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诊断和分型(FSGS)
北大一院王素霞
1、FSGS(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指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多数表现为激素治疗抵抗,并进行性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病理以局灶、阶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病变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特征。
2、FSGS的病因学分类:原发性或特发性FSGS;继发性FSGS;足细胞蛋白分子的变异:Podocin,α-actinin;药物毒性:heroin, α-干扰素等;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的代偿性改变;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过程。
Am J Kidney Dis 2004;43:368-382
3、FSGS的基本病理特征:
光镜组织学:
肾小球:
硬化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腔闭塞、实性变伴有机质增多,可伴泡沫细胞浸润
粘连斑(synechiae);与包曼氏囊壁粘连
玻璃样变(hyalinosis):硬化区,Ms
足细胞:空泡变性,增生及肥大
肾小管及间质:小管萎缩,间质L-M浸润白纤维化
小动脉:管壁增厚,可伴玻璃样变
免疫荧光:
IgM及C3+:团块样,节段性沉积,可办Clq弱+性;
白蛋白,IgG,IgA+:肾小球足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蛋白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全部阴性。
光镜检查:
节段硬化襻:基弟膜皱缩,玻璃样物质积聚及毛细血管腔的狭窄或闭塞,含透明脂滴的泡沫细胞。
足细胞:足突融合,细胞突起消失,绒毛样变性;胞质内细胞器肿胀,空泡形成,微丝骨架斑块样聚集,溶酶体增多,高密度蛋白质吸收滴;足突与GBM玻璃,GBM裸露。
弥漫性足细胞损伤:硬化或未硬化的毛细血管襻
4、FSGS的病理诊断:
肾活检标本制作要规范:肾小球数目>10个,切片厚度为3um,观察15张连续切片;HE、PAS、Masson及PASM全套染色。
免疫荧光及投射电镜检查:辅助及鉴别诊断
病理诊断的程序:具备FSGS的基本病理特征,以光镜组织学作为病理诊断的基础,结合临床、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除外继发性FSGS;根据FSGS的组织学变异特点,再进行病理分型
5、原发型FSGS的病理类型(2004):门部型FSGS(perihilar FSGS);顶端型FSGS(tip FSGS);细胞型FSGS(celluar FSGS);塌陷型FSGS(collapsing FSGS);非特殊型FSGS(not otherwise specified FSGS,NOS)
门部型FSGS:
节段性硬化或玻璃样变主要发生在肾小球的门部或血管极处(>50%);常见肾小球肥大、粘连极玻璃样变;常见小动脉的玻璃样变;足细胞增生及肥大:少见;
临床联系:肾小球高滤过或高压力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继发性FSGS,常呈门部改变,应予以鉴别。
顶端型FSGS:
肾小球节段性病变发生于尿极:粘连、硬化或足细胞增生肥大;病变节段常见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及泡沫细胞;可见玻璃样变;
临床及预后:对激素的治疗反应及长期预后类似于肾小球微小病变,为预后良好的病理类型。
细胞型FSGS:肾小球节段性(>25%)毛细血管腔内细胞(包括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及浸润的白细胞)增生伴管腔闭塞;常见足细胞的增生肥大及空泡变性;少见球囊粘连及玻璃样变;
临床联系:严重的蛋白尿(67%的病例尿蛋白大于10g/24h)进展至ESRD的发生率高于经典型(44%VS14%);对激素的治疗反应:较差/于经典型无区别
塌陷型FSGS: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或球性的塌陷闭塞,足细胞肥大及增生,假新月体形成;肾小管间质损伤显著:上皮细胞变性、崩解及再生,管腔扩张呈微囊状,内含淡染的蛋白样管型;无球囊粘连及玻璃样变
临床及预后:多见于黑种人,严重的NS及较高的血肌酐,对激素治疗无反应,并快速进展至ESRD-恶性FSGS,除外继发于HIV病毒感染者
非特异型FSGS:也称为经典型或普通型、由其他类型转归而来;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实性变伴基质增多及毛细血管腔闭塞;可见球囊粘连及玻璃样变;可见系膜细胞的增生(原系膜增生型);足细胞增生及肥大少见
临床及预后:与预后相关的临床指标:血肌酐及蛋白尿的程度与预后有关的病理改变: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
6、FSGS的临床病理联系:
预后与蛋白尿的程度有关:非肾病综合征水平蛋白尿(<3.0g/24h),预后较好,80%患者存活10年以上;肾病综合征水平蛋白尿(>3.0g/24h),预后差,6-8年发展为终末肾病;>10g/24h 蛋白尿者,3年发展为终末肾病;血肌酐水平影响预后;预后与病理类型:顶端型、门部型、非特殊型、细胞型、塌陷型
8、FSGS的鉴别诊断:
肾小球微小病变:
LM:肾小球肥大,灶状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
IF:IgM沉积;
EM:足细胞剥脱;
临床: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激素抵抗的NS。
老年性及非活动性肾小球硬化:>40岁,肾小球生理性萎缩硬化
肾小球疾病所致继发性FSGS:局灶增生硬化型IgA肾病:Alport综合征;非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HIV相关性肾小球疾病与塌陷型FSGS鉴别:临床:血液检测到HIV感染标志物阳性;病理:超微结构可见管网状结构,核小体等
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继发性FSGS,与门部型FSGS鉴别:
肾实质减少:少而大肾单位肾病、肾发育不良、反流性肾病、肾皮质坏死、移植肾等;肾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病、肾动脉梗阻、肥胖症、先天性心脏病等;以血管极病变为主,办
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增生,但足细胞的足突融合较轻。
临床:中等量蛋白尿,少见典型的NS。
治疗:改善血流动力学,预后较原发性FSGS好。
9、原发性FSGS的病因发病机制:
特异性致病原发性原发性FSGS体液因子:致FSGS的通透性因子(permeability factor),分子量为5000d;血浆置换可治疗FSGS;FSGS的血清使动物肾小球通透性增加;FSGS的肾移植复发率高
原发性FSGS的基因异常:家族性FSGS 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19q13,HLA的相应位点出现异常)
肾小球足细胞和其他固有细胞的损伤:足细胞变性,转化,脱落,产生促细胞外基质生成的细胞因子,裸GBM形成,肾小囊粘连硬化;增生的足细胞丧失了synatopodia、podocalyxin、WT-1的表型,获得了CK(壁层上皮细胞)和CD68的标志—转分化,电镜观察则具备脏、壁细胞的双重特征;增生的足细胞重现了cyclin的表达,但丧失了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表明获得了胚胎细胞的特征
肾小球其他固有细胞的损伤:内皮和系膜细胞的损伤和变性,产生促细胞外基质生成的细胞因子
其他机制: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异常,大量蛋白尿,脂质代谢异常和脂质沉积,特殊蛋白沉积,血凝机制异常,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