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高度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既有利于写作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社会经验及教学工作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如果没有“百遍”、“万卷”的积累,怎么会有高超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习作时缺乏精彩的词汇,阅读分析时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正是缺乏语言积累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学生会读善写是多年教学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
新课程的学习,使我茅塞顿开。
积累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于是,在不断地尝试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做法:一、激发积累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激活学生的“香饽饽”。
唯有调动起他们的积累兴趣,使其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积累的欲望,才是实现语言积累的可靠保证,才能使其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从三方面入手:1、故事吸引为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往往又是“连续剧”式的,在孩子们正痴迷的时候给予“刹车”,并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请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某书。
让孩子们在“悬念”中产生欲望,在“欲望”中查找,在“查找”中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2、榜样激励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相近,交往最放松,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激发学习的|欲望。
据此,在每次习作之后,我都为写作出色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也是为大家互相学习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无论是一句、一段还是全篇,只要有闪光之处,都可以进行展示。
之后,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取得成功的秘诀。
在这些经常性的经验交流中,不仅使他们尝到了注重积累语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更使那些惧怕习作、下笔无话可说的同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使他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积累的欲望,并且使这种欲望变为其自身一种迫切的需要,也为日后的自觉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3、名人启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去激励他,我还经常利用班队会时间,有目的的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刻苦读书、认真积累的故事。
比如:向学生介绍有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读书的方法。
其读书主张定期盘货:即在阅读时选择优美、精彩的语句,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摘记。
而且,经常把这些积累下来的知识材料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
他认为:没有分类,所积累的知识就是一团乱麻;没有比较,就选不出“最佳”,没有“提炼”,就达不到升华。
此外,像鲁迅、毛主席等名人的读书故事也陆续地介绍给学生。
这样,就使学生从名人的做法中得到启迪,促使自己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
二、明确积累的内容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刊典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小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不强,在热情之中四处出击,盲目积累,久而久之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导致逆反心理。
因而在实践中要坚持由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积累的内容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1、立足教材,不舍本求末。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均是精心选用的。
其用词准确、构篇严谨,内涵丰富,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范本。
在教学中让学生关注教材、研读教材、利用教材。
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中的成语,古诗文等都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而积累语言,使用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2、涉足课外,不流于形式。
古人学习语文,不但主张熟读精思、同时也主张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多看: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枯燥、有限了。
由于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一些不良书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在充分尊重、考虑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我加强了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使他们清楚,只要自己能看懂的,有利于增长见识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都可以看。
比如童话、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美文、诗歌、小说、优秀作文、科普科幻读物、自然常识等。
总之,使学生懂得,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不局限于读书的数量多少,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
三、掌握积累的方法1、重视背诵的训练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
”一语中的背,不仅可以使语言材料迅速内化,还可以为语言运用创造必要条件,背是语言积累的重点工程。
背包括背诵和背写。
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朗读训练的强化与延伸。
而背写不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字、词、句,也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指导学生背诵我采用这样几种方法:(1)、提高背诵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背诵有兴趣,一定会将外部要求以内部动力结合起来,把背诵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样会大大提高背诵效率。
反之,则相反,并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学生感到厌倦。
激发学生背诵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其次要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让每一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燃起兴趣之火。
有了成功,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背诵就有了兴趣。
最后要经常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背诵欲望。
(2)、掌握背诵方法,在学生有了背诵的基础上,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背诵方法指导可采用渗透指导与总结交流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渗透指导就是在讲授新课中指导方法,见缝插针,随时渗透,把讲授、示范、演示、归纳等融为一体。
例如在教背诵《泉水》这篇课文时,可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主要介绍了两反面内容:一是提供泉水;二是陶冶情操。
课文是围绕这两方面品质开展叙述的。
这样,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也能抓住这两方面来练习。
抓内容,理思路的背诵方法自然地渗透给学生。
总结交流指导则是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这样段落相同的按其结构特点背诵,句子相同的抓重点词语背诵的方法便随之产生,学生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3)、扩充背诵材料。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要求背诵的材料。
如果单纯背诵这些内容,不但数量不够,不利于提高背诵能力,而且也阻碍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鉴于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增加一些内容。
每逢节日,便背诵与之相关的古诗词;遇到突出问题,就背诵一些名言警句,这样,既可以增加背诵量,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背诵的训练使学生积累比较丰富的词汇,写作文或说话时也能有材可选,有话可说,有词可用,对语文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2、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我们。
收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信息,不仅是学生积累的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
(1)、鼓励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对于地处山乡的小镇,学校图书馆小,又没有公共图书馆,上网查询也不是很普及,信息的来源非常少,仅限于电视和书刊。
这对于收集信息可谓是困难颇多。
所以,在布置学生收集信息后反馈时,要先介绍收集过程,谈自己遇到哪些困难及怎样解决的。
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师生共同商议,再实践。
这样,学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收集信息也有了劲头。
(2)、有步骤地训练收集方法。
收集信息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可以先由教师确定收集目的。
如要求学生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第二天早上利用晨会时间以主持人的身份播报自己收集的新闻,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确定目的收集信息,定期交流。
最后,引导学生记“题材日记”。
所谓的“题材日记”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话记下生活中可以写作的材料,在习作时拿出来看看,它将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会发现,可以写的事情太多了。
这样的“题材日记”简单、方便,而且十分有效。
对于日记的内容,可做如下引导:①让你发笑的一句话。
孩子是开心的,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
父母的调侃,同学的玩笑,甚至是卡通片的一句对白,也能引得他们咯咯地笑上好半天。
把这些写下来是最有趣的习作素材。
②让你驻足的一个镜头。
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我们常常能看到小学生们背着书包,站在街边认真地看着他们,也许是一场车祸,也许是小蚂蚁在搬家,也许是一片半黄半绿的落叶。
这就是一篇精彩的题材日记。
③让你注意的一种声音。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让我们着迷或者厌烦。
例如:晚上睡不着觉,听着小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和我说悄悄话等等。
④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
仔细去观察一下孩子,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的书包,口袋里都藏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一块雨花石,一张印花的小纸片……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很多,但有时又是短短的几天、几个小时,马上把他写下来,就是一篇充满了爱的日记。
⑤让你感兴趣的一条新闻。
虽然孩子们都很小,其实他们也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时显得有些幼稚。
可以请孩子们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写同学的意见。
这样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让学生们准备一本薄薄的小本子,及时地把他们写下来,慢慢地对于他们写作会变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3、增加课外阅读量农村孩子阅读条件差,自己藏书较少。
于是,我周期性的从图书室里选来一批图书,放在班上,让学生轮流借阅。
另外,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中,办起了班级的“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语言积累的“源头活水”。
“不动笔墨不读书”,面对书中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我鼓励学生多读几遍,摘抄下来。
也可写上自己的体会。
每周的阅读指导课上,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同学们朗读自己收集到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读书的收获、感受,在阅读和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丰富而广泛的阅读使精美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长此以往,学生定将逐步学会运用和表达。
四、发挥积累的功能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将之付诸于实践运用之中,以提高自己的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为此,我鼓励学生不断的将自己储存的语言材料运用到阅读与习作中,使习作锦上添花。
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时,就极大的激发了其自觉运用的积极性。
同时,在不断的运用中,更加清楚的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便于及时调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不断积累,以弥补不足之处。
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良性循环,“积累与运用”得到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总之,语文学习要注重多渠道的积累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习作水平也随之提高,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重视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王巧雪宽甸县灌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