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肥料生产

新型肥料生产

《新型肥料生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新型肥料?常见的种类有哪些?答:相对于传统的单质肥料和有机肥料而言,是指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用化学合成或分离的方法将传统肥料采用一定的工艺进行二次加工,使其复合化、缓释化。

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定义:新型肥料有别于常规肥料,必需突出一个“新”字。

对“新”字的理解,我认为应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个方面(1)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如肥料除了提供养分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水、抗寒、抗旱、杀虫、防病等其他功能,所谓的保水肥料、药肥等均属于此类,此外,采用包衣技术、添加抑制剂等方式生产的肥料,使其养分利用率明显提高,从而增加施肥效益的一类肥料也可归于此类。

(2)形态更新,是指肥料的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如除了固体肥料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而生产的液体肥料、气体肥料、膏状肥料等,通过形态的变化,改善肥料的使用效能。

(3)新型材料的应用,其中包括肥料原料、添加剂、助剂等,使肥料品种呈现多样化、效能稳定化、易用化、高效化。

(4)运用方式的转变或更新,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特殊条件下的施肥特点而专门研制的肥料,尽管从肥料形态上、品种上没有过多的变化,但其侧重于解决某些生产中急需克眼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如冲施肥、叶面肥等。

(5)间接提供植物养分,某些物质本身并非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但可以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间接提供植物养分,如某些微生物接种剂、VA菌根真菌等。

而一个事物的“新”与“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型肥料,用不了多久可能也就成为常规肥料了。

新型肥料的种类: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氨基酸肥料、腐植酸肥料、添加剂类。

2、复混肥料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哪几个重要过程?答:主要包括复混肥料配方设计原理与方法的选择;生产准备;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生产设备的选择。

其中配方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是关键。

3、复混肥料养分比例的确定方法有哪些?答: 根据田间肥效实验结果设计养分比例,包括供试处理直接筛选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2根据作物是对养分的吸收比例设计复混肥养分比例③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确定复混肥养分比例④配方修正法:借助国内外同类作物的成功配方,根据使用地区的土壤养分供给能力进行修正,一般修正系数为25%左右。

对于微量元素的配方比例,由于缺少严格的田间试验数据,而且用量很少,故只需按土壤中该元素的丰缺指标,利用十字交叉法划出临界值,大于该值则不应配入,小于该值则配入。

4、何谓复混肥的分析式?确定的原则是是什么?复混肥的分析式是指复混肥中所含各主要养分含量的百分率。

其确定原则主要为:(1)分析式必须符合我国复混肥料专业标准中的规定:各主要养分(N、P2O5、K2O)单一含量不得小于4%,其养分总量(N+P2O5+K2O)低浓度≥25%,中浓度≥30%,高浓度≥40%.(2)分析式必须与基础肥料的养分含量相适应:配方肥中的养分全来自于基础肥料,含副成分多、养分含量低的肥料只能配出总养分含量低的配方肥;要配高浓度的配方肥只能采用含副成分少的高浓度基础肥料。

(3)分析式应可能考虑到包装重量和配方肥在单位面积上的实物施用量。

5、复混肥原料选择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复混肥原料选择原则:(1)混配后不会产生不良的物理性状(如结块、吸湿等)(2)不会发生不良反应造成养分损失(如氨挥发或氧化氮逸出)或造成某养分质量恶化(如降低溶解度等)。

依据:肥料混配后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性状的变化作为基础肥料选择的重要依据。

其中通常依据混合后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将肥料的混配性分为可以混配、可以暂时混配但不可久置和不可混配三类。

混合后可能发生的物理性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对吸湿性的影响:混合后临界相对湿度明显下降,吸湿性大大增强,这在选择原料肥料时应避免。

(2)对溶解度的影响:对一些配伍性良好溶解度均较高的原料肥料,可以通过控制PH来调节,以方便造粒和干燥作业。

6、注意常见肥料的相配性。

依据混合后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将肥料的相配性分为可以混配、可以暂时混配但不可久置和不可混配三类。

常见肥料的相配性如下:A:可以相配①硫酸铵和过磷酸钙:混配反应后生成NH4H2PO4,为作物提供易于吸收的NH4+和H2PO4-,减轻单施硫酸铵造成的生理酸性反应,同时该反应将游离水变成结晶水,提高了肥料颗粒的强度。

②硫酸铵和磷矿粉:即可消除生理酸性肥料的危害,还可利用其酸性增加磷矿粉的溶解度,提高肥效。

③硝酸铵和氯化钾:反应生成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产物的临界湿度均大于硝酸铵,吸湿性减小,原料肥料用量份数之和=100物理性状得到改善便于利用。

④尿素与磷酸一钙:生成磷酸尿素、磷酸二钙和水,减少N素损失。

⑤某些有机肥料和化学或者矿质肥料混合:常见于P肥与有机肥,有机肥分解产生的有机酸提高P的溶解性,同时也可减少N的损失。

B:可以暂时混合但不可久置①含游离酸较多的过磷酸钙和硝态氮肥:混合久置造成吸湿潮解,而且硝态氮会逐渐分解造成N素损失。

②尿素或石灰氮与氯化钾:应随混随用,否则吸湿性增强。

C:不可混合①铵态氮肥不能与石灰、石灰氮或者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会加剧氨挥发。

②各种磷肥与碱性肥料也不可大量混合:降低P的溶解度。

7、什么是肥料的吸湿性,如何表示?吸湿性:吸湿性是指化肥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

结块与单质肥料颗粒表面的吸湿有关,吸湿性大的肥料易结块。

这两种性质对于化肥的储存运输和施用很不利,肥料混施的原则要求混后吸湿性与结块性越小越好。

肥料的吸湿性常以临界相对湿度来表示,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肥料开始向空气中吸水或失水时的空气相对湿度。

8、什么是基准化计算法?它包括哪些主要步骤?基准化计算法即按照产品标准含量来计算配料的方法,其原理是按复混肥料专业标准要求的含水量,对各原理肥料的养分含量进行折算,根据折算的养分含量和复混肥中的该养分含量计算相应原料用量。

主要步骤包括:(1)规范表示形式;(2)基准化计算---将原料肥料原始养分含量折算成产品标准含水量下的养分含量;(3)配料计算---各原料肥料经过基准化计算后,按照基准肥料养分含量计算各基准肥料用量;(4)折算基准肥料用量为原料肥料用量。

9、如何评价原料肥料用量之和与100的关系?(1)原料肥料用量份数之和=100:这是比较理想的结果,配料时不再添加任何成分。

(2)原料肥料用量份数之和﹥100:产生的原因主要配方设计的养分总量过高或选取的原料肥料养分含量偏低。

解决方法之一为降低配方中养分总量或者增加高浓度养分含量的原料肥料用量或增大其比例。

(3)原料肥料用量份数之和﹤100:这种情况下调整的余地很大,可以增大配方肥中养分含量或减少高浓度原料肥料的用量或比例,也可添加一些有利于成粒但不含养分三要素的一些配料,还可考虑添加一些微量元素。

10、生产复混肥时,配入微量元素的工艺有哪些?复混肥生产添加微量元素时,必须注意到微肥与其他原料的配伍性。

目前采用的技术工艺主要有:(1)掺混法:将微量营养元素做成粒状微肥,然后按比例和其他粒状肥料掺混。

(2)包裹法:将粉状微量元素用少量的粘结剂(如油、水、肥料盐水溶液或者粘土),采用交替方法在粒状肥料表面包上很细的分散状态的微量营养元素。

(3)干混法:将粉状微量元素和大量营养元素肥料一起进行干混造粒,对可溶性微量元素也可溶于水中当造粒剂加入。

11、复混肥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哪几种?复混肥的生产工艺可分为5大类:(1)粉状掺合工艺:将各种天然的及人工的、无机及有机肥料经机械掺混而制成复混肥的生产工艺。

它是以有机物料为主生产复混肥的一种重要方法。

(2)干粉造粒工艺:包括粉状肥料混合造粒法、添加化学物品的干粉造粒法和挤压造粒法。

(3)料浆造粒工艺,包括半料浆法、全料浆法(4)颗粒掺合工艺:适用于所混物料全为大小大致相同的颗粒肥料和所混物料一部分是颗粒一部分是粉状的情况。

(5)流体混合工艺:包括冷混生产工艺和热混生产工艺。

12、常见的造粒技术有哪些?何谓半料浆和全料浆工艺?常见的造粒技术包括:干粉掺合造粒、添加化学物质的干粉造粒、料浆造粒、熔融造粒和挤压造粒。

实质上只有两种----转动造粒和挤压造粒。

半料浆法:将粉状的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或硫酸钾经过计量、混合、破碎后进入转鼓造粒机,经烘干、筛分、冷却后称量包装。

其特点是将配料所需磷酸一铵的40%左右以料浆的形式喷入转鼓造粒机,以代替水蒸气作为造粒的液相,故称半料浆法。

优点:容易造粒、成粒率高,颗粒强度大,总能耗降低。

缺点:产品吸湿性强,设备严重腐蚀,操作环境较差。

全料浆法:尿素和氯化钾或硫酸钾经计量、破碎后与返料细粉一起进入转鼓造粒机,而配料需要的磷酸一铵全部以含水25%左右的料浆用泵计量后喷入转鼓造粒机内的物料床层上,由于筒体旋转使物料激烈翻动,在涂布和粘结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形成所需要的颗粒。

优点:可以用110℃的料浆湿热和其本身的粘结性,不必另加粘结剂,节约能耗。

缺点:产品吸湿性强,设备严重腐蚀,操作环境较差。

13、什么是流体混合的冷混和热混工艺?冷混工艺是指在混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原料肥料时不产生热量或者产生的热量不大,称为冷混生产。

热混工艺则指所采用原料在混合时会产生并释放出大量的化学反应热,如磷酸和氨等。

14、复混肥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有哪几部分构成?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有原料烘干、原料破碎、原料混合、造粒与烘干技术、产品的筛分与包装技术5部分组成。

15、为什么要对过磷酸钙氨化,具体的方法是什么?过磷酸钙高含水量和强吸湿性,对挤压造粒产生很大障碍。

而且国产过磷酸钙一般含有4~5%的游离酸(H3PO4),预处理的实质就是用中和剂中和游离酸的过程。

中和剂常用碳酸氢铵,因此称该过程为氨化。

经中和的过磷酸钙,游离水变成结晶水,所得的物料溶解度小,有利于混合物造粒。

具体方法:常用碳酸氢铵作为中和剂。

也可用氨气、硫铵或钙镁磷肥作中和剂,但NH4HCO3来源方便、价格便宜。

生产实践表明,以过磷酸钙∶碳酸氢铵=10∶1(质量)为宜。

16、以碳酸氢铵为原料生产复混肥时,如何降低其游离水含量?用碳酸氢铵生产复混肥,关键问题是解决其分解损失。

促进碳铵分解挥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含水量是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降低碳铵中的游离水含量是提高其稳定性的有力措施。

目前使用两种途径:1、利用以下反应把碳铵中的游离水转变为磷酸铵的结晶水,起到化学干燥作用。

MgO+NH4HPO4+5H2O→MgNH4PO4·6H2O反应生成的枸溶性盐类——磷酸镁铵(含6个结晶水)会部分包裹在碳铵颗料表面,从而减缓碳铵重新吸收外界水分,这样就进一步改善了碳铵的物理性质2、通过干燥普钙与碳铵混合的措施普钙经过充分干燥后可与碳铵混合生产复混肥。

干燥后的普钙与碳铵混合,氮的损失不明显,有效磷不会退化,水溶性磷在短时间内大部分转化为构溶性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