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对比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对比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力的范围和结构,体现了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一般有说明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每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既是本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又是本门学科教学的基本。

教学大纲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建国至今,我国一共颁布了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他们是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草案)》,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一)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由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组成。

这部大纲是学习苏联的产物,它的特点:第一,专辟一部分讲汉语教学,让儿童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语言规律等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教学有指导意义。

第二,阅读教学采取讲谈法,把语文课讲的详而又详,这对加强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导致了后来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阅读教学进行串讲串问,繁琐分析课文内容的弊端。

但它还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教学大纲,也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教学大纲。

(二)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的特点是:(1)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第一次明确了语文学科这一工具性的特点,回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重视“双基”是1963年大纲的又一显著特点。

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

这个识字量,是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几部大纲规定的最大识字量。

(3)提出选文要体现文道统一,教学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这部大纲把语文教学重新引向正确的轨道,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三)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包括前言、正文和各年级教学要求三大部分。

它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28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

其中对生字提出两种不同要求、课文分为三类,两三课之后安排基础训练的教材编排方法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时代要求。

(四)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着手制订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于1992年颁布供全国试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共六章。

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第三章“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第四章“课外活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第六章“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

这部大纲从制订到颁布,历时六年之久。

大纲制订的过程,集中了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智慧,吸收了方方面面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有一些新的特点:(1)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表现在对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的意义、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思想、方法的阐述中。

如,从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明确提出教学目的。

(2)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语文教学要求,表现在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调整为“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适当降低作文要求等方面。

(3)各年级教学要求规定的明确、具体。

每个年级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五个方面提出20条教学要求。

(4)调整了大纲结构。

增加“课外活动”一章。

以适应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的需要。

这部大纲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它对于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推进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一)关于教学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最准确。

它不仅提出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的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而且提出一般发展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段话还阐明了几个方面的关系:(1)听说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思想教育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来进行,要统一于语文训练的过程之中,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

(2)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这四方面语文能力是并列的,不可偏废。

(3)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要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离开语文训练去发展智力,就丧失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非智力因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乃至今后的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对几部大纲语文教学目的比较表:几部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表述上的变化对我们的启迪是:(1)对教学目的要有全面认识。

这是在教学中全面提出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

过去对教学目的的种种片面的认识,如重语文能力轻思想教育,重思想教育轻语文能力,重读写轻听说,致使语文教学实践偏离方向,出现质量不高的现象。

(2)要摆正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3)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

(二)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包括小学阶段的总要求。

识字、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各年级具体教学要求。

还包括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一般发展三个方面。

对几部大纲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比较和分析:1.关于识字、写字教学大纲2.关于听话、说话教学历次大纲在听话、说话教学方面的比较如下:3.关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肩负着培养阅读能力和促进听话、说话、作文能力提高的综合训练任务,占用课时最多,地位最重要。

历次大纲都对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比较如下:几部大纲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的变化,对我们的启迪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理解的要求逐渐提高;另一点是阅读教学要求逐渐趋于全面。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自己能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和理想境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阅读要有一定速度是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这几方面的提出使阅读教学要求趋于全面,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4.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几部大纲在作文教学要求方面的变化,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数大纲要求写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具体作文要求时高时低,其中《义务教育大纲》的作文要求比较符合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既能体现小学生作文属于习作、练笔的性质,又能避免由于要求过高会使多数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广大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的情形,有利用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作文要求。

5.关于汉语教学历次大纲在汉语教学方面的比较如下:(三)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历次大纲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比较如下:历次大纲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提示,涉及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教学思想上的三个问题:(1)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单纯教书,还是既教书又育人,怎样在教书中育人?(2)语文教学是单纯传授知识,还是重在培养能力?(3)语文教学是从教师的“教”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学”出发?至于教学方法,历次大纲在各部分教学中都作了提示,总的来说要继承过去好的方法,也应当提倡百花齐放。

凡是省时高效的就是好方法。

每堂语文课都要明确目的性,克服随意性,要剔除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东西,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讲求实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习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大纲》注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回答了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识字、作文的难度;各年级教学要求规定得明确、具体;调整了大纲的结构。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并在大纲的指导下,不断改进教学和教研工作,争取语文教学质量有个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得到培养和加强。

应做到: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素质教育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他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有差异的个体),全面提高素质(承认个体素质的差异),把个人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体现了主体教育观,实现了教育发展人的功能,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素质教育最初是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

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的任务。

世界上许多国家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研究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基本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是否进行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影响21世纪人才的素质。

另外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看,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1)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包括:思想道德、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

在总的教学目标确定后,在制订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要适当、具体,便于操作。

(2)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课程上创建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课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

在教材上,要环绕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教材建设,语文教科书要构建适合学生学和便于培养自学能力的教材体系。

内容上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能力培养上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此外教科书还要富于时代感、实用性和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3)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一要着眼发展,重在鼓励;二要全面考查。

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着眼于“两全”,即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质量。

(4)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