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
3.教学反思的要求。
答:一要对教学反思有正确的认识;二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三从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出发,循序渐进提高反思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