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等原则
张铭1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小笃信基督,并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他把语言学应用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自己特色的翻译理论,至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文,可谓著作等身。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言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结合自己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一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一时期是奈达最高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创立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一方面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很多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
3
2《论对等原则》
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方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翻译的不同类型
翻译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因素:
(1)信息的本质
(2)作者的目的或译者的目的.
(3)受众的类型。
4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P6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98.
4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38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中,译者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的对应即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与源于中的信息分别对应。
最能完整而典型的反应这种结构对应的翻译类型是“注译”即字面和意义上尽可能复制出原文的内容这种翻译需要很多脚注,以便读者能够理解文本。
动态对等
力求达致动态对等的翻译,则基于「等效原则」。
这种翻译不在于以译语信息切合原语信息,它着重的是动态关系,即译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动态对等的翻译要求译文完全流畅自然,并尝试把接受者与本身文化环境中所存在的行为模式联系起来。
它不要求接受者首先明白原语的文化背景,然后才能看得懂信息。
在严格的形式对等与完全的灵活对等两级之间,有多个不同的层次,代表文学翻译的各种可接受的标准。
不过,在过去五十年,重点明显由形式对等转移到动态对等。
最近有一项调查,综合文学家、出版商、教育工作者和专业翻译员对翻译的意见,清楚显示目前的趋势是动态对等愈来愈受到重视。
(cary,1959)5
语言和文化的距离
5转引自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43
语言是易于转换的,文化则很难转换,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比语言结构所带来的难题比语言结构差异所带来的的难题要多得多。
翻译的定义
奈达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6
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的主导原则
注重形式对等的翻译基本上是以原文为中心的,它试图尽可能的展现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这种翻译力图复制几种形式方面的因素包括(1)语法单位(2)词语用法的连贯性(3)就原文文本而言的意义。
注重动态对等的翻译的指导原则
动态对等中,注意力的焦点指向接受者的反应。
定义这种翻译的一种方式是将其描述成与源于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
自然的翻译必须适应一下几点。
(1)作为整体的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2)特定信息的语境;(3)接受语的受众。
以动态对等为目的得翻译必然包括一些形式上的调整,有些东西必然被放弃。
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1)特殊文学形式;(2)语义上位离心结构的表达方式;(3)结构之间的意义。
7
3动态对等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日语拟声词拟态词的翻译
6尤金•奈达. 查尔斯•泰伯. 翻译科学探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P129
7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P48
(1)この革張りのソフゔーは、身動きの度にぎゅーぎゅー鳴って本当に耳障りだ。
∥身体一转动,这张皮面的沙发总是嘎吱嘎吱作响,真刺耳。
(2)荷物は紐を幾巻きにもかけて、ぎゅーぎゅーしばったから解ける心配はないだろう。
∥行李上绕了几道绳,又捆扎得结结实实,用不着担心会松开。
(3)満員のバスの中でぎゅーぎゅー押されているうちに仲間と離れてしまった。
∥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里,人们一个劲地推来搡去,把我跟伙伴分开了。
(4)あれっぽっちのことでこんなにぎゅーぎゅーの目に遭うとは思わなかった。
∥想不到那么一丁点小事竟然会挨一顿痛斥。
8
在日语谚语的翻译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痘痕笑窿情人眼里出西施
4动态对等理论的不足之处
(1)如何确定和比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2)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
(3)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8渠培娥.陈燕生. 试析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形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2).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3] 尤金·奈达. 查尔斯·泰伯. 翻译科学探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雪芳. 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 安徽文学,2008,(11).
[5] 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6] 邱晨.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评述. 科技创新导报,20011,(1).
[7] 刘樱.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日语谚语汉译. 剑南文学,2013(7).
[8] 渠培娥.陈燕生.试析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形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