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成语

物理成语

旭日东升:参照物的选择。

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地球作为参照物。

斗转星移:机械运动。

宇宙空间中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电光石火: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3*108m/s。

余音绕梁:回音。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回音。

闻其声知其人:音色。

因每个人的声音都与别人不同。

掩耳盗铃: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发音体介质耳朵。

把耳朵捂住,对盗铃人来说,听到声音的条件不足,因而听不到铃声,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会听到铃声的。

震耳欲聋:噪音的等级。

当声音超过90分贝时,人的耳朵将被震聋。

釜底抽薪:沸腾吸热。

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水因吸收不到热量,而彻底止沸。

扬汤止沸:沸腾吸热。

将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水不再沸腾,只能暂时止沸。

真金不怕火炼:晶体熔点。

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金的熔点是1064℃,在一般情况下达不到金的熔点,因而真金不怕火炼。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光照在竿子上便会在竿后留下影子。

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因光沿直线传播射过小洞,就能得到光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

一片树叶挡住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会看不见。

海底捞月:平面镜成像。

所成的像是虚像,因而不可能捞到月亮。

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反射或折射时,把远处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孤掌难鸣:力的相互作用。

一个巴掌拍不响。

以卵击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用卵碰石头,石头也会给卵一个反作用力,其结果是卵碎了。

快刀斩乱麻:压强。

刀刃越锋利,说明受力面积小,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快刀易将乱麻斩断。

四两拨千斤:杠杆平衡原理。

根据L1/L2=F2/F1可知,当动力臂远远大于阻力臂时(L1>L2),动力很小就能克服阻力。

(即F1<F2)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具有作用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墙内开花墙外香:扩散现象。

花开以后,香气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向四周扩散。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声音的衍射现象。

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一石激起千层浪:波的叠加。

石块投入水中产生水波向四周传播至岸边又反射回来,与原来的水波叠加,形成“千层浪”。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球体,表面温度约6000℃.由氢核聚变成氢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以辐射的方式,由内部转移到表面,而发射到宇宙空间.高山流水:能的相互转化.高山上的水流下来,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3.1 掩耳盗铃《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

《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

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

后世多说“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夜深人静《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

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4.1 漆黑一团《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

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

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 镜花水月《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

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

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成语中的物理知识成语一:杯弓蛇影杯弓是指弓倒映再水中,是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

在这个成语里,杯中的酒相当于平面镜,弓倒映再水中,即平面镜成像。

成语二:打草惊蛇本来只是打草,却惊动了蛇。

这个成语说明了两个物现象:1、用棒子打草,草和地面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说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蛇为什么能听见声音?这是因为声音通过介质传到了蛇的耳朵里,蛇便听到了声音,这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成语三:囊萤照读车胤小时候没有灯读书,于是他抓来萤火虫,放进布代里,用萤火虫的光来看书,在看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会被车胤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会学到了一个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

成语四:掩耳盗铃谁说那个盗铃的贼笨呀?我可要反对了,在我看来,那贼真时聪明极了。

他可能早就知道:用锤子把钟砸碎,一定会产生具响(声音时靠振动产生的,同样,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他知道:声音那么大,振动也一定十分强烈,这样,很有可能会伤到骨膜甚至内耳,于是,他又想,我可以堵住耳朵,防止噪声入耳,这样,不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的危害吗?于是他照做了。

可惜,这么好的物理人才,干错了行。

成语五:井底之蛙、立竿见影这俩成语可是亲兄弟,不信?你瞅瞅,这“光沿直线传播”不就是从他俩兄弟身上发现的吗?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 刻舟求剑《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

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

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

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

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