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商务工作总结及计划报告刚刚过往的一年,是我市全面进步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市商务工作实现内外统筹的开启之年。
一年来,我们牢牢围绕市委、市政府“攻坚年”的要求,以商务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实施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和“加工贸易增效计划”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成功获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和省实施外商投资治理服务改革试点城市。
一年来,全市商务运行总体保持“稳步增长、结构优化、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主要运行指标好于全国、全省水平。
——外贸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20xx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625.3亿美元,同比增长6.2%,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增速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
其中,出口970.7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入口654.6亿美元,同比增长5.2%。
一是一般贸易快速发展。
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430.3亿美元,增长32.6%,增幅高于全市26.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长6.9个百分点,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比重达26.5%,比20xx年进步5.3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5亿美元,增长8.7%,增幅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的37.6%,比20xx年进步0.6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2%,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4%。
三是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全市外贸进出口增值率达48.3%,高于20xx年2.2个百分点。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10%,表明出口商品价格比20xx年进步10个百分点。
其中,每台电话机的出口价格比20xx年进步24%,每台车床的出口价格比20xx年进步31.7%。
四是新兴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全市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出口143.5亿美元,增长26.7%,增幅高于全市19.9个百分点,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
其中,对尼日利亚出口增长107.6%,对沙特出口增长57.4%,对印尼出口增长48.8%。
——利用外资水平加速提升。
20xx年,全市外资企业实际投资45.3亿美元,增长15%,增幅高于全国13.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两年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一。
合同外资43.1亿美元,增长6.8%。
一是引进超亿美元项目投资额翻番。
全市引进贸易、金融、物流、医药以及先进制造业超亿美元项目15宗,比20xx年增加4宗,比“xx”期间引进超亿美元项目数目总和多5宗;涉及项目投资金额35.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比20xx年翻了一番,是“xx”期间的两倍。
二是新签服务业项目数首次超过制造业。
全市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新引进服务业项目260个,同比增长32.7%,占全市新签项目的56%,项目数目首次超过制造业。
服务业吸收外资11.2亿美元,同比增加25.7%,占全市利用外资的26%,比20xx年进步3.9个百分点。
三是项目均匀规模不断提升。
全市新签项目465宗,增资项目564宗。
项目均匀投资额为432万美元,比20xx年进步19.7%。
四是新兴产业吸收外资快速增长。
全市新兴产业项目82宗,同比增加10宗,吸收外资12.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
其中,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项目47宗,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21.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25宗,利用外资3.8亿美元,增长27.5%。
——转型升级成效加速显现。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金融创新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气力。
一是研发投进比重不断进步。
20xx年,加工贸易企业R&D经费投进达111亿元,占比达1.9%,比20xx年进步0.24个百分点。
全市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266个,比20xx年增加11个,累计设立研发机构达1151个,占外资企业总数的10%以上。
二是ODM+OBM出口占主导地位。
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新增国内外注册品牌1605个,比20xx年增加84个,累计注册国内外品牌达9111个;自主设计生产、自有品牌生产出口比重提升至69%,比20xx年进步1.2个百分点,比20xx年金融危机条件高36.5个百分点。
三是规模以上产业企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
全市外资企业国内销售总额达3356亿元,增长16.6%,增幅高于出口9.8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产业企业内销比重达51.6%,首次超过外销。
四是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税收346亿元,增长13.4%。
外资高新技术企业数目累计238家,占全市外资企业的2.1%,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的6.2%。
上市及后备企业22家。
新增外资企业专利申请量4702件、专利授权量3473件。
——商贸流通体系加速发展。
20xx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5.3亿元,同比增长8.7%,零售总额规模全省名列第四位。
一是批发零售业稳步发展。
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1491.8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
其中,零售业总额1437.1亿元,同比增长9.6%,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个百分点。
二是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完善。
中高端百货业态、连锁经营、专业市场发展态势良好,累计建成30多个城市综合体,连锁门店超100家的企业12家。
南方物流成功获评全市首家5A级物流企业。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全市电商网络经营主体达5.4万户,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
20xx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26%。
网络发货量全国排名第二,全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近四成。
——口岸环境加速优化。
20xx年,全市口岸进出境货运量3253.5万吨,增长14.5%。
其中,入口2596.1万吨,增长18.1%;出口657.4万吨,增长2.2%。
进出境职员近74万人次。
一是水运口岸快速发展。
全市通过水运进出境货物2528.3万吨,增长22.6%,占全市货运量的77.7%,是目前我市货物进出境的主要手段。
二是虎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虎门港内贸航线总数增至23条,成为珠三角第二大内贸港区,三大作业区完成货物吞吐量9379万吨,同比增长53.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9.36万标箱,同比增长51.6%,实现了5年翻两番。
三是保税仓进出口快速增长。
全市26个保税仓进出口首次超百亿美元,达106.4亿美元,增长29.7%,增幅高于全市进出口23.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2个百分点。
其中,保税仓出口31.4亿美元,增长25.7%;入口75亿美元,增长31.5%。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七项工作:(一)面对外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成功实现外贸增长稳中求进。
过往一年,我们知难而上,始终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作为首要任务,顶住了国际需求持续低迷的重重压力,深挖外贸发展新增长点。
一是率先出台稳增长政策措施。
结合国家、省稳定外贸增长文件精神,力争将国家和省的利好政策率先转化为支持东莞先行先试的具体措施,出台了稳定外贸增长37条措施,成功扭转外贸增幅一度持续下滑态势,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长6.2%。
二是着力培育外贸新业态。
成功推动国家、省出台扶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措施,破解外贸新业态面临的政策瓶颈,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帮助生产制造企业有效弥补经营链条的缺失,构筑起一条“外部集成式”的转型发展新路径,东莞轻产业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成为全省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
三是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成功召开全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现场会,加快建设全市示范基地生态圈,其中大朗毛织基地获评示范基地,松山湖电子信息等4个产业集群获评省级示范基地,呈现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成功打造“大朗毛织”、“长安模具”等区域品牌,进一步推动基地企业抱团拓展市场。
(二)面对日益激烈的招商竞争环境,抢先布局产业发展制高点。
过往一年,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重”建设的工作部署,强化全市招商统筹,着力实施造月工程,建立健全一系列重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服务的工作机制。
一是深进开展“企业总部大走访”活动。
造访海外总部、中国区总部及东莞总部,成功推动了一批企业总部将资源投放到东莞。
比如,促成了联丰贸易团体在凤岗镇增资30亿元,中南创发在常平镇投资8亿元设立研发生产中心,丰益国际团体在东莞的4个项目合计增资2.5亿美元。
二是积极落实招商引资“一站通”工作。
整合招商资源,安排专人跟进大项目从招商洽商到落户投产“全过程”,全年引进贸易、金融、物流、医药以及先进制造业等超亿美元项目15宗,涉及投资金额35.13亿美元,增长112%,比20xx年翻了一番。
三是创新招商工作手段。
先后在马来西亚、印尼、阿联酋、巴西等地设立境外经贸办事处,与世邦公司、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等世界着名招商中介机构开展合作招商,有效建立了境外招商网络。
四是加大力度推动“三大增长极”发展。
统筹水乡发展经济区、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和粤海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严格控制产业准进标准。
与粤海团体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促成粤普仓储和粤普产业两大项目落地,投资总额1.5亿美元。
粤海普洛斯电商物流项目成功签约并动工,标志着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正式启动产业建设进程。
五是积极开展外商投资治理服务试点改革。
制定《东莞市外商投资治理服务试点改革方案》,着力优化外商投资从项目审批、市场准进、工程建设到运营监管的全流程,大力推行网上电子化审批和跨部分数据信息共享,实现3-4个工作日完成外商投资市场准进“多证联办”,有力促进了项目的落地和投产。
(三)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努力在关键环节持续突破。
过往一年,我们面对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关键环节持续突破,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率先在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全面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创建品牌、拓展内销、提升R&D水同等,力争当好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排头兵。
二是成功举办20xx加博会。
全力推动加博会市场化运作,会风更加简单务实,展会成果愈加丰富,到会采购商达6300余家、专业买手达16300余名,展会意向成交金额达896亿元,同比增长16.5%。
三是加快建设加工贸易治理服务平台。
在率先建成“四方联网”的基础上,拓展至外汇、工商、国税以及财政等部分,实现“八方联网”,推动跨部分联网核查和综合联网监管。
四是搭建内销拓展平台。
进一步完善大麦客贸易模式,支持大麦客在新疆喀什等地筹建展示中心、接单中心和批发中心。
支持市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和北京百荣团体合作打造“北京百荣-东莞玩具和婴童用品一条街”,近50家着名玩具企业进驻,开展实体批发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