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烷烃
伯、仲、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季碳原子上 无氢原子),分别称为伯氢原子(1°氢原子)、 仲氢原子(2°氢原子)、叔氢原子(3°氢原 子)。不同类型氢原子的相对反应活性不相同。
小结: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均为sp3杂化,各 原子之间都以单键相连。烷烃分子中的键角接 近109°28′,C—H键和C—C键的键长分别为 110pm和154pm或与此相近。由于σ键电子云沿 键轴呈圆柱形对称分布,两个成键原子可绕键 轴“自由”旋转。
“正”表示直链烷烃,常常可以省略。
“异”表示末端为 CH3 ,此外别无支链的烷
烃。
CH3 CH
CH2CH3
“新”表示末端C为H3 C
,此外别无支链的烷
烃。
CH3
★普通命名法只适用于一些 直链或含碳原子数较少 的 烷烃异构体的命名。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烷烃,就必须 采用系统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IUPAC命名法)
随着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同分异构体
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如:己烷C6H14有5个异构体, 庚烷C7H16有9个异构体,十二烷C12H26 有355个 异构体…。
(二)烷烃的命名(nomenclature)
烷烃的命名原则是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烷烃的命名采用两种命名法:普通命名法 (common nomenclature) 、系统命名法 (systematic nomenclature) 。
烷烃中的各个碳原子均为饱和碳原子,按照与它直接 相连的其他碳原子的个数,可分为 伯、仲、叔、季碳原子。 ★伯碳原子又称一级碳原子( primary carbon ),以1°表 示,是只与 1 个其他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仲碳原子又称二级碳原子( secondary carbon ),以2° 表示,是与 2个其他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叔碳原子又称三级碳原子( tertiary carbon ),以3°表 示,是与 3个其他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季碳原子又称四级碳原子( quaternary carbon ),以4° 表示,是与 4个其他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1.甲烷的卤代
或△
或△
或△
或△
甲烷与氯气作用,产生一氯甲烷;随着反应的进行,过 量的氯气继续与一氯甲烷作用,生成二氯甲烷;二氯甲烷 进一步与氯气作用,生成三氯甲烷;三氯甲烷继续反应生 成四氯甲烷,所以反应的产物是 4种氯代甲烷的 混合物。 若用超过量的甲烷与氯气反应,反应就几乎限止在 一氯代 反应阶段,生成一氯甲烷。可用此方法制备 一卤代烃。
空间排列不同,它是立体异构体的一种。
(一)乙烷的构象(conformation) 乙烷没有碳链异构,但乙烷分子中的两个碳原 子可以围绕 C—Cσ键旋转,乙烷有无数构象异构 体,其中有两种典型的构象:重叠式(eclipsed) 和交叉式(staggered)。
有机化合物的构象常用两种三维式表示,即 Newman投影式(Newman projection formula )和 锯架式(sawhorse formula)。
乙烷是含有两个碳的烷烃,其结构如下:
两个碳原子各以sp3 杂化轨道重叠形成CCσ键,余下的杂化轨 道分别和6个氢原子的 s轨道重叠形成六个CHσ键。C-C键长154 pm,C-H键长110pm 。
★其他烷烃的成键方式同乙烷相似。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 烷烃的分子组成可用通式CnH2n+2表示。
具有相同分子通式和结构特征的一系列化合物称 为同系列(homologous series)。如:CH4 CH3CH3,CH3CH2CH3 ;同系列中的各化合物互 称为同系物(homolog);相邻两个同系物在组 成上的不变差数CH2 称为同系列差。如:乙烷较 甲烷多CH2,丙烷较乙烷多CH2 …;同系物的 结构相似,化学性质也相似,物理性质则随着碳 原子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同系列中的 第一个化合物常具有特殊的性质。
此外,两价的烷基称为 亚基,三价的烷基称为 次甲基。
CH2CH3 (1,1-二甲基丙基 ); (1,1-dimethylpropyl)
CH3 C CH3
1',1' -二甲基丙基 ; 1',1' -dimethylpropyl
★烷烃系统命名法规则
⑴.选主链:选择含有取代基最多的、连续的最 长碳链为主链,根据主链所含碳原子数命名为 “某烷”。
三.烷烃的构象异构 烷烃分子中C—Cσ键旋转或扭曲时,两个碳原
子上的氢原子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其
中每一种排列方式称为一种构象,不同构象之间 互称为构象异构体。由于C—Cσ键可以旋转任意
角度,所以烷烃有无数构象异构体。构象异构体 (conformational isomer)的分子构造相同,但其
四.烷烃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一般是指物态、沸点、 熔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旋光度和光谱性 质等。烷烃同系物的物理性质常随碳原子数的增 加,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溶解度 极性相似者相溶
五.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是饱和烃,分子中只有牢固的C—C σ 键 和C—H σ键,所以烷烃具有高度的化学稳 定性。在室温下,烷烃与强酸(如硫酸、盐 酸)、强碱(如氢氧化钠)、强氧化剂(如 重铬酸钾、高锰酸钾)、强还原剂(如锌加 盐酸、金属钠加乙醇)都不发生反应。但在 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如光照、高温或在催化 剂的作用下,烷烃也能发生共价键均裂的自 由基( free radical )反应。例如:烷烃的卤 代反应
⑵.编号:主链上若有取代基,则从靠近取代基 的一端开始,给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当两个相 同取代基位于相同位次时,应使第三个取代基的 位次最小,依次类推;当两个不同取代基位于相 同位次时,应使小的取代基编号较小。(和最小)
⑶.命名:主链连有相同的取代基时,合并取代 基,并在取代基名称前,用二(di)、三(tri)、 四(tetra)……数字表明取代基的个数。并在最前 面标明取代基的编号,各编号间用“,”隔开。
烷烃系统命名法是将带有侧链的烷烃看作是直 链烷烃的烷基取代衍生物,所以在学习系统命名 法之前先学习取代基的命名。
★烃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所剩下的基团, 称为烃基;脂肪烃基用R—表示;烷基的通式为 CnH2n+1。烷基的中文命名是把相应的烷烃命名中 的“烷”字改为“基”字。其英文命名是将烷烃 词尾的-ane改为-y1,常见的烷基结构和名称如下:
1892年,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首次拟定了有机化合物系 统命名原则,此后经 IUPAC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y)多次修订,所以也称为 IUPAC 命名 法。我国根据这个命名原则,结合汉字特点,制定出我国 的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即 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 。
许多药物分子的构象异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发挥密切相关。药物受 体一般只与药物多种构象中的一种结合,这种构象称为药效构象。 不具有药效构象的药物很难与药物的受体结合,此种药物生物活 性很低或根本无活性。例如,抗震颤麻痹药物多巴胺作用于受体 的药效构象是对位交叉式。
小结:烷烃的 C-Cs键可以绕键轴旋转,烷烃具有无数 个构象异构体,我们只讨论几种“典型”的构象;室温 下,各构象异构体不能分离;烷烃是各构象异构体的混 合物,其中较稳定构象异构体的比例较高。
1、普通命名法 1~10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分别用词头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
子的个数,词尾加上“烷”。如CH4 (甲烷)、 C2H6 (乙烷)、C3H8(丙烷)、C10H22(癸烷)。 10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用中文数字命名。如
C11H24 (十一烷)、C12H26(十二烷)、 C20H42(二十烷)。
二.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一)烷烃的碳链异构
分子式相同,碳原子连接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同 分异构现象,称为碳链异构,其异构体称为碳链 异构体,它是构造异构的一种。
甲烷、乙烷和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只有一种 连接方式,所以无碳链异构体。
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4H10)有两种不同的异构体;戊烷 (C5H12)有三种异构体。
第二章 烷烃
一.烷烃的结构 二.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三.烷烃的构象异构 四.烷烃的物理性质 五.烷烃的化学性质
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碳氢化 合物,简称为烃(hydrocarbon)。
烷烃、环烷烃均属于烃类化合物中的饱和烃, 化学性质很稳定,常用作溶剂、润滑剂、眼膏及 化妆品的基质。烷烃广泛存在于石油、天然气中, 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燃料。
(二)正丁烷的构象
正丁烷分子在围绕 C2-C3σ键旋转时,有 4种典型的构 象异构体,即 对位交叉式 、邻位交叉式 、部分重叠式 和 全重叠式 。见下图:
从正丁烷C2—C3 键旋转时的能量曲线图可见, 4种构 象的稳定性次序是:
正丁烷各种构象之间的能量差别不太大。在 室温下分 子碰撞的能量足可引起各构象间的迅速转化,因此正丁 烷实际上是各构象异构体的混合物,主要是以 对位交叉 式和邻位交叉式 的构象存在,前者约占 63%,后者约占 37%,其他两种构象所占的比例很小。
重叠式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相距最近,相互
间的排斥力最大,分子的能量最高,是最不稳定 的构象;交叉式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相距最远, 相互间斥力最小,分子的能量最低,是最稳定的 构象。见下图:
交叉式构象的能量比重叠式构象低12.6kJ·mol-1,交叉式是乙
烷稳定的优势构象。室温下,分子间的碰撞可产生83.8kJ·mol-1的 能量,足以使C—C 键“自由”旋转,各构象间迅速转换,无法 分离出其中某一构象异构体,但大多数乙烷分子是以最稳定的交 叉式构象存在。
烷烃的英文名称是在 meth-,eth-,prop-,but- 等表示 碳原子数的词头后,加上词尾 -ane。
烷烃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己烷 庚烷 辛烷 壬烷 癸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