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XX(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
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
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
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为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人类同各种疾病作斗争中,罗伯特·科赫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905年他因研究结核病,发现结核杆菌与结核菌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但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他一生的工作奠定了医用细菌学的基础,为人类征服结核、炭疽、霍乱、鼠疫等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人们誉为“瘟疫的克星。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是英国微生物学家,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
他以为这可能就是获得有效天然抗菌剂的关键。
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兴趣: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作为弗莱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钱恩与他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埃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 ,1877~1955)和 C.麦克劳德、M.麦卡锡于1944年共同发现不同型的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因子是 DNA。
英国微生物学家 F.格里菲思于1928 年就发现:将已经死亡的Ⅲ型肺炎双球菌和活的Ⅱ型菌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表现正常;若将两者混合注入,则小白鼠死亡,并从其尸体中可分离出活的可致病的Ⅲ型肺炎双球菌。
格里菲思由此推测,在Ⅲ型的死菌体中必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Ⅱ型转化为Ⅲ型,而且这种转化可以遗传给后代。
埃弗里和他的同事则进一步从被高温杀死的Ⅲ型菌中分离出蛋白质、荚膜的成分(粘多糖)和DNA,将这几种成分分别同活的Ⅱ型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DNA能使活的Ⅱ型转化为Ⅲ型,即使无荚膜、不致病的可转化为有荚膜、能致病的肺炎双球菌。
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虽然这一发现,曾引起争论和怀疑,但的确推动了DNA的研究,直至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1906~1981)是微生物遗传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
1937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物学,在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性研究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促进了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早期研究的发展。
1939年发表了题为《噬菌体的生长》一文,成为现代噬菌体遗传研究的开端。
1943年,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一起设计完成了“波动”或“涨落试验”(fluctuation test)。
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对病毒的抗性突变的发生与病毒的存在无关。
细菌产生耐受噬菌体侵染的机理不是一种适应,而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
推而广之,细菌的抗药性也是如此。
即使在细菌中也不存在获得性状遗传的问题。
德尔布吕克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噬菌体基因的重组。
1946年,他和赫尔希两人独立发现了病毒能够交换(重组)基因物质的证据,有力地推动了噬菌体遗传学的发展。
并且和卢里亚、赫尔希合作组成噬菌体小组,共同开创了美国噬菌体遗传学派。
之后又规范了噬菌体研究中有关材料和方法方面的诸多事项,使各国的噬菌体研究得以深入,成果便于交流。
林宗扬(1891 - 1988) 是我国微生物学的第一代学者,他主持的医学细菌学教学宗旨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他除了讲授作细菌学,还组织开展了一些细菌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临床细菌学和血清检验工作。
早在1918 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瓦氏反应”一文,较早向国内介绍了诊断梅毒的方法和技术;1925 年他首次在我国病人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在实验中自己也受到感染,卧病一年方愈;1929 年与其同事共同发表的“检查斑疹伤寒的沉淀试验———用变形杆菌X19的特异物质检测”一文,曾被《人体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这部世界权威性经典著作引用。
林宗扬及其同事对内部染真菌丛梗孢(Monilia) (有别于外部的真菌) 及其基础进行了长达10 年较全面研究,于1930 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真菌的论文,在分离培养真菌、鉴别其种类方面,建立了一套方法和技术,并对真菌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1935 年,他编著了《细菌学检验方法》,内容精炼、实用。
林宗扬实乃我国医学真菌研究的先驱。
施有光是我国最早开始系统研究青霉和曲霉菌分类的科学家。
1933年毕业时,他对武昌地区的青霉和曲霉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他对采自武汉地区的青霉和曲霉的研究报告。
他在我国较早地将国外先进的发酵理论、发酵技术和工艺写进大学教材。
年迈的施有光连续发表过多篇介绍国外学术动态的文章。
年近八十,他还不顾体弱和家庭困难,坚持上班,积极主动地承担科技英语培训班的教学工作,为轻工业研究所恢复正常的科研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作出了贡献。
沙眼衣原体的研究成是汤飞凡事业的顶峰。
1929年汤飞凡和周诚浒曾针对日本学者野口提出的“颗粒杆菌是沙眼的病原体”的说法进行过沙眼病原的分离,推翻了沙眼由细菌引起的结论。
1936年,到英国合作研究,测定过甲型流感病毒的大小,回国后写了“滤过性病毒研究最近进展”一文,详细介绍了测定方法,讨论了病毒的本质。
由于抗日战争和后来的内战,他不得不把这些研究放下。
新中国成立后,汤飞凡恢复了中断的研究工作。
他首先恢复了对沙眼的研究。
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汤飞凡并没有多少安心从事研究的日子。
抗日战争前在上海的几年中,他用可靠的实验否定了沙眼病原是细菌的错误论断,并且和魏曦一起研究过支原体。
抗战时期,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昆明西山脚下,滇池之畔建成了一块“科学绿洲”中央防疫处,他领导一批科技人员在这里制造出多种疫苗,这里还是当时大后方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地,为新中国后来的生物制品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
好不容易等到新中国成立,有了安定的研究条件,很快就做出了世界闻名的成绩。
遗憾的是,当时越来越左的政治形势,迫使这位坚强的天才科学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历史没有忘记汤飞凡,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汤飞凡,国际医学界没有忘记汤飞凡。
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教授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和微生物建立了不解之缘。
他研究过与工业微生物学有关的许多微生物,无论食品、医药品、还是工业原料生产有关的我国微生物,他都涉足过,甚至红茶菌,他早在51年,就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对它过研究。
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找到一些我国特有的菌种,发表过上百篇有关微生物和发酵的文章,编著过《应用微生物实验法》,许多研究成果都已被应用于生产中,解放后,在发展我国现代发酵工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方老也为公家培养了大批的微生物学研究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