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穆旦诗歌的个人感受(初稿)

对穆旦诗歌的个人感受(初稿)

对穆旦诗歌的个人感受
穆旦,九叶诗派代表人物,亦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从十六岁开始写诗到五十九岁辞世,创作许多经典诗篇,为现代中国诗坛留下不可或缺的音色。

然而今天,距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七十余年,距穆旦先生辞世也已经近四十年,我们在阅读他的诗作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其耀眼的诗篇对我们的创作上有怎样的意义,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世纪40年代,中华版图遍地狼烟,熊熊战火炙烤着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

“个体烦忧、寂寞和失恋之类30年代的流行主题沉淀于时代风烈激荡之中,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这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谓的国家大事都被战争的铁拳握紧,于是战争成为西南联大校园诗的主题。

”(《西南联大现代诗抄》编后,张同道)作为三千里步行入滇的学生军、胡康河谷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剩余者,诗人穆旦必然发声,而且声音必然激昂响亮。

这是穆旦诗歌的构成背景。

这个背景使穆旦的诗歌成为力量,抵挡时代的暴乱,减轻战争的恐惧。

“阿大在上海某家工厂里劳作十年,/贫穷,枯槁。

只因为还余下一点力量,/一九三八年他战死于台儿庄沙场。

/在他瞑目的时候天空中涌起了彩霞,/染去他的血,等待一早复仇的太阳。

”(《祭》1939年)
“但是我的健壮的孩子们战争去了,/他们去杀死那比一切更恶毒的海盗,/为了想念和期待,我咽进这黑夜里/不断的血丝......”(《漫漫长夜》1940年)
确实,这样的句子激人斗志。

但同时这也使穆旦沉落在时代的洪声之中,到了今天他仅仅成为了时代里的诗人穆旦,而不是诗人穆旦的那个时代。

在《赞美》这首诗里,他多完美地把一个时代背负在一个农夫身上,但每节还是不忘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样的口号式句子作结。

与之相对的是卡夫卡,面对相似的背景,卡夫卡在日记写下“德国对俄国宣战。

——下午游泳。

”他勇敢的逃避那个时代,以后却深刻的记住了他。


除了构成背景,还有发育过程。

纵观穆旦一生诗歌创作过程,不得不提40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兴起的中国现代主义。

那个时候,他们的老师英国诗人燕卜荪把西方现代诗派介绍给他的学生。

“对于穆旦,现代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多少看到能表面现象以下,因此而有一种深刻性和复杂性。

从1942年起,他开始写的不同,常把肉体的感觉和玄学的思考结合起来。

”(《论穆旦的诗》王佐良——选自《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穆旦的诗增加了更多晦涩的成分,而问题就在这里,他本来纯真而炽烈的情感如何溶解引进来的密集的意象群。

“现在野花从心底庄园里生长,/坟墓里再不是牢固的梦乡,/因为沉
默和恐惧底季节已经过去,/所有凝固的岁月已经飘扬,/虽然这里,它留下了无边的空壳,/无边的天空和无尽的旋转;/过去底回忆已是悲哀底遗忘,/而金盅里装满了燕子底呢喃”(《春底降临》1942年)“当庄严的神殿充满了贵宾,/朝拜的山路成了天启的教条,/我们知道万有只是干燥的泥土,/虽然,塑在宝座里,他的容貌/”(《潮汐》1944)
这种新的方法使穆旦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风格,也没有彻底进入玄学的领域,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现代主义?我对所有派系的划分保持怀疑。


“每个时代的诗都直抵当时的语言。

”(于坚)上个世纪的诗歌语言在今天还有魅力吗?当然,唐诗宋词永远都不会过时,穆旦的诗的某些句子也时常会被我们引用。

但就组成穆旦诗歌整体的所有语言来说,更多的部分已经失去魅力。

原因在于形容词过多,不够精炼。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葬的年代。

”(《赞美》1941年)
这是穆旦诗的特点,感情充沛但缺少细节,不清楚山的形态村庄的样子,看不见风如何吹水怎样流,就像把素材直接端到诗里。

当然,这不是穆旦诗的全部,但也有很大的比例。

穆旦的同学周玉良也说过,
“在穆旦自己的诗中也有不成功的例子......他面对民族的受难表达了爱国的激情,可是恰恰犯了让感情直接泛滥的毛病。

”(《穆旦的诗和译诗》)语句的过度修饰的繁琐,使穆旦直接脱离了世界一流诗人的行列。

我无意否定穆旦诗歌的成就,尤其在汉语的开创方面,他一改新诗之前个人情感泛滥的毛病,言之有物,让汉语在诗的部分升华。

只是作为诗歌的鉴赏者和学习者,穆旦的诗不能满足我的学习愿望。

取法乎上只得其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

少浮于2014、1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