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一、学科分类
二、本书目标
三、研究方法——阐释学
四、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五、阐释视角
第一章先秦文论
概述:先秦文论概观
✧一、孔子之前的早期文论观
✧二、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
✧三、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
孔子之前的早期文论观
《诗经》中的作诗动机:
(一)抒发愁闷之情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二)讽刺、讽谏
✧《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陈风·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夫:那人。

讯,告诫。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家父,人名。

讻,凶恶。

讹,化,改变。


✧《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王呀,正因为我要爱你,所以写作此诗,对您进行规劝。


(三)赞颂美好
✧《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这些诗歌创作观念,后来被概括、发展为“言志”说和“美刺”说。

✧《尚书·尧典》“诗言志”
✧帝曰:“夔!命汝典乐,敎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正直而温和,宽宏而严肃,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

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第一节孔子诗论
✧一、孔子的诗歌功能论
✧二、功能分类
✧三、孔子诗歌功能论的形成原因
✧四、孔子诗歌功能论的目的
✧五、孔子对诗歌的新阐发
一、孔子的诗歌功能论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2、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4、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
5、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二、功能分类
✧修身功能
✧言辞功能
✧交往功能
✧政治功能
兴于诗;诗可以兴
兴的联想作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子曰:“绘
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的解读方式:从《诗》的本义中,通过情感诱发,领悟、引申出道德意义。

文论意义:“兴于诗”包含着对诗歌抒情性特征的确认,也包含着灵感、想像、体验等内涵~~感兴、兴象、兴会
✧“兴”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深刻揭示了诗(艺术)应以个别的、有限的形象自由地、
主动地引起人们比这形象本身更为广阔的联想,并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所谓“兴”,就是诗歌对人的灵魂起一种净化的作用(“荡涤浊心”),也就是对人的精
神从总体上起一种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变为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三、孔子诗歌多功能论的形成原因
✧孔子的文化身份:
政治家
在野士人
思想家
西周文化专家
四、孔子诗歌多功能论的目的
✧孔子的修身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要将人改造成为能够自觉承担沟通上下、整合社会、
使天下有序化的意识形态的人:在君主,要做到仁民爱物、博施济众;在士君子,要做到对上匡正君主,对下教化百姓;在百姓,则要做到安分守己、敬畏师长。

五、孔子对诗歌功能的新阐发
✧孔子赋予诗歌的新功能—修身(道德修养)
原因:士人身份的认同与塑造~~立法者
✧孔子对诗歌原有功能的忽略与强调
忽略沟通人神关系的功能
强调“可以怨”的功能
第二节孟子诗论
✧一、孟子的哲学思想
✧二、知人论世
✧三、以意逆志
✧四、知言养气
一、哲学思想
✧大丈夫:无所畏惧的勇武精神
✧存心养性:注重心灵的自我锤炼、自我提升
✧人性本善
二、知人论世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
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诗歌解释学
✧交友之道;平等对话
三、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
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万章上》)
✧“文”指文采修饰,“辞”是言辞;
✧“意”指说诗者的见解(“心意”);
✧“志”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平等对话的具体方式
✧强调对话的有效性
四、知言养气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
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
辞知其所穷。


✧养气,道德人格的修养;
✧知言,对言辞的判断力。

孔孟比较
✧如果说孔子重“礼”说明他在为人的心灵立法的同时更侧重于为社会立法,即重建社
会价值秩序;
✧那么孟子重“存心养性”或“养气”则说明他在试图为社会立法的同时更偏重于为人的
心灵立法,即建构人格境界以及实现之途。

✧这种转变实际上反映了士人阶层面对日益动荡的社会状况的忧虑与无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