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爱因斯坦
摘要
爱因斯坦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这篇文章只是笔者鉴于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文中简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成长履历、他的家庭、他的轶事及他说取得的伟大成就。
还略微介绍了爱因斯坦的中国情结。
关键词
爱因斯坦,家庭,轶事,相对论,中国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个观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死去的我们将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保留于我们身后的事物中得到不朽。
”我想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先来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
爱因斯坦出生于1879年,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他的最早的对于科学产生兴趣时间应该是在1884年,他对于一个袖珍罗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886年他在慕尼黑公立学校读书,1888年在路易博尔德高级中学学习,接受宗教教育。
1896年从阿劳中学毕业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1900年大学毕业。
1904年到1909
年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离开专利局后到苏黎世大学教学,1913年返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4年,迁居柏林。
192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35年,申请永远居住在美国。
1939年上述罗斯福抓紧原子能研究。
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1952年,以色列政府邀请其担任第二任总统,被拒绝。
1955年,病逝于医院。
在来介绍一下他的家庭。
爱因斯坦与戴尔维亚数学家米列娃有两个儿子。
他和第二任妻子爱儿莎的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爱儿莎去世。
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
爱因斯坦是大师,然而,学生时代的他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
他小时候经常逃学。
他不满学校的教学制度,在我们看来,是极大的不尊敬老师,所以,他还曾经被路易博尔德中学退学,理由是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
这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人不一定是学校的宠儿(而反观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不禁感慨良多)。
第一次报考大学的时候就落榜了,因为他严重偏科。
然而,当时改卷的韦伯教授独具慧眼,认识到了他是一个绩优天份的孩子,同时也指出了爱因斯坦的不足之处:听不进别人的批评。
极度沉迷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往往有许多有趣的轶事,爱因斯坦也不例外。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朋友哈比希特和索洛文带去了爱因斯坦最想吃的鱼子酱,然而,吃饭的时候,他滔滔不绝的谈着惯性的话题,他把果子酱送进嘴里,仍在继续评论:“牛顿说,物体的惯性是对绝对空间将的,马赫说,物体的惯性是对遥远的星系讲的。
到底谁对呢?”鱼子酱吃完了,话也讲完了,他在桌子上画了一个大问号。
朋友们问他吃的是什么。
他回答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是鱼子酱。
”朋友们回答说。
“怎么?是鱼子酱啊!以后不必请我这样的家伙吃山珍海味,他反正也不知道它的价值。
”爱因斯坦戏谑道。
有时候评价一个大人物能否成。
为大师,不能只看他的成就,还要看他的为人,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成就极高,为人却又随和的伟人。
爱因斯坦一生的成就是极其伟大的。
1901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有毛细血管现象所得到的推论》。
1905年,在《物理学纪事》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的观点》、《轮动体的电动力学》。
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基础》,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因为发现“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他所做的工作有许多都能够的诺贝尔奖。
比如相对论、统一场等。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最伟大的成就,相对论的产生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之前,牛顿力学被奉为经典,没人敢去反驳。
而爱因斯坦是一个从不信奉权威的人。
他说过:“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
喜欢刨根问底罢了”。
正是他这种敢于蔑视权威,敢于坚持的探索精神,为他带来了如此之大的成就。
我觉得我们就要有这么一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才能取得成绩。
同时,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
他说过:“成功=努力+正确的方法+少说话”
爱因斯坦对中国也有一种情结。
1922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到中国,在上海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他认为“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乐观”、中华民族是“顽强的民族”。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经济制裁。
1937年,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
1938年,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其实,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
他对中国的援助完全是建立在道义之上。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留给人们的财富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他学习,博大博爱的胸怀、严谨的治学态度。
最后,我想用歌德为悼念好友席勒的诗来悼念我们伟大的爱因斯坦:
我们全都获益匪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于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了全人类。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将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联系。
参考文献
1.宋韵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3
2.赵峥.探求上帝的秘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