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整理PE机构投资项目筛选及估值方法梧桐树下整理v中国PE/VC 大历史v PE投资“一二三”方法论v PE 选择项目及估值的几个原则:发掘价值、合理估值v几点展望张 宸 博 士、总经理v 同济大学 管理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历任上市公司保利地产(SH.600048),深圳机场( SZ. 000089)投资业务主要负责人v 10余年投资及上市公司运营经验,擅长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及产业投资,2016年协助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涉及70亿人民币规模的重大资产重组(中广核技 SZ 000881),并担任“ 深圳中广核核技术一期产业发展基金( 有限合伙 )”执行事务合伙人。
v 其他成功投资项目案例:当代明诚(600136),天健集团(000090),科陆电子(002121)v 深圳武汉理工大研究院 科技金融转化中心 常务副主任;v 深圳武汉理工大学校友会金融分会 执行会长v坚持“以做实业的眼光做投资”,持中守正,稳中求进。
梧桐树下整理•2001年,创投崛起元年拓荒者们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创投开启了自己的元年。
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泡沫的余波未散,国外风险投资遭受重创。
不过,远在东方的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冉冉升起。
•2003年,以老虎基金为代表,一批外资主流基金在这一年重返大陆,新一轮互联网布局开启。
Ø软银亚洲主导的对盛大投资。
从投进去到退出仅花了20个月,风投以16倍的回报退出,这个战绩已成为了中国MBA的经典案例。
Ø2003年12月,携程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7560万美元。
1999年5月成立携程网,当年10月就获得IDG的第一轮投资;次年3月获得软银集团的第二轮投资,2000年11月则再次获得凯雷集团为首的第三轮投资,三次共计吸纳海外风险投资近1800万美金。
2001年10月携程网实现了盈利,2003年成功上市。
Ø马云创立淘宝网。
•2004年,中国创业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
据当年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4年的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中国创投业由此进入到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2004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获得日本软银集团、富达(Fidelity)、Granite Global Ventures和TDF风险投资有限公司8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这是当时国内互联网企业获得的最大一笔私募基金。
•美国上市迎来“窗口期”。
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后,中国互联网逐渐恢复了元气。
随着2003年携程的上市,2004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一个上市“窗口期”。
除了盛大网络,空中网、51job、金融界等多达8家互联网企业也集中赴美上市。
在这些互联网公司背后,都有着早期布局的创投机构。
可以说,2004年让中国的创投者们第一次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
梧桐树下整理•2005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年代:外资基金的大量进入和本土创投的迎来新生。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活跃在中国的中外创投机构共募集到40亿美元的基金,相当于过去3年募集资金的总和。
•股改全流通开启。
对于本土创投而言,大量的非流通股让退出十分困难。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在此之后,本土创投此前投资的项目开始逐渐在二级市场退出,打通了一二级市场通道之后,本土创投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成长性+流动性•2007年受益于二级股票市场的火热行情、人民币进入快速升值期,国内资产也开始了重新估值的进程。
国内经济的高速成长、A股股改初见成效等因素,直接推动中国股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中国资产,正为日渐成为“投资价值”的代名词,因而推动了国内外创投机构扎堆淘金中国。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 2007年,阿里巴巴筹备在香港上市时,恰逢全球科技股大热和香港投资热钱膨胀时期。
根据当时媒体披露的数据,阿里巴巴获得了机构投资者50倍以上的超额认购。
•随着股改全流通开启,本土创投进入收获期。
本土创投本土化的人才战略和管理模式、与当地政府良好的公关关系、对中国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准确把握、与当地政府引导基金的密切合作以及国内资本市场IPO退出方面娴熟的运作能力,都有利于本土创投获得大量优质的项目资源,在与外资创投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梧桐树下整理梧桐树下整理•2009年是中国PE/VC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2009年10月30日,期待已久的创业板在深圳推出,多年来苦无退出渠道的中国本土PE终于迎来了爆发式的收获。
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背后分别是20家风险投资公司。
统计显示,风险创投在这些公司上市前一共投入了近7亿元资金,最终赢得了平均5.76倍的回报。
从此,让中国的人民币股权投资风生水起,一时间全民PE,到处都是Pre-IPO。
•创业板开通。
2009年10月30日,伴随着创业板开市钟声的敲响,证监会耗时10年磨砺打造的“中国纳斯达克”——创业板”火热出炉。
当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集体上市...平均涨幅达到106%。
创业板的推出,对于中国本土PE/VC意义非凡。
它打通了整个人民币基金的募投管退全链条,使得“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创投模式最终形成。
•2010年,创业板利好持续发酵,国外IPO市场高歌猛进,2010年成为PE行业飞跃式发展的标志性年份。
2010年是本土创投机构集体收获的一年•2010年,深创投投资企业26家IPO上市,创下了全球同行业年度IPO退出世界纪录,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及•2010年曾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最高峰,当年共有43家企业赴美IPO,融资39.9亿美元•2010年也是国内新股发行数量的最高峰,当年309家的IPO数量远超历年142家这一平均值。
而在创业板IPO的企业也不负众望,大多具备很强的创新性,极被二级市场投资者看好,其中就包括当前的乐视网。
•高回报的退出,自然吸引了大规模的资金进入,根据当年的数据统计,2010年VC/PE募集资金1768亿,相当于2009年的翻倍。
•2011年PE/VC如涨潮般涌入了数以千万计的后来者,2011年成了中国PE爆棚扎堆的年份,专门面对Pre-IPO的PE投资也在这一年达到了历史顶峰•2011年,杰赛科技、惠博普科技、闽发铝业、中京电子、海联讯等一批中科招商的被投企业上市。
单祥双掌舵的中科招商可谓PE行业的叛逆者,与传统PE的精英化路线不同,中科招商走的是一条“工业化”的快速扩张之路。
2011年中科招商成立了38只基金,到2011年底,中科招商管理的资金规模突破500亿元。
梧桐树下整理•2011年PE/VC如涨潮般涌入了数以千万计的后来者,2011年成了中国PE爆棚扎堆的年份,专门面对Pre-IPO的PE投资也在这一年达到了历史顶峰•高昂的势头并没有持续很久,所谓物极必反,在2011年下半年,IPO发行总数比10年有所下降,同时,全球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变化,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从热捧到危机,境外市场上市的窗口期关闭。
退出难、回报率下降,反过来使得募资市场变得非常难,尤其是小基金,种种变化都似乎在预示着行业寒冬正在到来。
•2012年,中国PE行业步入严冬。
2010和2011年的“全民PE时代”已经将PE行业变成了一片红海,2012年PE/VC退出非常困难。
•当年的清科集团私募通数据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募资金额缩水近70%,投资金额下降了42%。
•整体陷入困局的PE开始谋求转型,一部分PE将目光投向创业早期,将投资阶段向VC前移;另一部分PE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并购。
•2012年4月,监管层提出筹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新三板扩容至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等地。
这是新三板日后全国扩容的试水。
“老三板”在新政下换发新生。
•2013年 PE/VC寒冬,BAT疯狂收购•2013年以来,并购重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再加上IPO堰塞湖,双重作用下,并购作为PE/VC投资的退出渠道开始逐步升温,其中以互联网并购为甚,2013互联网并购额暴涨9倍。
•2013年,“PE+上市公司”模式渐渐成为PE热衷的新玩法。
这种模式帮PE基金躲开了万众奔腾挤独木桥的Pre-IPO旧路,开辟了新的退出途径。
•2013年,BAT展开并购大赛,马化腾,则先后投资搜狗和嘀嘀打车,马云3亿美元收购高德软件,李彦宏更是以19亿美元买下91无线成为互联网史上最大收购案。
•2014年,PE/VC的“黄金时代”。
•在政策上,2014年,VC/PE机构接连收到一系列政策红利。
5月,PE/VC机构受“国九条”力捧;8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私募基金由“游击队”转向“正规军”。
8月,国务院发文明确险资可以涉足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
•在投资上,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惊人,P2P平台上线达到高峰期,Lending club的上市更是提振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情,该行业全年共获VCPE投资3000多亿元人民币。
O2O投资创业大战如火如荼,成为这一年最热闹的风口。
•在退出上,2014年共有15家企业陆续赴美IPO,募资额达到创纪录的304.52亿美元。
这一年聚美优品、京东、阿里巴巴先后上市。
另外,“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模式风靡资本市场。
2014年成立的并购基金数量比前几年成立的总和还要多。
•新三板如火如荼,8月做市转让方式启动,做市转让交易额迅速超过协议转让方式。
•2014年5月,聚美优品成功登陆纽交所,开盘后市值直逼40亿美金,背后的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首笔投资回报高达1368倍,创下天使投资回报千倍记录。
红杉以超5亿美金的退出金额,获得近百倍回报•聚美优品敲钟5天后,京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蛰伏近8年的今日资本最终账面回报超百倍,高瓴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磊也一夜之间成为最会赚钱的人。
•9月19日,史上最大的IPO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250亿的IPO发行规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当天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38%。
阿里巴巴投资人软银投资回报超400倍,雅虎直接套利82.96亿美元。
梧桐树下整理•2016年,并购重组的大年。
•2016年开始第一天,A股熔断新政实施,开市2天,4次熔断,2次提前休市,似乎都预示着2016年将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6年并购重组金额较之2015年增长了90%,交易数额较2015年增加53%,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传媒等并购案例增多,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商誉,二级市场炒作热情高涨。
2月刘士余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时就曾明确表示“未来首要任务就是监管,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5月上旬,证监会叫停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虚拟现实四行业上市公司跨界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