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多样化的一种艺术。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进行过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将部分导入法总结如下:
1、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
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晏子故事二则》可以从外交家谈起,先讲周恩来机智应对的外交故事,再转回课文,古代也有言辞犀利、机智过人的外交家,引出晏子。
2、诗词格言导入法
即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诗词格言,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愿学、乐学。
如《岳阳楼记》的教学可以用与中国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相关的诗词名句导入;郦道元的《三峡》,可让学生回忆背诵已学过的关于三峡的名句导入课题。
3、人物事迹导入法
即由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谈起,通过情感熏陶,引发学生对作者人格、人生态度的敬重,从而使学生对该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如《哨子》一文的导入,可先由作者富兰克林的生平谈起,一个只读过两年书的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成为科学家、政治家,引入富兰克林关于时间的精辟论述,肯定其人生态度,进而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作者事迹导入法重在结合教学内容从思想情感上触动学生,达到“动情”的目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语文课堂上基本的教学环节,然而我们不少老师在备课时只是一味地把教学目标具体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很少顾及怎样提出问题。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抛出问题这块石头后,要么因石头过重,“咕咚”一声之后鸦雀无声;要么因石头过轻,而显得浮光掠影、波澜不惊。
很难得有大朵大朵思想的浪花溅起。
优秀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几点:1、设置重要障碍,激发创造喜悦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设置一些障碍,尽量避免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无效提问。
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时,不问“孀妻”怎么解释?,而是问: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这比你直接告诉他“孀妻”的解释要强多少倍,因为答案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印入的印象自然深刻,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能给学生带来克服障碍的喜悦。
在提
问中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把学生的思维之水逼到绝壁之上,让它从天而降,化为壮观的瀑布。
2、拓展思维空间,打开想象之门
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语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中,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这些问题的巧妙提出,在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3、作好层层铺垫,巧妙抛出话题
教师在提问时,要让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否则再好的技巧也是无益的。
优秀的提问者总是能在吸引住对方,调动起大家的注意力时抛出问题。
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文,用一句话说明挂图上三个拱的位置,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回答,有的说大拱的两边有两个小拱,有的说大拱的上边有两个小拱。
这时,老师轻轻一问:书上怎么说的呢?学生迫不及待翻书,原来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由此而悟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通往知识的道路上,善问者不妨来一点故弄玄虚,甚至作作“秀”也是无碍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到学生乐学的
目的,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1、语言要幽默
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
一次语文课上,教学《火烧云》当学生们看到火烧云那千变万化的姿态时,我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就说:“突然,天空出现了一头牛,后面还有一堆堆的牛粪。
”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他也对自己的回答洋洋得意。
我顺势引导说:“火烧云,那么美,突然出现了牛粪感觉恶心吗?”“真恶心!”“赶快把天空变得美丽洁净一些吧!”我追问。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位清洁工,拿起扫帚把牛粪扫走了。
天空又恢复了它的美丽、洁净。
”学生的回答令大家会心的笑起来。
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让学生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2、语气要抑扬顿挫
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叙述时的声调、速度和节奏上,即语言应有层次、有轻重缓急。
更表现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从而选择适当的句式、组织生动的语汇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上。
即教师应善于把无声的教材描摹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兴奋中心能随
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3、借助体态语言,使说话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
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
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夷,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