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巨各庄镇地名话古今

巨各庄镇地名话古今

巨各庄镇地名话古今密云区巨各庄镇历史悠久,镇域广阔,村庄众多,村名各异,如一串串撒落的珍珠,将108平方公里的土地连缀成珠光四射的美玉,点缀在密云城东南。

今天,我们带领大家以这些古老的村名为线索,做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串起古镇时空交合、古今沧桑的生命历程。

古镇源头意吉祥巨各庄镇政府原驻地为巨各庄村,镇名源自村名,此名来源不一般,意寓吉祥。

巨各庄村位于镇域中部,好山好水,村周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村落呈方形。

地下铁矿储量丰富,密云威克铁矿公司即位于其郝家庄自然村,可谓聚宝藏珍。

巨各庄成村于明代。

初取吉祥致富之意,称聚宝庄。

从该村大好风水和丰富的铁矿蕴藏量来看,古人为村取此名可谓贴切。

清代村名演变为聚各庄,建国后简化为巨各庄。

东西南北村溯源前厂村位于镇域东端,与大城子镇毗邻。

村居厂梁西侧,厂梁附近山坡为古代附近村民砍柴场所,所以在厂梁东西两侧各有储柴或休息的棚子,按砍柴农民来的方向分别称作前柴厂或后柴厂,清代形成村落,民国时期演变为今名。

蔡家洼村位于镇域西端,村处吕祖山北麓丘陵地,所以唐代称北庄。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四面山丘环抱,有溪水穿村西北流,曾以蔬菜生产闻名,故名菜佳洼,后因谐音演变为蔡家洼。

而今,蔡家洼村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村民上楼,产业兴旺,新村崛起村变城。

张家庄位于镇域南端,与东邵渠镇界牌村接壤。

清代张姓农民来此定居,繁衍成村,故名。

又因在金山子村南山谷中,故别名南沟。

查子沟村位于镇域东北部,因所属村庄位于查子沟中,故名。

辖槐树坑、韩庄、上窝铺、下窝铺、董家峪、半截峪、西黄梁、沙梁子、小牛圈、高家峪等13个自然村,面积5.65平方公里。

大众乐见吉祥名古今地名用字可谓丰富多彩,绝大部分着眼于变俗为雅,提高地名的文化色彩,体现出大众普遍重视地名语意及其象征意义的社会心理。

巨各庄镇村名也具有这种明显特点。

久远庄位于镇域东部,该村为汉、唐村落,以成村历史悠久命名。

村名久远庄,既意味着成村历史久远,也有幸福长久之意,可谓吉祥好名。

更为奇者,是元代至正年间于村西建香岩寺,内有银杏树一株,至今郁郁葱葱。

据寺内碑文记载,此树植于唐代以前,距今已有千余年以上的历史,是北京地区银杏王。

佛门将银杏树看做中国的菩提树,称其为“东方圣者”。

古村见古树,古树伴古村,可谓吉祥如意。

丰各庄位于镇域西部,地处浅山丘陵区,地形复杂,沟梁更叠,坡坎交错,风水绝佳,非同寻常。

明代成村,初名风水庄,可谓贴切。

清代称冯各庄,民国后期演变为丰各庄。

此名大为吉祥,寓吉庆丰年之意。

由此可见,吉祥、雅致的地名是古今人们共同的喜好。

康各庄位于镇域东部,明代成村。

康氏村民始建村,故名康庄,民国时期演为康各庄,建国后曾称东康各庄,与西田各庄镇西康各庄村相互对应,1980年后仍称康各庄。

此名更为吉祥,意寓康庄大道,村富民强。

金山子村位于镇域中部,元代成村。

村南菩萨顶山产金,曾名金扇子,后改名金山子。

小村不大,村名吉祥,寓金山堆积,财源广进。

村内曾出土唐代瓷盘。

该村邢瑞伶1985年参加日本青梅市国际女子马拉松邀请赛获金牌。

水乡古镇遗韵长巨各庄镇域有潮河、红门川河穿境而过,造就了镇域湿润多水的地域环境,形成了秀丽的山水和丰茂的植被,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印证着古镇曾有过的旖旎风光。

塘子村位于镇域中部,明代以前成村。

早年村址东侧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俗称洼塘,故名塘子。

日本侵华时期曾在此设据点。

1958年9月至1961年5月为塘子人民公社驻地。

海子村位于镇域东部,地处茶叶山西北山麓浅山区,地势南高北低。

村南天然山泉常年涌流,四季积水,因名海子。

清代成村后取以为名。

村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齐振杞故里。

水峪村位于镇域西部,元代成村。

村北依山丘,南沿季节河,地势北高西低,村落东西呈长方形。

水峪村处丘陵地的沟谷两侧,谷底有小溪常年涓流,故名。

村址地下及山丘蕴藏丰富铁矿。

水树峪村位于镇域东北部,地处黄米草顶山南麓一条南北向的山谷中,曾因生长一种水树,初称水树地,清末成村,地名演变为今名。

而今,水树峪村成为一个新兴的村庄,曾经的水树峪村从山沟里整体搬迁。

2016年,村被评为北京市最美乡村。

移民三村溯源头建国后,因修建密云水库和转移山区泥石流易发区灾民,密云境内多移民安置村,巨各庄镇也不例外,有三村为移民迁址村。

黄各庄村位于镇域西部。

原村在潮河东岸,四杆顶山西麓丘陵地带。

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后属淹没区,部分移民迁移至此,分建三处,各相距约1公里,呈三角形,虽相离仍统称原村名黄各庄。

八家庄村位于镇域中部,明代成村。

清代称八家里,后发展为两个村,曾称大、小八家庄,建国后改称前、后八家庄。

原村址在潮河东岸,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后属淹没区,部分村民迁至今址,村名沿用旧称。

塘峪村位于镇域西部,村原为冯家峪公社东白莲峪村,1976年遭洪灾后部分村民迁此(原为塘子公社)建新村,村名取新旧地名各一个字,合称塘峪。

库北三村有名堂1973年,密云县在今巨各庄镇沙厂村北拦截红门川河修建了沙厂水库,巨各庄地区遂分为库南、库北两片区域。

沙厂水库以北有五个村,分别为查子沟、水树峪(村前文已有介绍)、楼峪、达峪、沙厂。

下面就介绍一下楼峪、达峪、沙厂三村。

楼峪村位于镇域东北部。

明、清之际,曾在这条南北向山谷中建筑城楼,至今遗址尚存,故村名楼峪。

达峪村位于镇域东北部。

清代,村北山中曾驻扎军队,并设有点兵台,兵将频繁出入,村名表示军队到达之意,故名达峪。

村西尚存将军坟一座。

沙厂村位于镇域东北部,明代成村。

因村庄坐落在红门川河北岸丘前淤积沙滩上,故名。

村周围各山蕴藏着丰富钨铁矿,民国中期村南山曾建钨矿,表层采尽。

1973年于村东截红门川河修建中型水库——沙厂水库。

前、后焦家坞不寻常焦家坞村为两村,即前、后焦家坞村,两村均位于镇域西部,元代以前成村。

古代焦姓村民定居于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故名焦家坞,后发展为南北两村,依其方位称前、后焦家坞。

村古迹较多,有大面积东汉古墓群,有辽代行唐县遗址。

村古墓群为北京市重点文物埋藏区。

“庄”字三村有来历密云地区的“庄”,数量颇丰,这些庄很有特点。

平原地区多,山区少。

这些“庄”字村落,多为平原土地肥沃之处,物产丰饶,物阜民丰,巨各庄镇“庄”字村有三处。

豆各庄位于镇域中部,村五代时为后周谏议大夫窦秉钧故里,窦秉钧忠孝传家,五子登科,自古闻名,村遂有“燕山故里”之称。

清代称窦家庄,建国后演变为豆各庄。

村北山铁矿储量丰富,北京首云铁矿建于村北。

霍各庄位于镇域西部,辖南、北霍各庄二自然村。

霍姓村民明代先居村,故以姓为村名,称北霍各庄。

清代村南再建新村,称南霍各庄。

赵家庄位于镇域中部,清末成村,初称南庄,村民惧谐音“难”字不吉祥,民国时改以始户姓氏命村名。

由此可见,求吉避凶是大众心理,村名经过这种改变后,无疑丢失了一些历史信息,但却也多少增强了地名的积极意义。

象形地名有说道人们给一个地方命名时,通常要从所处的自然环境出发,以某个熟悉的地形、地貌特点为依据,这样的地名,一般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这就使相关的历史或地理信息保存在了地名词语中。

且看巨各庄镇两个典型的象形地名。

东白岩村位于镇域西部,明代以前成村。

村西潮河北岸山崖陡峭呈白色,俗称白石砬子,故名。

村落沿京承铁路北侧分五片,各呈不规则状。

1975年在村西台地上发现汉代砖室墓群,墓区约2000平米,称西岭子墓群。

牛角峪位于镇域东南,因村南山峰形似牛角,故名。

清末成村。

村处山谷中,地势南高北低,村落沿山谷两侧呈带状。

小村亦藏文明史巨各庄镇除了26个行政村外,还有56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也是村村有渊源,下仅举几例。

西黄粱,查子沟辖村,民国成村。

曾名黄土梁,因山坡土壤呈黄色而得名。

又因地处黄西沟,故演为今名。

地处四杆顶山南麓,查子沟上端。

庄户地,达峪辖村,近代成村。

依地形初名砖花地,后演变为庄户地。

村处达峪村东北一条东西向山谷中部,村南有溪水河,村落沿沟谷散列分布。

龙塘子,达峪辖村。

宋代以前曾建白龙潭庙于此地,传为小白龙宿地,故名龙塘子,清代成村后,得以为名。

西返回岭,沙厂辖村。

传说明末李闯王起义军行至岭下,见道路艰险难行,无法通过,便树立一块写有“返回”二字的木牌,以告后军,后此山岭称返回岭。

民国时岭西形成村落,故名。

平安庄,蔡家洼辖村,清代成村。

初取吉祥之意称太平庄,民国时演为平安庄。

搭梁沟,东白岩辖村,近代成村。

村处东白岩村南一小山弯里,东白岩至此需过一道山梁,故名。

郝家庄,巨各庄辖村。

原郝家庄明末毁于战火,村民迁至北沟,改北沟为郝家庄。

密云威克铁矿建厂于此。

火郎峪,前厂辖村,民国初成村。

村处虎狼山北麓一条东西向山谷中,取山名初称虎狼峪,后依谐音称火郎峪。

盆子峪,康各庄辖村,民国初成村。

因村处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中,故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用字往往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巨各庄镇的行政村和自然村,村名亮点纷呈。

它们作为生活的指南、地理的标志、历史的记录、文化的载体,从不同的角度记忆着古镇的历史。

徜徉在诸多的地名中,我们随时能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体味出酒乡之路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

作者:李东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