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的主要结构

中国人口的主要结构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又称人口构成。

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

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

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

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

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

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2.2.2性别因素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性别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根据生物学的原理,人类生育男性
后代和女性后代的机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各占50%。

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也确实是如此。

但是在少数国家,由于传统社会观念以及某些特殊原
因会导致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失调。

过去认为中国的男性已经多出女性
数千万人,然而第六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体比例并不失调。

2.3中国的人口结构
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中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5.0‰),并在2002年快速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3.0‰),之后继续下降,直到现在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13.0‰;中国进入严重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近十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可知:10-14岁(1994年~1998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7%(人口出生率低于14.0‰),约在1994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5-9岁(1999年~2003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5.5%(人口出生率低于11.0‰),约在1999年便快速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1.0‰);中国进入超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可知:
①少子化严重(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②总和生育率极低。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总和生育率接近
3.10-2=1.10;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实现代际低增长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应达2.2胎;在发展中国家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

2008年中国人口结构如下图:
2.4二居室住房彻底固化了“低生育社会”!
城市化和二居室为主的城市住房体系,使中国彻底进入低生育率!
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过半,并且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市民已经成为中国的主体。

由于房价高企、民怨载道,迫使政府和市场建设了以二居室为主(占70%以上)的城市住房体系;二居室的市民家庭大多只能选择生育一胎小孩,如果生二胎,只能是同性别才能住下(夫妻一室、小孩一室)。

当然,也有人能够将二居室换成三居室,但在生活和扶养小孩等方面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能够有个二居室住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三居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梦想!
根据现有中国城市住房情况,如果二居室(占70%以上)家庭均生一胎,三居室(占30%以下)家庭均生二胎,全国家庭平均不到1.3胎
(70%*1+30%*2=1.3),是超低生育率!这还未算全国8%-12%的不孕不育家庭!!如果再考虑全国有5%-8%的人死亡(在成人前),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进入了极其严重的少子化阶段(泥潭)!
解决中国人口少子化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是:鼓励生育和建设以三居室为主的住房体系。

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均衡与家庭幸福委员会”,为实现人口的代际均衡(总和生育率的合理值为2.2胎-2.5胎),应该鼓励生育,以期达到“普通家庭二胎、主流家庭三胎、少数多胎和一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