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与柬埔寨边界争端〈20150712〉柬埔寨与越南一周前刚刚因边境主权归属问题发生冲突——据报道,两国的边境冲突有数百人参与,至少十余人受伤。
前几年,柬埔寨和泰国因为柏威夏寺及其周边存在主权争端而爆发冲突并提交国际法庭。
海牙国际法庭对泰国与柬埔寨边境柏威夏寺周边区域主权争议一案进行裁决,再次确认柏威夏寺属于柬埔寨领土,并且表示柏威夏寺周围的“一小块土地”属于柬埔寨领土,但此次裁决并未提及泰柬两国关注的柏威夏寺周边4.6平方公里争议地区,海牙国际法庭表示,没有为两国确定边界的必要,具体边界应由两国通过协商解决。
海牙国际法庭同时要求泰柬两国共同保护好柏威夏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裁决让柬泰边界争议暂时落下帷幕。
如今柬越的领土争端再次升级。
柬埔寨在历史上曾建立过高棉帝国,国土远比今日为大。
除现在的柬埔寨全境外,还包括了泰国东部、老挝南部和越南南部一带。
暹罗崛起后,不断入侵柬埔寨,夺去了其西部和北部的大片领土。
从17世纪到18世纪,越南逐步吞并了下柬埔寨的全部领土,包括湄公河三角洲及现在的胡志市在内的大片地区。
19世纪法国侵入印度支那,先后占领了越南南部地区及柬埔寨东南部地区,将其称为交趾支那,后来成为了法属印度支那(包括安南、东京、寮国与柬埔寨)的一部分。
在法国殖民期间,曾将位于交趾支那的大片柬埔寨领土划入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后来(1949年)又被并入了越南,这就种下了日后柬越领土纠纷的种子。
荷兰出版的1760年越南地图法国从1863-1953年对柬埔寨实行了90年的殖民统治,柬埔寨1953年独立时从法国人手里接过的是一条不清楚、不合法律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设立界碑的柬越边界。
法国只留下了124块用以标明交趾支那(原来属于柬埔寨的下柬埔寨地区,后被越南并入版图)与柬埔寨的边界的界碑。
这些界碑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设置的。
西哈努克接受并承认了这条边界,呼吁国际社会承认这条不可改变的边界,并在1964年将标有这条边界的地图送联合国存档。
这样一来,柬埔寨就失去了索要交趾支那,即下柬埔寨领土的权利。
根据1870年和1873年法国殖民当局的文件,下柬埔寨被划入越南。
1954年,法国在奠边府战败,被迫签订了《日内瓦协议》。
在撤离印度支那之前,法国主持确定了柬埔寨与越南间的陆地边界。
对这条边界,越柬两国都原则上承认。
因为边界线划分不精确,双方有一些争议,但总的争议领土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公里。
双方的主要分歧,还在于法国人划定的海上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实际上是法国人规定的行政管辖线,包括了一些岛屿的归属。
双方的矛盾焦点集中到了一个叫富国岛的岛屿上,这个岛的大部分位于海上分界线的北边,应属于柬埔寨。
但在行政上,富国岛却归越南管辖,只是其领海水域较小,规定领海线为3海里。
这样一来,柬方认为富国岛应归属为柬埔寨领土,越方则不理会柬方的诉求,反而对富国岛的3海里领海线不满,想将其扩大。
在西哈努克治国时期,采取了不结盟政策,于1967年同北越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中国的争取和花费重金之下,西哈努克同意北越使用柬埔寨境内的部分领土,作为“胡志明小道”的一部分,为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服务。
在敏感的领土问题上,西哈努克希望北越能尊重现有的边界。
同样,北越为了争取西哈努克支持其抗美救国战争,也发表了声明,“承认并保证尊重柬埔寨现在边界的领土完整”。
西哈努克对这一声明进行了解释,期望在双方承认现有边界的基础上,以“放弃”丢失了的历史领土为代价,换来能在边界的某些地段作出一些有利于柬埔寨的调整。
为此,柬埔寨还出版了一张边界经过调整后有利于柬方的地图。
对此,北越没有公开表示反对,甚至暗示其支持西哈努克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赞成柬方出版的地图。
因为战争需要,北越当时不能得罪柬埔寨,被迫做了虚以委蛇的表示。
而柬埔寨人则认为,他们的这一诉求已经得到了越南人的同意。
1975年,越南完成了全国统一,而红色高棉也夺取了柬埔寨政权。
这时,越南虽然同意了从战争时期使用的柬埔寨领土上撤军,但却行动缓慢,依然长期占据柬埔寨的部分领土和交通线。
同时,越南一再向民柬政权提出要建立两国的“特殊关系”,甚至不顾柬方的多次拒绝而提出组建所谓的“联合部队”。
越南的图谋民柬领导人是心知肚明,这极大地恶化了两党两国关系。
1975年5月4日,红色高棉军队炮轰了富国岛,并企图登陆,但没有成功。
一周后,红色高棉军队又攻占了海上分界线越南一侧的土珠岛。
随后越军进行了反击,夺回了土珠岛。
事后,民柬首领波尔布特承认他的军队对地理无知,打过了界,并且承认越南对富国岛和土珠岛拥有主权。
然而越军并不罢休,几天后就进攻并占领了海上分界线柬埔寨一侧的威岛。
柬方一再和越方交涉,一直拖了2个月,越军才撤出威岛。
此后,越柬双方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和磋商。
然而越方此时已不承认当年所作的声明,不同意西哈努克对于声明的单方面解释,更不同意柬方要求的对柬埔寨有利的领土调整。
而且越南还拒绝从其占据的柬埔寨领土上撤军,其理由是“任何撤军只能在通过谈判解决冲突和互惠的边界调整之后”。
在海上分界线的问题上,越方坚持必须对这条线进行有利于越南的调整,而根本不理会柬方的诉求。
总之,越南不但一毛不拔,反而要压柬埔寨让步。
这下民柬领导人大失所望,西哈努克时期认为的有利于柬埔寨的领土调整全泡汤了,却要面对被越南人索要领土的压力。
波尔布特是杀人魔王,何等脾气!他愤然命令中止了与越南的谈判,声称不能容忍越军在占领柬埔寨领土的情况下进行谈判。
1977年初,民柬政权就派出军队前往越军占据的柬埔寨领土上巡逻,以显示自己的军事存在。
越军当然不干,很快开枪,双方频频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2月,民柬方面声明粉碎了一次越南煽动的未遂政变。
4月,柬军向越南安江省部分地区发起进攻,打进越南境内10公里远。
民柬政权的这一行动表示,越军既然要赖在柬埔寨领土上不走,那么柬军也可以随时打进越南境内。
越军很快进行了反击,并反攻到了柬埔寨境内。
随后柬方再次提出谈判,建议双方首先脱离军事接触。
然而越方认为自己吃了亏,要找回场子来,并不理睬柬方的提议。
8月,越军出动1个师攻入柬埔寨境内,最远打入了15公里。
柬军顽强抵抗,一度将越军赶出境外。
9月,越军再次打进柬埔寨境内,双方持续激战。
9月底,柬军也从多处向越南境内发起进攻,深入越南领土达10多公里。
打到这时,越南已看出民柬领导人不肯就范,逐渐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柬埔寨问题,以长期维持其在柬埔寨领土上的军事存在。
因此,越军先后调集了重兵到越柬边界。
面对这一严重情况,1977年12月25日,民柬政权宣布对越南进行全面战争。
12月31日,民柬领导人又宣布中止同越南的外交关系,要求越军无条件撤出柬埔寨领土,并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
回答他们的,则是越军5个师兵力对柬埔寨东北部地区的猛烈进攻。
双方10多万军队在越柬边境进行了反复激战,伤亡都很大。
1978年2月5日,越南向柬埔寨提出了三点建议,要求两国军队立即在边界地区停止一切军事敌对行动,并举行谈判。
但柬方拒绝了越方的建议,理由首先是越南在对从长期占领的柬埔寨领土上撤军的问题毫无表示,其次是越方仍然拒绝西哈努克提出的边界调整方案。
即便举行谈判,也仍如上次谈判一样是越南单方面压柬埔寨让步。
至此,越南也横下了一条心,为彻底推翻民柬政权做起了准备。
越南电台开始公开号召推翻民柬政权,同时越军在越柬边界不断加强力量,并且在高棉人中招募游击队员,以及煽动策反民柬干部和士兵叛逃到越南。
波尔布特这下眼睛也红了,通过电台号召实现1个柬埔寨人消灭30个越南人的计划。
当越军从攻入的柬埔寨东北部边界地区后撤时,柬军就开始大规模捕杀柬埔寨东部大区的越南人和受越南影响较深的高棉人。
越方后来提出的一系列越南人被红色高棉军队屠杀事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5月中旬,柬方又向越方提出了四条边界谈判建议,核心内容是要越南停止企图颠覆民柬政权的一切活动,并明确宣布放弃所谓的“一个国家、一个党、一个人民”计划(即印支联邦计划),不要再扯什么和柬埔寨的“特殊关系”。
对于越南来说,这四点建议无异于废话,根本不予理睬。
1978年7月,越共的四届四中全会上明确了直接的敌人和直接的作战对象是北京和柬埔寨,要把“迅速夺取西南边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作为“贯彻始终的重要任务”。
在此前后,越军又连续向柬埔寨境内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占领了部分柬埔寨领土。
在全面倒向苏联并积极准备同中国动武之后,越南于1978年12月25日出动了18个步兵师的“志愿军”,在600辆坦克、装甲车和几百门大炮的支援下,兵分八路向柬埔寨发起全线进攻。
仅仅打了两周时间,越军就击溃了柬军10多个师,基本占领了柬埔寨的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
1979年1月7日,越军攻入柬埔寨首都金边,扶植起了韩桑林政权。
波尔布特等民柬领导人被迫率领残部退入西北部柬埔寨和泰国边境的山区开展游击战。
直到1989年年底,越南军队才逐步撤出柬埔寨,柬越战争结束。
至于对红色高棉也好还是对越南入侵柬埔寨也好,评论不一,但是红色高棉的统治的确是惨无人道的,如今那些仍健在的红色高棉领导人被带到了法庭,要接受柬埔寨人民的审判。
对于越南的侵略行动,虽然推翻了红色高棉,但毕竟是一场侵略,不要认为是他们是解放柬埔寨人民,他们是为了实现他们印支那联邦,称霸东南亚的野心。
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边界的争议尚存,成为了阻碍两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东南亚国家中,柬埔寨是惟一一个与越南既有陆地边界,又在海上相邻的国家。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柬埔寨与越南之间的陆地、海洋领土争议非常复杂。
柬越的领土争议主要集中在下柬埔寨和富国岛及其附属海域争议。
下柬埔寨下柬埔寨古代柬埔寨高棉帝国的一部分,1949年6月4日当时统治柬埔寨与越南的法国殖民者把下柬埔寨地区划给越南当局,现属于越南南部的一个地区,在湄公河附近和注入海洋的地区6条支流形成河网。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面积67.700平方千米,约占柬埔寨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占越南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18世纪末,当时柬埔寨处于内忧外患,吉·哲塔二世之父王不得以和广南国阮氏结盟为平衡暹罗的势力,广南国君主阮熙宗阮福源下诏其女阮氏玉万嫁给柬埔寨国王吉·哲塔二世,阮福源就向柬埔寨的婿王讨得了普利安哥这片沿海土地,准许越族难民进入普利安哥,躲避越南南北朝时期北郑朝、南阮朝的内战,同时增建房屋供难民居住,此系越南人在此大批定居之始。
但衰弱的柬埔寨王国无法抵挡逐渐增多的难民潮,渐渐地,普利安哥变成越南人的土地,此地亦开始被称为柴棍(中文音译西贡,今胡志明市)。
于1949年6月4日当时统治柬埔寨与越南的法国殖民者把下柬埔寨地区划给越南当局,现下柬埔寨地区真正属于越南南部的一个地区。
柬埔寨1953年独立时从法国人手里接过的是一条不清楚、不合法律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设立界碑的柬越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