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智数学辅读学校实用数学学本第9册教案

培智数学辅读学校实用数学学本第9册教案

第1课厚与薄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的方法,区分2-5样物体的厚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感知厚薄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厚薄表述比较结果教学准备: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教学过程:2课时一、目测1、师: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2、出示木板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这块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3、出示书师:那请你们再来说说这两本书谁厚谁薄。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啊?4、出示鞋盒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什么办法啊?小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1、教师出示被子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这里有两床被子,那请你们看看想想哪床被子厚?师:那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呢?师:对了还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

2、教师请学生上来摸,上来区分。

师:那老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

小结:我们刚才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

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朋友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

教师检验2-3样物品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三、并排放比较教师出示两块厚薄不明显的肥皂(桌上地面上)师:那请你来看看,这两块肥皂,谁厚谁薄。

师:哇,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那底是谁厚呢,请你来想想办法比一比。

师:恩真棒你的办法真好,是把两块肥皂,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小结:对于有些物体厚薄不明显的,我们可以用并放比较的方法。

四、课外拓展和父母逛超市1、出示不同厚薄的东西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并放比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货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原来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东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区,饮料区,食品区,玩具区。

师:等一下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们的家,然后再进行比较,你可以从厚到薄,也可以从薄到厚的给他们排排队。

检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排的对不对,这一组,这是最薄的,这是最厚的。

教师依次检验。

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种办法去比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五、寻找,操作师:我们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东西可以用来比厚薄,那现在我们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教后记:学生乐于操作,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事半功倍。

第2课最厚与最薄教学目标:1、能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物体中找出最厚和最薄的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感知厚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辨别最厚与最薄教学过程:2课时一、生活导入出示三本厚薄差异较大的书,提问:“哪本最厚,哪本最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二、学一学1、目测比较三本书的厚薄,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这本书最厚,那本书最薄。

2、触摸,整体感受物体的厚薄3、过渡到比较图片中三本书的厚薄三、练一练重点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述比较的结果。

四、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

第3课厚薄排序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A组:会将物体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进一步理解厚薄的概念。

通过实物的比较,给三件物体从厚到薄进行排序;通过图片比较,用编号的方式给三件物体的图片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

B组:会将厚薄差异明显的实物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进一步理解厚薄概念。

给三件差异明显的物体从厚到薄排序。

C组:初步理解“最厚”的含义,能从三样物品中找出“最厚的”物品。

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A组:通过观察,会将物体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

B组:借助实物,会将厚薄差异明显的实物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

教学难点:A组:会用编号的方式给三件物体的图片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

B组:通过图片比较,给三件差异明显的物体的图片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

C组:愿意配合训练,听指令从三样物品中找出“最厚的”物品。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1、三本厚薄不同的书及图片每人一套;2、三件厚薄不同的衣服及图片每人一套;3、三条厚薄不同的围巾及图片每人一套;4、三顶厚薄不同的帽子及图片每人一套;5、1-3的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6、补充练习纸。

教学过程2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教师提供三本厚薄不同的书,请学生分别找出最厚的和最薄的书。

揭示课题:比较厚薄听老师的指令从三本书中找出最厚的和最薄的书。

齐读课题让学生通过导入活动回顾旧知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授1、师出示三本厚薄不同的书、三张提示卡,介绍是活动规则。

1 2 3(1)请学生从三本书中找出最厚的那本书,放到提示卡1的上方。

(2)请学生从两本书中找出厚的那本放到提示卡2的上方。

(3)请学生将最薄的那本书放在提示卡3的上方。

2、小结:我们将三本书,按从【厚到薄】,依次排列。

3、请学生各自尝试将三本书从厚到薄排列。

4、指导通过操作理解“最厚的”。

B组在老师提示下借助提示卡将三本书从厚到薄依次排列。

A组尝试独立借助提示卡将三本书从厚到薄依次摆放。

并介绍自己排列的规律。

C组听指令从三本书中找出最厚的一本。

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三组实物,请学生从厚到薄依次排列。

第一组:三件厚薄不同的衣服第二组:三条厚薄不同的围巾第三组:三顶厚薄不同的帽子A组:小组活动轮流由一个学生操作,并介绍,其他两个学生做小老师。

B组:每个学生选一组实物进行操作。

通过实物操作巩固掌握将三件物品按从厚到薄进行排序的方法。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理解什么叫“从厚到薄”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边操作边交流自己选择了什么实物,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四、拓展练习1、请分别从三件衣服、三条围巾、三顶帽子中找出最厚的。

2、请学生将三件衣服、三条围巾、三顶帽子按从厚到薄分别依次排列。

五、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后记:排序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多加指导和练习后,成功率变高。

第4课快与慢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有快有慢。

2、根据具体动作的节奏分辨快慢。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感知快慢教学难点:用快和慢描述物体的速度教学过程:2课时一、课前准备带领学生观察马路上汽车和自行车行驶速度的快慢播放汽车、自行车行驶的视频。

二、学一学1、看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视频,引入快与慢的概念2、看书本上的图片,比较说明,理解快与慢的含义3、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结果:汽车行驶得快,自行车行驶得慢,三、练一练1、要求学生说一说摩托车和自行车哪个行驶得快,哪个行驶得慢2、比较快慢,轮船和飞机四、做一做跟着老师拍一拍快慢不同的节奏。

感知什么是快,什么是慢。

A类学生可以跟着老师做动作BC类学生试着区分哪个动作快,哪个动作慢。

五、巩固演示快跑和慢跑听指令做动作。

六、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后记:学生因为生活常识,对于快慢这一内容的学习接受很快。

跟着节拍快慢变化有的小朋友拍手,有的小朋友手指敲击桌面,配合的不错。

第5课20以内的退位减法(1)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学本第九册14-16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1、了解破十法的算理。

2、根据图示的题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根据图示的题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破十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踢足球主题图说说这是什么场景。

二、学一学根据学生的列式,讲解15-9先把被减数15拆分成5和10用10减9得11加5得6所以15-9=6可以提供小棒,让学生摆一摆,体验破十法的过程。

三、练一练第1题,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练习用破十法解题的过程。

第2题,看图列式计算,提醒学生用斜线划去表示减少的意思。

四、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后记: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加强,多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

12可以分成()和()13可以分成()和()17可以分成()和()14可以分成()和()11可以分成()和()二、练一练学本第3-5题增加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做题过程中分步引导学生:这是什么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的是什么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同学们要先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然后再进行计算。

教后记:多训练数的组成,对于理解破十法的计算很有帮助。

第5课20以内的退位减法(2)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学本第九册17-18页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1、了解破十法的算理。

2、根据文字题的题意进行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根据文字题的题意进行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破十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试一试出示文字题:15减去9,还剩多少?让学生尝试完整地读题,带领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二、学一学教会学生读题,找出关键词关键词是“剩”,“剩”表示要用减法。

指导学生列出算式15-9再用破十法计算得出得数。

三、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

解文字题最重要的是找出关键词,正确列算式。

教后记:文字题同学们从字面上都能理解,列式成功率也很高,还是计算能力需要提高。

第二课时一、导入解文字题一定要多读题,找出关键词,知道关键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选择用什么方法计算了。

二、练一练第1题,理解文字题的意思,找出关键词,理解关键词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第2题13减去4,还剩多少?12减3,得多少?16减8,等于多少?提醒学生注意“减去”与“减”都用减法计算,而“还剩多少”,“得多少”,“等于多少”表示求得数。

三、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

解文字题最重要的是找出关键词,正确列算式。

教后记:文字题的关键找到关键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多加训练,效果不错。

第6课20以内的连加(二)(1)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学本第九册19-21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1、巩固进位加和不进位加法。

2、培养连续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连续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知道连续计算的先后顺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主题图,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花盆的数量。

引导学生弄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原来有11盆花,一个小朋友搬来2盆,另一个小朋友搬来3盆,现在一共有几盆花?二、学一学11+2+3=16要先算11+2=13再算13+3=16板书时在文字下方用线连接,表示计算过程,并用文字叙述计算的过程。

三、练一练1、12+5+2 14+4+1说一说先算哪两个数?再算什么?最后完成计算。

2、连线12+4+3 18 13+1+2 1910+1+7 16 4+10+1 153+13+0 19 11+2+6 16四、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