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对研究法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是()。
A.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查的方法C.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A.“遵循先例”在普通法法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法律传统B.根本法和普通法的划分在成文宪法制国家和不成文宪法制国家都适用C.关于诉讼法的地位,法学界一致主张属于公法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决议和决定,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3、下列社会规范中哪个不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
A.国际条约B.特别行政区法律C.军事法规D.党的政策4.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 )。
A.18周岁以上的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B.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C.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D.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5.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 )。
A.就不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B.仍然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C.有时也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D.法律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6.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
A.法的实施是实现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和法律作用的结果,是法的价值的实现B.守法的主体,与法律的本质和政体的性质没有直接的关系C.在我们人民共和国里,所有人都是守法主体,所有组织都有义务守法D.在我国,守法的内容包括宪法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7.我国的司法解释,包括两类:一类是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另一类是:()。
A.司法行政机关的解释B.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C.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D.国务院法制局的解释8、从实质上看,正义是—种( )。
A.有客观标准的存在B.客观真理C.意识的外化D.观念形态9. 12、以罗马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是()A、成文法系B、普通法系C、判例法系D、英美法系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司法的特征的是()A.中立性B.专属性C.独立性D.主动性11.()是现代法律秩序的首要原则。
A、公开原则B、平等原则C、参与原则D、时限原则12. 凡是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是()A、法律关系主体B、法律关系客体C、法律关系内容D、法律事实13. 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4. 每个公民自出生到死亡都享有权利的能力和资格,称为()。
A.人身权B.财产权C.行为能力D.权利能力15. 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正当程序就是法律程序B.并非所有的法律程序都是正当的C.法律程序就是法律手续D.法律程序不含有价值倾向16.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表现在( )。
A. 有国家就有法制,也就有了法治B.有国家就有法治,而不一定有法制C. 有了法制而不一定实现了法治D.有了法制就一定实现了法治17. 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
这一解释属于( )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18. 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作出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19.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中,( )是正确的?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20. 下列关于法律与人权关系的说法中,( )是错误的A.人权的法律化表明人权只能是一种实有权利B.保障人权是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C.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D.法律可以保障人权的实现,但是法律并不能根除侵犯人权的现象21.法理学属于()。
A.国内法学B.应用法学C.理论法学D.边缘法学22.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 )。
A.就不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B.仍然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C.有时也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D.法律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2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
A.权力机关的干涉 B.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C.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
A.法的执行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职人员B.在我国,人民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惟一的专门机关C.在中国,司法权不仅包括审判权,而且包括检察权D.法律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法律规定行为25.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里的“法律”一词应作:()。
A.扩充解释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D.逻辑解释26 .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的是( )。
A.实质正义B.形式正义C.社会正义D.个人正义27.不问主体的意愿如何而必须加以适用的规则属于()A.权利规则B.强行性规则C.权义复合规则D.准用性规则28..我们将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继受和延续称之为()A.法的移植B.法的继承C.法的起源D.法的历史类型29. 需要通过法律制裁的方式才能使主体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法律关系是()A.保护性法律关系B.平权型法律关系C.绝对法律关系D.具体法律关系30..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这句话出自()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阿奎那D.戴雪31.在英国14世纪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对普通法的修正和补充形式而存在的,并同普通法平行发展的一种判例法是指()A.衡平法B.公法C.私法D.特别法32.下列关系中()属于法律关系A、朋友关系B、买卖关系C、爱情关系D、思想作风33.按照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可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B、一般法和特别法C、实体法和程序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34.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意志B.阶级斗争状况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历史传统35.我国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这一规定属于法的要素中的()。
A.法律概念B.法律规则C.法律原则D.法律技术性规定36.授权性规范的指引作用,属于()。
A.禁止一定行为B.命令一定行为C.确定的指引D.不确定的指引37.我国《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下列( )选项是正确的A.该条文体现了国家政策,是典型的法律规则B.该条文既是法律原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要求C.该条文是授权性规则,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D.该条文没有直接规定法律后果,但仍符合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38.下列关于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理解和表述中,( )选项不能成立A.法律规则并不都由法律条文来表述,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规定法律规则B.法律原则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C.法律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工具,但是法律概念不能单独适用D.法律原则可以克服法律规则的僵硬性缺陷,弥补法律漏洞39.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
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 )是正确的A.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D.天灾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加以调整的事项40.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
对该法律解释,理解错误的是( )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二、多项选择题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 )。
A.法律汇编B.法律清理C.法律类推D.法律编纂2.法的要素包括()。
A.法律规则 B.法律解释C.法律原则 D.法律概念3.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在于()A.法律规范具有抽象的、概括性B.填补法律的空白或漏洞C.法律词语、术语一般是多义的D.使法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保持稳定性4. 下列符合权利与义务的一般关系的表述有( )A.法律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B.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界限区别C.在任何历史时期,权利总是第一性的,义务总是第二性的D.权利是义务,义务也是权利5. 在现代法律实践中,当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通常采取( )A.价值排序原则B.秩序优先原则C.个案平衡原则D.比例原则6. 国家创制法律的基本形式是( )A. 修改B.制定C. 颁布D.认可7. ( )表述不属于确定的指引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8.下列有关法律作用、法律观念等问题的表述中,( )是正确的A.“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B.“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法律自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C.“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D.“有治人,无治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法治观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对这条规定,( )是不正确的理解、A.这一条的内容是法律规则B.一切民事案件均可以优先适用这一条文C.这一条的内容所反映的是正义的价值D.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可以采取“个案平衡原则”适用这一条文10.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假定部分在法律条文中不能省略B.行为模式在法律条文中可以省略C.法律后果在法律条文中不能省略D.法律规则三要素在逻辑上缺一不可三、名词解释1.法律关系2.执法3.权利4.法律程序5.法律规则6.法的价值7.法律原则8.法律解释9.义务10.法律监督四、简答1.简述正当程序的基本特征。
2.法律人的职业思维具有哪些特点?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4.法的局限性有哪些主要表现?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遵循哪些原则?6.简述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7.简述司法原则?8.简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五、论述题(一)试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阐述法和道德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