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满分值100 分)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韩愈在《原道》篇中提出了“道统”论,以抗衡佛教的“法统”。

北宋三先生指胡瑗、孙复、石介。

周敦颐的《通书》是对庆历新政时期《易》、《庸》之学的总结和发挥,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从《中庸》中汲取的“诚”概念。

邵雍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共十余万言。

二程开创了洛学,张载开创了关学,朱熹开创了----闽学。

胡宏为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其主要著作为《知言》和《皇王大纪》。

朱熹对于中和的体认经过了丙戌(1166年)之悟和己丑(1169年)之悟两个重要阶段。

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为永康学派的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适。

在许衡等人的努力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元代开科取士的主要内容。

戴震开创了乾嘉朴学中的“----皖派”,他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于张载的《西铭》一文。

1175年,----吕祖谦邀请朱熹及陆九渊、陆九龄相会于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

和会朱陆成为元代儒学的一种趋势。

不过,所谓陆学复兴与和会朱陆,是由朱门的正宗后学吴澄来实现的。

明代心学的奠基人为陈献章,宣扬自得之学。

他的弟子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

王阳明在贬贵州期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事件被称为“龙场大悟”。

王阳明“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困知记》是明代理学家罗钦顺的著作。

《焚书》、《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

刘宗周中年以“慎独”标宗,晚年则以“诚意”为主线。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独具风貌的哲学家,他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质测之学,形成了“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从而使气学形成一次重大的
转向,使其不得不落实于格致实学之中。

申述《尚书•太甲》“性日生而日成”观点的是明末清初的哲学家为王夫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自序》中说:“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


黄宗羲的哲学史著作主要有《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清初“实学”的代表人物为颜元和李塨。

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阐发了他的“三世进化”的历史观,提出了大同理想。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太”即“仁”即“心力”之说。

严复在《原强》一文中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观点的。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持《民报》,开始怀疑科学进化论,主张建立无神论的新宗教。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个部分构成。

1923年,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人生观》演讲,倡导柏格森主义与陆王心学,引发了“科学与玄学”论战。

三、名词、命题解释(5题中任选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太虚即气”(张载)
“民胞物与”(张载)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
“格物致知”(程颐)
理气“不离不杂”(朱熹)
“心统性情”(朱熹)
“心即理”(陆九渊)
“致良知”(王守仁)
“工夫所至,即其本体”(黄宗羲)
“质测即藏通几”(方以智)
性“日生日成”(王夫之)
“全变”(康有为)
《仁学》(谭嗣同)
“知难行易”(孙中山)
俱分进化论(章太炎)
四、论述题(3题中任选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试论张载对佛道二教的批判
论述二程关于理的思想
论述朱熹的理气论的主要思想
试论陆九渊的“发明本心”的为学工夫
试论朱陆之争的问题、实质及其意义
试论陈亮对儒家之道的理解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试论黄宗羲的“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及其具体表现论述王夫之的社会史观
试论严复的经验认识论及其局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