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一、教学目的: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百日维新述评?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三、计划课时:4课时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

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

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

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

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

(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

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了,他们需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并且常常受到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

终岁勤劳,难得一饱。

导致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连年失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841-1843年黄河连续三年决口,造成豫、皖、苏三省广大地区被淹,人民死亡以百万计;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又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波及上千余州、县。

尤其是1849年长江大水,汉口"尽成水府",武昌"水深至檐",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被灾严重,为百年所未遇。

同期,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

总之,连年的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2. 人民反抗此起彼伏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迫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道路。

鸦片战争后,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几乎遍及全国。

其中从1843-1850年,全国各地群众暴动和武装起义,大小即达70余起。

当时北方各省有白莲教、天理教的斗争,河南、安徽、山东一带有捻党活动;在南方,斋教散布于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天地会势力更是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

各地掀起的反抗斗争,以两广与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如1843年,湖南武冈州曾如炷起义;1844年,湖南耒阳县杨大鹏等率众2000余人奋起抗粮;1845年,广西藤县邓立奇、钟敏和起义;1846年,湖南新田县王宗献起义。

据统计,1847-1850年仅广西一省,天地会系统的农民起义队伍即有二三十支。

每支"少者数百人,多者三、四千人不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

(严正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第2册第3页)这些斗争使官僚、地主、豪绅惶惶不可终日,狠狠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

以至于地主文人惊呼:"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浓血所至,随即溃烂,……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

"(龙启瑞:《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六,第6页)这一切都说明,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地农民反抗斗争的持续发展,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即将来临。

(二)农民革命的酝酿正当中国社会酝酿着一场农民大起义风暴的时候,洪秀全在广西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宣传和组织上的准备。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

七岁入村塾读书,由于聪明勤奋,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及多篇古文。

家庭对他期望殷切,希望他能取得功名,以"显父母,光宗族"。

但是三次赴广州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1.应试落第,"去旧从新"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

洪秀全读后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

2.撰写“三原文献”,宣传平等思想从1844-1848年洪秀全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提出 "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的"大同"社会。

3.创立"拜上帝会"1847年春,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

4.形成领导核心拜上帝会在发展和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成员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

(三)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1.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清政府急忙调集军队一万多人派往桂平,广西提督向荣亲至前线指挥镇压。

太平军英勇作战,屡次大破清军。

2. 永安封王建制1851年8月,太平军在平南官村击溃向荣部队,一举攻克了广西永安州。

12月,洪秀全在此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规定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确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3. 转战湖南湖北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清军3万多人陆续开到永安,包围了州城。

1852年4月,太平军突围北上。

6月,太平军攻克全州。

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

太平军撤离全州后,进入湖南。

在湖南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救一切中国人民谕》三檄文,揭露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颁行诏书》,《太平天国》第一册,第162、164页)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它。

8月,太平军攻取湖南重镇郴州。

9月,围攻湖南省城长沙,未能攻克。

萧朝贵在攻城时中炮牺牲。

这是继冯云山之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重大损失。

11月底,太平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行动,移营转进。

12月,太平军攻克益阳、岳州,获得大量武器、船只。

同时,数千船民、纤夫踊跃加入起义队伍,组成水营。

从此,太平军有了一支新建的水师。

1852年底,太平军进入湖北,连克湖北重镇汉阳、汉口。

1853年1 月,太平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

4. 定都南京2月,洪秀全、杨秀清放弃武昌,统率大军,水陆两路,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势如破竹,连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和州等地。

3月7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水陆连营,"直望无际","既众且整",清军"望之夺气"。

(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一)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等。

20月,攻克内城,杀江宁将军样厚等,完全占领了南京。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5.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先后进行北伐和西征。

北伐的总目标是攻打清朝的都城北京。

1853年5月,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军两万多人,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

北伐军经安徽入河南,由泛水渡黄河,自豫北入直隶,一路所向披靡,连破州县。

清政府极为恐慌,忙调重兵堵截。

京中官绅逃迁者3万多户,情况极为混乱。

不久,北伐军前锋直抵保定以南,进逼天津。

清军决运河堤放水,北伐军进攻天津受阻。

时值隆冬,北伐军粮尽衣缺,于1854年2月败退南撤,后虽经一年多的苦战,最后终在1855年3月和5月,在直隶连镇和山东茌平冯官屯溃败。

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俘就义,北伐失败。

北伐军在两年的时间里转战数千里,连克数十城,战斗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给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同时支援了太平军在南方的战斗。

但因北伐军孤军深入,远离根据地,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又没有主动联系和发动群众,因而最后陷于失败。

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为夺取安庆、九江、武昌这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进行了西征。

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溯江西上,当月即攻占安徽省城安庆。

此后,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等率领,以安庆为基地,先后攻取了安徽22个州县;次年1月,又攻克皖北重镇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而死。

另一支由赖汉英等率领,进围南昌,但久攻不克。

1853年9月,撤南昌之围,攻下九江。

10月再克汉口、汉阳,后因兵力不足,退守黄州。

曾天养率部来援,于1854年2月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镕投水而死。

西征军乘胜三克汉口、汉阳,再克武昌。

1854年4月,太平军在湖南靖港几乎全歼湘军水师,曾国藩羞怒交加,投水寻死,被随从捞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