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方---百合知母汤
百合知母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百合25"~50g 知母15~20g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百合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200ml,煮取lOOml,去滓;别以泉水200ml煎知母,取lOOml,去滓;后合和,煎取150ml,分温再服。
注:原方煎法加泉水,用泉水者,更助益阳生津之力。
但在
城市难寻,只可用自来水。
当然有条件者,尽量从之。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除烦.
(主治)百合病误汗,汗后伤阴,以致口渴,烦躁不安,脉
微数。
注:百合病:病因病机一一由于肺经心经阴虚燥热,影响到
百脉平和,精神魂魄不定而引起。
阴虚生内热,百脉不利,魄气
变幻,所以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脉症一一除了表现的如寒无
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常默默等证候各异以外,
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证是它的主要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1.百合病误汗,若夜不能寐,加酸枣仁、合欢花;喜悲伤欲哭,加浮小麦、甘草、大枣;惊悸不宁,加龙骨、牡蛎;善太
息,加柴胡、白芍。
[金匮要略方义]
2.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若兼气虚加太子参、西洋参、麦
门冬;阴虚较重者,加玄参、生地黄;心烦不安,加阿胶、鸡子
黄。
[金匮要略方义]
3.外感余热未尽,舌津不足,口干饮少者与泻白散合方(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治之。
4。
肺结核阴虚咯血,加白芨、仙鹤草、三七粉等。
5.百合知母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症见失眠,健
忘,多梦,心悸不安等属阴虚津亏,热扰心神。
药用百合18,--.45g,知母6~12g,生地黄12---20g。
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
煎服.结果疗效较好。
[浙江中医杂志。
1981,cll,:514] 6.百合病之命名:魏荔彤的解释是可取的,因为中医学多
从单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方的发现和疗效的肯定,是由古
代劳动人民在和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百合用
治百合病有较好疗效,故以此百合名之。
(原文) 百合病发汗後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2)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
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词语注解) ①渍:将药浸于水中。
(经义阐释] 本条论百合病误汗后的治法。
百合病的病机主要是心肺阴虚内热,而
非外邪客表。
如医家被“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表面现象所迷惑,误认为表实证而妄
施辛温发汗,以致汗后阴更伤,虚热更甚,故以第l条所述的基本症状外,尚可出现心
烦、口渴等症。
治宜养阴清热,补虚润燥,用百合知母汤主治。
匠方药评析) 方中百合是治百合病之主药,清心润肺,
益气安神;知母善清热滋阴,
且能除烦止渴;泉水清热利尿,导热下行。
三者相合,具养阴清热,补虚润燥之功。
(文献选录) 赵良仁:日华子谓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为能补阳也;治产
后血眩运,能去血中热也;除痞满,利大便,为能导涤血之瘀塞也。
而是证用之为主,益
可见瘀积者矣。
若汗之而失者,是涸其上焦津液。
而上焦阳也,阳宜体轻之药,故用知
母佐以救之,知母泻火,生津液,润心肺。
(《金匮玉函经二注》)
尤怡:百合味甘平微苦,色白入肺,治邪气,补虚清热,故诸方悉以之为主,而随
证加药治之。
用知母者,以发汗伤津液故也。
(《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等:百合病不应汗而汗之,不解者,则致燥,以百合知母汤主之者,清而润之
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黄元御(坤载):若得于发汗之后者,是汗亡肺津,金被大刑也。
百合知母汤百合清
肺而生津,知母凉金而泄火也.(<<金匮悬解》) 高学山(汉峙):百合病发汗后者,犹言发汗之后,因而
成百合病也。
发汗则心肺之
阴液大伤,而上焦神气有懒散不完之象,故见首条诸症。
(《高注金匮要略》)
{临床应用} (1)治疗聚证:据朱氏,报导,某女,52岁,工人。
因右上腹疼痛数
载,诊前两月发现右上腹部有一鸡蛋大小肿块,时聚时散。
某医院诊为“慢性胆囊炎”,
患者未敢手术。
上腹胀痛,连及两胁,进食则呕,口苦心烦,惶惑不安,间有低热,溲
黄短,大便稍干。
脉紧弦,舌边尖红,苔薄黄。
证属肝郁气滞,化热伤阴。
拟疏肝解郁,
养阴清热为法。
方用百合知母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百合30g,知母log,丹皮lOg,当
归lOg,白芍12g,川楝6g,甘草3g。
进4剂,呕吐止,
聚块散,诸症减轻.继原方加
减,调理10余剂告愈。
随访2年未见复发。
(2)治疗嘈杂:据报导C1,,某女,4工岁,农民。
因脘腹不适,嘈杂,似痛非痛,似
饥非饥,时而腹胀不舒,时而腹中空痛难忍,食不甘味,寝不宁席,时已半年,渐至卧
床不起。
屡治不效,特邀诊治。
其六脉平和,舌苔白而干。
惟见表情淡漠,默默不语。
须
臾,一反常态,诉出一串不适。
据此按百合病治疗,处以百合知母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百合30g,知母log,甘草10g,小麦30g,生地15g,石斛10g,川楝10g,柴胡10g,服
药5剂,诸症大减。
致投百合知母汤合六君子汤调理工0余剂而安。
2月后患者来信,欣
告病已痊愈,且恢复正常劳动。
.
(3)治疗惊恐:据报导,,某女,38岁,教师。
因教学工作紧张,经常心悸失眠,白
天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近周来由于噩梦惊吓,心悸加重,并出现胆怯、恐惧,甚
至白昼不敢单独进屋,夜间常因梦遇险境而被惊醒,稍受恐骇则惊慌失措,似有被人追
捕之感。
心烦意乱,情绪不宁,容易激动,不能自控。
口干而苦,纳谷不香,溲赤便干,
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此乃心神不宁,心胆气虚。
治拟养心安神,益气补虚。
予
百合知母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百合30g,知母10g,朱茯苓12g,龙齿15g,枣仁10g,
党参12g,郁金10g,甘草3g,天冬12g,进药5剂,心悸渐平,胆量增大,情绪稳定,
白天能单独在室内工作。
药既奏效,当守原法,又进7剂诸
症悉除。
(4)治疗客忤痉:据报导,患者张××,女,15岁,中学生。
1981年12月4日就
诊.其母代诉:患儿于1977年冬季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出现精神错乱,善
恐善惊,数年来每逢冬季即发病。
发病前,面部潮红,五心烦热,昏昏欲寐,继而出现
面肌抽动,肩颈拘挛,五指搐搦,心悸,经片刻方可清醒。
形若常人。
每年发作3—4次,
甚则一日连续发作两次,但发作时无舌咬伤、吐沫及二便失禁等症状。
发病约一周后,两
颧部脱皮。
曾用镇静安眠剂,谷维素及服中药等治疗无效。
自去冬以来发病频繁,常因
情绪波动而发病。
其舌尖红,苔白,脉弦细。
该病儿始于惊吓,而致气逆血乱,上蔽清
窍,内蒙膻中从而使阴阳乖戾,着惊而即发。
拟清肃肺金,温胆之治,方用百合知母汤
合人参温胆汤加味。
处方:百合lOg,知母lOg,炙甘草15g,太子参30g,陈皮lOg,半夏6g,炒枣仁
15g,珍珠母15g,肉桂3g,枳实6g,白僵蚕6g(研冲)。
12月20日再诊,其母欣告,前方服后,诸证除,未再
发病。
矢已中的,不必更方,
嘱其守方继服五剂后,至1982年7月随访,愈后再未犯病。
(5)治疗癔病性瘫痪:据报导C3,,马××,女,34岁。
1983年7月28日入院。
因屡
受精神刺激,郁闷寡言。
今冒暑汗出后,突感肢软不能任地。
查T、P、R、BP正常,神
志清楚,被动卧位,腰以下痛觉消失,双下肢软瘫,神经系统无异常。
诊断为“癔病性
瘫痪”,予暗示、药物治疗周余无效,又增发热,故于8月6日改服中药。
症见发热
(738.6℃)汗出,神情恍惚,心烦懊侬,颈项强硬,膂痛难卧,下肢若废,恶心呆食,舌
质红,苔黄白相兼,脉浮细数。
辨证属脏阴亏虚,肺气耗伤,复感暑热。
治宜养阴益气,
佐以清暑。
百合知母汤加味:百合100g,知母、滑石、金银二花、连翘、白芍各15g,香
薷6g,西瓜翠衣150g。
两剂后热退身和,能扶物行走,余症大减,脉细数,两尺沉。
上方减香藿,连翘,加
生地,黑枣仁各15g。
又服两剂,可自行活动。
述肢软溲频,以上方加益肾固摄之品,调理半月出院,至今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