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定点透视
第一节定点透视概述
定者,顾名思义,是固定、确定、稳定的意思。
定点透视的形成,就象我们用一架带标准镜的照相机,对着一个特定的对象拍照,其焦点、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又叫焦点透视。
因此,定点(焦点)透视的基本涵义就是,以静止的、单眼的、固定的观察而推出的瞬间的、凝固的理性空间。
这意味着我们在描绘一个对象时,保持一个固定的方向,头不左右环顾,在一个固定的高度和位置作画。
我们平时的写生课便是如此。
既然定点透视的视点、视高、视距,在每个单一的画幅中不变,那么,它就只有一种视向、一种视高、一个视域中心,因此,只要确定了视域中心点----心点,以及通过这个点的水平线----代表视高水平的视平线,和通过这个点的垂直线----代表视向的视中线,我们就有了一个表现它的空间坐标框架,依据这个
框架,我们就可以使其他错综复杂的关系归于统一。
这个坐标框架,是定点透视作图的基本框架,称为“T”型坐标。
我们面对的大千世界,造型各异、种类繁多,但却可以归纳为几种最基本的几何形。
我们所面临的透视关系,林林种种,但也可以归纳为最基本的几类:1.直线形体透视;2.曲线形体透视;3.投影透视与反影透视。
在这三种透视类型中,根据我们与物体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同,每一种又可分为两种不同情形的透视----平行或是成角透视。
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将分别讲授。
第二节直线形体透视之一----平行透视
直线形体透视是研究由水平、垂直、倾斜等直线组成轮廓的形体的透视变化,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三种。
一、平行透视的基本概念:
在一个视域中,立方体及类似形体,只要有一个面平行于透明画面,就与视点构成一点透视关系,即平行透视关系。
也就是说,凡是在方形物体的平面中,存在着平行于画面的面,这种情形的透视,就称为平行透视。
心点,是立方体唯一的消失点。
物体上与画面平行的垂直、水平原线不变,与画面垂直的变线,消失于心点。
与画面平行的面,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
二、平行透视的特点:
1.立方体的平行面正对视点时,只能看到一个正面,且落在心点位置上,其它面均看不见。
2.平行面离开心点后,如果处在视平线或视中线上,则能看到两个面。
3.除以上两种状态外,在本视域其它位
置的立方体,都可以看到三个面。
三、作图方法(以正方体为例):
1.确定心点,画出T座标。
2.在视中线上,确定视点,实际上是确定视距,一般原则是视点离心点应为物体最长边的一至二倍。
3.以心点为圆心,心点至视点的长度为半径,在视平线上找到距点,以此作为确认物体深度的依据。
可以在心点左右各找一个距点。
4.从物体最近之面向心点引线(消失线),确认物体的消失方向。
5.从物体最近之面底边的一个角,向距点引线,与物体底边消失线相交所得的一个点,就是物体的透视深度。
6.如果画的是纵深长方形,则可以在物体最近之面的底边画一条真宽线(代表物体的实际深度),从最末端向距点引线,与物体底边消失线相交所得的点,便是物体的透视深度。
7.如果画的是左右长方形,则可以在物体最近之面的底边上,根据高宽比例确认一点代表物体实际深度,由此点向距点引线,同样可以得到物体的透视深度。
由此可见,在平行透视中,距点是确定物体透视深度的依据。
而离我们最近之面的高宽比例,可以做为确定透视深度的标准。
如果是画大型室内外效果图,还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来确定:
1.真高(宽)线法:即在画幅的两条边上,按比例确定房间的长、宽或建筑物的实际高度,然后向距点引线,确定房间的深度。
室内的其他陈列,都可以在画幅的两条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在地板上或墙壁上找到相应的深度。
另外,视平线一般按比例确认在一点六米的位置。
这种办法的
局限是不易控制画幅中主立面最后的大小。
2.反推法:即在画幅中先按长宽比例确认主立面的大小,然后确定视平线、心点、距点,再由主立面(实际上是方形物的最远之面)底边的一个角或一个点向距点引线,并延长相交于另一底边的消失线上,寻找房间的深度和室内陈列品的位置,这种办法的优点是极易控制主立面的大小,但掌握不好,容易混乱。
(注意距点位置的确定应以房间主立面最长边的2倍计)
总之,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首先要吃透平行透视的原理,因为它又是我们学习其他透视画法并融汇变通的基础。
四、平行透视中易出现的问题:
1.彼此平行而成排的方形物体,其侧面所形成的直角线均应消失到心点。
2.一个视域中平行透视状态的物体,不论其位置高低,心点只能是一个,不能有高低的区别。
3.方形物体侧面离心点越近时缩变越窄。
五、平行透视的构图特点是:严谨、庄重、典雅,层次分明,纵深感强,适宜表现严肃重大或和平安宁的题材,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菲尔的<<雅典学院>>,风景画霍贝玛的<<村道>>,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路>>,列宾《不期而至》,大卫《荷加斯宣言》,毕沙罗《歌剧院大街,清晨雪景》等。
作业:平行透视景物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