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C.在学习上,陆雨萱能够就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案。
D.共享单车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是很多未成年人骑着共享单车窜来窜去,造成安全隐患,也令人忧心忡忡。
2 . 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作者鲁迅。
文章描述了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医学教师藤野先生对“我”的关怀和“我”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C.新闻(消息)文体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倒金字塔结构式”是其最大的结构特点。
D.《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3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中宣部主办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立足全党、面向社会的互联网学习载体,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A.大家决定星期天去看电影,你是去呢?还是不去呢?B.“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C.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D.“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一抔黄土证据确凿禁锢思想搏学多才B.前倨后恭家喻户晓妇儒皆知鞠躬尽瘁C.深恶痛疾出言不逊恪尽职守粗犷豪放D.器宇轩昂迫不及待张惶失措颔首低眉6 .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琐屑(xiè)栅栏(zhà)黝黑(yòu)触目伤怀(chù)B.妥帖(tiē)晕倒(yūn)哮喘病(chuǎn)举箸提笔(zhuō)C.踌躇(chú)颓唐(tū)密匝匝(zā)情郁于中(yù)D.簌簌(sù)弥合(mí)嫉妒(dù)满院狼藉(jí)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低调之美王永清①《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
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
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
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被任命为士时,他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弯着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他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
看起来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
”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
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
但我们这边不是。
”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⑦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
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
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
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
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7 . 请写出本文的主要观点。
8 . 第③段中画线语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9 . 第①⑥段中画线句子,均引用了名言,分别有何作用?10 . 请赏析下面句子。
(1)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
(2)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要争气不要斗气①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②懂得争气、努力争气的人,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地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地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当年鲁迅先生对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俗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的“可恨之处”便是不争气。
③人,应该争气、必须争气。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来到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想踏踏实实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轰轰烈烈干几件争光添彩“长脸儿”的事。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正是冲着有外国人称“能够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原计划6年完工的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曾经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
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④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
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本事和本钱,靠实力和实干。
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
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
⑤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
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
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伤人面子又伤人里子;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或图自己一时痛快,“撂挑子”“卸担子”,等等。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
眼下,一些人“路怒”开斗气车,也常常因一时之怒而酿成大祸,教训惨重。
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
赌气堵的是自己的路,斗气伤的是自家的命。
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可以红脸不可以翻脸,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
⑥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
要争气,不要斗气。
(选自《漫话人生》)11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2 .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3 . 有人说,第⑤段举的都是“斗气”伤人伤己的事例,因此可以把“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删去,不会影响表达效果。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见解。
14 . 请谈谈你对结尾段“争气是强者的阶,斗气尽弱者的拐杖”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宗道不欺君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酒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
”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
帝诘之。
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15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真无马邪(2)有仙则名(3)使者具以宗道言对(4)帝诘之16 . 下列句中“之”与“帝诘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A.读之竟日B.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C.至之市D.饮酒,人之常情17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18 . 从鲁宗道与使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宗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四、句子默写19 . 根据提示默写。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③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⑤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
(志南《绝句》)⑥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⑦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论语》)⑧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书·陈汤传》)五、语言表达20 . 考试结束后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的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