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设计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设计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设计一、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觉悟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本课安排依据(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

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一一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一一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

具体为:课时安排:两课时4、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设计一、从容说课由“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人格尊严的含义、我们享有名誉权等内容。

第一目:“人格尊严不可辱”。

主要叙述了人格尊严的含义、平等性、与其他人格权的关系。

先设置了郭老师批评小光这一情景,描述了小光之父、郭老师、王律师对事件的看法,使学生从事例中认识了人格尊严;接着说明了什么是人格尊严权;然后,说明了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的关系及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

第二目:“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主要介绍了名誉的含义及作用,法律确认名誉权的必要性,名誉权的内容,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首先通过在银行贷款方面的事例,引出说明了什么是名誉及良好名誉对个人的有益作用;然后,说明了要做受人尊重、赞誉的人,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接着,说明了名誉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最后,列举了一些侵害公民名誉权的具体行为,明确这些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课标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了解公民、享有的名誉权的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那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以模拟法庭的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三、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四、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五、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①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老师及社会成员受封建传统思想、家长制遗风、错误教育观等影响,加之法律意识不强,常忽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侵犯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

②作为未成年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不懂依法维护自身人格尊严权的实现。

③另一方面,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教育影响,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中心,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④同学交往中,由于某些学生文明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不良、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不够高,加之易冲动,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说粗话脏话、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时有发生。

2.学生的需要:①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有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②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全面了解人格尊严权及人格尊严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保证身心健康成长。

③从人际交往角度看,懂得自觉尊重并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荣誉等人格权利,不仅是每个人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

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或者讲故事:不食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

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

”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

”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板书)(二)讲授新课1、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 页图文材料)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板书)人都有人格和尊严。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的需求的。

如何理解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裕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

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板书)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

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3)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板书)①名誉权②肖像权③姓名权④隐私权(板书)(4)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的关系——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板书)(5)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板书)人格尊严不可辱,侮辱人格尊严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板书)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5 页材料)①想一想:好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益处?试举例说明。

②评一评选一选请你在班级中评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

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那么,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呢?(1)名誉的含义(板书)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

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2)名誉对个人的作用(板书)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一一(袁隆平)”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学生齐声:袁隆平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

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

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 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

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

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

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

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①良好名誉对个人的有益作用:有良好的名誉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②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36 页材料)议一议:①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②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该怎么办?(①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

②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要从事实出发,证明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对于诽谤、侮辱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讲述: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

(按教材P36页2、3段简述)相关链接:(见教材P37页材料)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37页)议一议: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3)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原因解读85 页)(板书)1)什么是名誉权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