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 第七讲 穆旦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 第七讲 穆旦


——《尽头》
2、穆旦创作历程
(1)南开中学:感时忧国
冬夜
更声仿佛带来了夜的严肃, 寂寞笼罩在墙上凝静着的影子, 默然对着面前的一本书,疲倦了 树,也许正在凛风中瑟缩,
夜,不知在什么时候现出了死静, 风沙在院子里卷起来了; 脑中模糊地映过一片阴暗的往事, 远处,有凄恻而尖锐的叫卖声。
(2)清华大学:浪漫主义
——袁可嘉《新诗戏剧化》
一、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 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感情:戏剧 效果的第一个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与 间接性,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一出好戏是依 赖某些主要角色的冗长而带暴露性的独白而 获得成功的。
二、诗的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
有一类比较内向的作者,努力探索自己的内心,而 把思想感觉的波动借对于客观事物的精神的认识而得到 表现的。这类作者可以里尔克为代表。
第二类的戏剧化常被比较外向的诗人所采用,奥登 是杰出的例子。他的习惯的方法是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 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诗人的机智,聪明及愚弄文字 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处理对象的同 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必须得着部分的表 现,而从不裸露。
西班牙 奥登 著 查良铮 译
昨天是陈迹,是度量衡的语言 沿着通商的途径传到中国,是算盘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O,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O!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我看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穆旦《隐现》
——艾略特《玄学派诗人》
(2)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这个新倾向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现实、 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 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 情感、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
——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
(3)新诗的戏剧化
在我们目前读到的多数诗作,大致不出两大类型:一类是说 明自己强烈的意志或信仰,……另一类是表现自己某一种狂热的 感情……而诗的唯一的致命的重要处却正在过程!……由于这个 转化过程的欠缺,新诗的毛病表现为平行的二种:说明意志的最 后都化为说教的,表现情感的则沦为感伤的。
6、穆旦的文学史地位
“走在汉语写作的最前沿”(曹元 勇语)
1994年,在王一川、张同道站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上, 我们是廿世纪的众生骚动在它的黑暗 里, 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 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 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 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杜运燮《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学写诗》
我们都喜欢艾略特──除了《荒原》等诗,他的文论和他所主编的《标 准》季刊也对我们有影响。
——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
(1)反浪漫主义,主张“理性”、“机智”
30年代后期,在昆明西南联大,一群文学青年醉心于西方现代主义, 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则颇有反感。我们甚至于相约不去上一位教授讲 司格特的课。回想起来,这当中七分是追随文学时尚,三分是无知。当 时我们不过通过若干选本读了一些浪漫派的抒情诗,觉得他们写得平常, 缺乏刺激……当时我们当中不少人也写诗,而一写就觉得非写艾略特和 奥登那路的诗不可,只有他们才有现代敏感和与之相应的现代手法。
和平顶石墓的传播; 昨天是在日照的土地上测量阴影。 昨天是用纸牌对保险作出估计, 是水的占卜;昨天是车轮和时钟的
发明,是对马的驯服; 昨天是航海家的忙碌的世界。
此外还有一类使诗戏剧化的手法是干脆写诗剧……我们一再说过现 代诗的主潮是追求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而诗剧正配合这 个要求,一方面因为现代诗人的综合意识内涵强烈的社会意义,而诗剧 形式给予作者在处理题材时,空间、时间、广度、深度诸方面的自由与 弹性都远比其他诗的体裁为多,以诗剧为媒介,现代诗人的社会意识才 可得到充分表现,而争取现实倾向的效果;另一方面诗剧又利用历史做 背景,使作者面对现实时有一不可或缺的透视或距离,使他有象征的功 用,不至粘于现实世界,而产生过渡现实的写法。
——穆旦《<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
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继续作诗人的差不 多是不可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 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 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 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这个历史的意识是对于永 久的意识也是对于暂时的意识也是对于永久和暂时的合起来的意识。就 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成为传统性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 员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这些诗行(卞之琳《慰劳信集》)是太平静了,它们缺 乏伴着那内容所应有的情绪的节奏……诗人善于把“机智” 放在诗里,也许有时候恰恰是麻木了情绪的节奏的,然而也 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如此……这些诗句是动人的,虽然我们 要用一点思索后才能被感动,因为这里是渗进了情感的“机 智”。
穆旦《春》
一、战争年代新诗坛概况
1、战争年代的新诗地图
•朗诵诗运动:鼓动抗战 •艾青、七月派:革命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西南联大诗人群(九叶派):现代主义 •沦陷区诗人:现代主义
2、基本趋向:“抒情的放逐”
也许在逃亡道上,前所未有的山水风景使你叫绝, 可是这次战争的范围与程度之广大而猛烈,再三再四地 逼死了我们的抒情的兴致。你总是觉得山水虽如此富于 抒情意味,然而这一切是毫没有道理的;所以轰炸区炸 死了许多人,又炸死了抒情,而炸不死的诗,她负的责 任是要描写我们的炸不死的精神的。
——穆旦《<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
这种能力(机智)……表现在对相反的或不协调的性质 能够加以平衡或使其相互和谐上面:使同和异,概念和意象, 个别和典型,新奇与新颖感和古老与常见的事物,不平常的 感情状态和高度的规律与秩序,永远清醒的判断力与稳定的 冷静沉着和热情与深沉或强烈的感情……使以上这些对立面 统一起来 。
三、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歌戏剧化, 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 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你 必须融和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 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 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
——袁可嘉《新诗戏剧化》
5、《春》解读
《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去吧,去吧,O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3)西南联大:现代主义;九叶派(曹辛之、辛笛、 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 嘉)
3、主要作品:
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 (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 《穆旦诗全集》(1996)。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 (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 (1985)、《穆旦译文集》(2005)。
4、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 (1)影响:奥登、燕卜荪、艾略特
记得当时昆明“文学青年”们读得最多的还是几首名诗:艾略特的 《荒原》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里尔克的《豹》和奥登的《在战时》。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序》
一方面,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城市里,关心着或从事着斗争,当然旧 的抒情(自然风景加牧歌情绪)是仍该放逐着;但另一方面……我们需 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 那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强调“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 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 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 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
——徐迟《抒情的放逐》
二、穆旦与《春》
1、穆旦简介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 海宁 。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南 开大学外文系教授。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