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组织设计复习材料

施工组织设计复习材料

施工复习材料(按课件顺序,内部资料仅供参考)四混凝土工程1,混凝土工程工艺过程:配料→搅拌→运输→浇注→振捣→养护。

2,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砂,石子,外掺材料。

3,颗粒级配良好的砂,其总表面积和空隙率较小,从而所需包裹砂颗粒的水泥浆量就少,相应的用水量也小,对混凝土而言,其和易性、耐久性和强度就好。

过粗易产生离析泌水现象过细多耗水泥4,外掺材料,火山灰:提高对海水、硫酸盐等侵蚀能力,水化热低。

粉煤灰:提高抗渗性、密实性、抗冻性、抗蚀性、和易性,水化热低,可减少收缩。

5,减水剂作用:A,均匀分散水泥颗粒,使水化作用完全;B. 提高混凝土和易性;C. 在满足和易性要求下减少用水量,从而提高强度和密实性;D. 在不降低强度情况下,节约水泥。

6,促凝剂(早强剂):①.作用:加快凝结硬化过程,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②.适用:需早强的小体积混凝土。

7,搅拌机分类:(按工作原理分)(1)自落式:靠自落重力交流掺和(磨损小,易清理),适用于骨料较粗重的塑性混凝土(2)强制式:叶片强行搅动,物料被剪切、旋转,形成交叉物流。

(混凝土质量好,产率高,操作简便,安全),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及轻骨料混凝土8,投料顺序:(1)一次投料法:石子→水泥→砂,投入料斗,再投入搅拌筒。

(2)二次投料法:水、水泥(砂)搅拌1~1.5分钟后再加入石子(砂)搅拌到规定时间。

装料容量:不宜超载,若超载10%以上,将影响搅拌空间,影响混凝土均匀性。

9,搅拌时间:搅拌时间过短,拌合不均匀,降低强度和和易性。

搅拌时间过长,降低生产率,降低和易性并重新产生分层离析现象。

和搅拌机类型、规格,骨料品种、粒径,混凝土坍落度、有无掺外加剂等有关10, 为防止深而窄的竖向构件(墙、柱等)底部出现蜂窝麻面现象,可先在底部浇筑一层厚50~100mm的水泥砂浆(配合比和混凝土砂浆成分相同),或先浇筑一部分减半石混凝土。

11,混凝土的运输:(1)、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避免产生分层离析;2、坍落度满足要求:3、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转运次数,保证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成4、保证混凝土的供应量能满足连续浇筑需要5、器具严密、光洁,不漏浆,不吸水,经常清理。

(泵送混凝土前,先泵送清水清洗管道,再泵送1:1或1:2水泥砂浆润滑管壁)12,混凝土施工缝留设位置:受剪力较小处且便于施工处。

其截面应垂直于结构受力方向。

13,施工缝处理:将混凝土表面凿毛,除去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和软弱混凝土层,清洗干净,不积水,再满铺一层10~15mm厚的水泥浆(水泥:水=1:0.4)或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同水灰比),继续浇捣混凝土时细致捣实,令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14,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连续浇筑时,应待竖向构件初步沉实后(约1~1.5h)再浇筑水平构件,避免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连接处出现水平裂缝。

15 ,框架柱浇筑顺序:每排柱子应由外向内对称浇筑,禁止由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以免在横向推力作用下柱模向一方倾斜,另外,避免木模板吸水膨胀后使一端受推倾斜。

16,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特点:混凝土浇筑面和浇筑量大,整体性要求高,不留施工缝,混凝土内部水泥水化热扩散不易,内外温差大,混凝土温度应力大,易产生收缩裂缝。

(最小尺寸>80,温差大于25度即大体积混凝土)17,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A.升温阶段:表面开裂 B.降温阶段:内部开裂措施:升温阶段:控制温差(≤25℃,高强混凝土可>25℃) 降温阶段:控制温度应力18,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A.全面水平分层——面积小而厚度大时;B.分段分层——面积大但厚度小时;C.斜面分层——面积大但为长条形时19,水下混凝土的浇筑----导管法性能要求:有较大的流动性,有较大的粘聚性,有保持较大流动性的能力,粗骨料最大粒径小于导管内径的五分之一,小于钢筋净距的四分之一.20,振捣:1,目的:充满模板而成型;排除多余的水分、气泡、空洞而密实。

2、振捣和成型的方法:人工插捣;机械振捣;挤压法、离心法,真空作业脱水;掺高效减水剂自流化(自密实)。

3、常用振捣机械:1)内部振动器(插入式振动器):基础、梁、柱、墙和体积较大的混凝土2)表面振动器(平板式振动器):楼板、地面等面积大、厚度小的结构3)外部振动器(附着式振动器):厚度小、配筋密、振动棒难以插入的结构21, 振动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和振动烈度有关。

一般地,混凝土不再明显下沉,气泡不再出现,外观均匀平整,表面浮浆,即可。

(约10~30秒,高频>10秒)22,养护:1、自然养护2、保水养护(1)喷洒薄膜剂(2)涂刷沥青乳液(3)蓄水养护3、蓄热养护4、加热养护养护的目的:为混凝土凝结硬化提供必须的温度,湿度条件,防止水分过早蒸发或者冻结,防止混凝土强度降低和出现收缩裂缝,剥皮,起毛等现象,确保混凝土质量.硅酸盐、普硅、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砼≮7昼夜;火山灰、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的砼≮14昼夜;掺有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14昼夜。

23,拆模顺序:符合构件受力特点;先非承重模板后承重模板;大跨度结构从中向外拆除;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谁支的谁拆。

24,混凝土质量检查:(一)搅拌和浇筑中的检查(二)养护后的检查:1、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查;2、混凝土尺寸偏差的检查;3、混凝土强度检查25,混凝土冬期施工界限: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低于5℃时,混凝土工程应采取冬施措施。

影响冻害因素:1、冻结前混凝土强度(即受冻时间早晚);2、水灰比;3、冻结温度。

施工方法:1、蓄热法2、加热养护法3、暖棚法4、外加剂法26,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换算方法:已知:实验室配比:水泥:砂:石=1:X:Y 水灰比为W/C现场砂、石含水率:Wx、Wy则施工配合比为:水泥:砂:石:水= 1:X(1+Wx):Y(1+Wy):(W/C-X• Wx-Y• Wy)27,混凝土试块取样: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 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现浇楼层每层至少留一组,每组三块28,和易性:混凝土在搅拌、运输、浇筑等过程中保持成分均匀,不分层离析的性能。

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影响和易性因素:水泥浆的数量和稠度、砂率、组成材料的性质五滑升模板工程1,滑模构造及作用模板:可悬挂或搁置在围圈上。

应形成上口小下口大的倾斜度模板系统围圈:固定模板位置,承受模板传来的水平力和垂直力。

提升架:固定围圈的位置,防止模板侧向变形,把模板系统和操作平台连成整体,承受模板和操作平台荷载,并将荷载通过千斤顶传给支承杆。

操作平台:供运输和堆放材料、机具、设备及施工人员操作之用操作平台系统内外吊脚手架:供修饰混凝土表面、检查质量、调整拆除模板、支设梁板模板之用。

支承杆:支承杆埋设在混凝土内,是千斤顶向上爬行的轨道,又是滑升提升机具系统模板的承重轴,用以承受施工过程中的全部荷载。

千斤顶提升操纵装置2,滑升速度一般控制在20~25cm/h。

每次滑升的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l小时。

在滑升过程中,应注意千斤顶的同步情况,及时调整升差。

3、楼层施工方法:(1)滑一浇一:楼板混凝土进墙,整体性较好,但施工慢。

外墙外模板可成楼板的侧模。

(2)滑三(五)浇一:楼面后浇,墙上留洞,钢筋进洞,或墙中引出钢筋和楼板钢筋焊接,施工快,但墙体受剪力大,不易开洞。

楼板采用降模施工。

六预应力混凝土工程1,原理:在构件受拉区的混凝土预先施加压力,产生预压应力,当构件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拉应力时,首先要抵消预压应力,然后随着荷载不断增加,受拉区混凝土才受拉开裂,从而延迟了构件裂缝的出现和限制了裂缝的开展,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

2,施加预应力的目的:1、提高结构或构件的抗裂度;2、提高结构或构件的刚度;3、充分发挥高强钢材的作用;4、把散件拼成整体。

3,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方法:1、先张法:先张拉钢筋,后浇筑混凝土,预应力靠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给混凝土。

2、后张法:后张法是先浇筑混凝土并预留孔道,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钢筋,预应力靠锚具传递给混凝土。

4,先张法夹具:1、锚固夹具:(1)锥销夹具(2)穿心式夹具(锚片夹具)(3)镦头夹具-带槽螺栓、梳子板。

(4)楔形夹具2、张拉夹具:(1)偏心式夹具(2)楔形张拉夹具(3)偏心式夹具(4)单根粗钢筋螺杆夹具5,先张法施工工艺:准备台座→刷隔离剂→安放预应力钢筋→张拉固定钢筋→立模板、安钢筋和预埋件→浇混凝土→养护→放松预应力钢筋→预留试块→试压—↑6,先张法预应力筋放张:1.条件: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且≮75%强度值后。

2.方法:(1)钢丝A. 配筋不多:可逐根放张(自中间向两侧),可剪断、锯断。

B. 配筋多:应同时放张,用放张横梁配合千斤顶、楔块、砂箱等。

(2)钢筋A. 配筋不多:可逐根放张(自中间向两侧),可熔断、或用楔块、砂箱(固定端)。

B. 配筋多:应同时放张,用放张横梁配合千斤顶、楔块、砂箱等。

配筋多时,不得逐根放张,以防最后放张的钢丝(钢筋)应力增加过大而断裂或使构件端部开裂。

7,先张法放张顺序:1)轴心受压构件:同时放张;(2)偏心受压构件:先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小区域的钢筋,再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大区域的钢筋;(3)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分阶段、对称、相互交错放张。

8,后张法锚具的使用:(一)单根粗钢筋(直径18~36mm):(1)固定端A. 螺丝端杆锚具B. 帮条锚具 C. 镦头锚具(2)张拉端:螺丝端杆锚具(二)钢筋束、钢绞线束(1)固定端A. 镦头锚具(固定板):钢筋可用;B. 挤压锚具:钢绞线可用。

(2)张拉端A. JM-12型锚具B. KT-Z型锚具C. 单孔夹片式锚具D. 多孔夹片式锚具:(三)钢丝束:(1)固定端:用镦头锚具(锚板)(2)张拉端:A. 镦头锚具(DM5A);B. 锥形螺杆锚具C. 钢质锥形锚具:D. XM型锚具(穿心式锚具):9,后张法施工工艺:浇筑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留孔)→养护拆模→(达75%强度后)穿筋张拉→固定→孔道灌浆→(浆达15N/mm2,混凝土达100%后)移动、吊装。

10,后张法孔道留设要求:(1)位置准确;(2)内壁光滑;(3)端部预埋钢板垂直于孔道轴线(中心线);(4)直径、长度、形状满足设计要求(直径和锚具及筋有关)。

方法:(1)钢管抽芯法(2)胶管抽芯法(3)埋管法11,后张法张拉控制应力和超张拉最大应力均比先张法均低0.05f12, 预应力后张法,超张拉5%并持荷2min:减少预应力钢筋松弛造成的应力损失13,后张法张拉顺序:预应力筋不能同时张拉时,应分批、分阶段、对称地张拉。

张拉顺序应保证混凝土构件尽可能小承受偏心压力。

分批张拉,应补偿后批钢筋张拉时混凝土受压变形引起先批张拉钢筋的预应力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