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教案,同课异构3套9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提高学生认识广告的能力。
2.知道广告的种类、呈现方式、特点及其功能,明白商家做广告的目的性。
3.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理性的识别商业广告的虚假,怎样才能不被商业广告牵着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情景体验、小调查、小讨论、案例分析、提建议、阅读感悟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提高认识广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知道对广告的内容不可全信;对广告应有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2.难点:让学生具有对广告应有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广告信息接受较快、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1.师播放视频:广告视频师再出示一张纸质广告。
提问:视频和一张纸是什么?大家还见过什么形式的广告?2.生自由回答。
(广告)3.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广告问题。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无处不在的广告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说一说(1)生阅读教材第64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说在电视上我们还可以在哪里找到广告?☆你你认为广告多了有好处还是坏处?(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活动与探究二:认真看第65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65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广告在生活中有很多的隐藏形势,你知道哪些?☆广告无处不在,你能否做到一天不看到广告。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4)师小结活动与探究三:认一认,写一写(1)生阅读教材第66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对广告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厂家商要做广告呢?(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广告都可信吗?活动与探究一:调查(课前进行)(1)生阅读教材第67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广告才会对你产生影响?☆你买的东西和广告上的东西我差别吗?(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67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二:小讨论(1)生阅读教材第68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认为广告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知道哪些是虚假广告吗?(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4)师小结:广告里的内容不一定可信,那么虚假广告的内容就更不能可信了。
虚假广告,要么是推销假冒劣质产品。
要么是直接骗取消费者的财权,这样的后果更加严重。
活动与探究三:认真看一看第69面的知识窗(1)生阅读教材第69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认为虚假广告会对人造成哪些危害?☆如果对你产生了不良影响,你会怎么办?(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4)生完成教材P69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三:学会识别广告。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1)生阅读教材第70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能识别这些虚假广告吗?☆你能抵制住虚假广告的诱惑吗?(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4)师小结:面对广告,我们要学会识别,不能被广告牵着走。
要摆脱广告的控制,需要了解广告的秘密招数。
活动与探究二:仔细看一下第71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71页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主人公?☆假如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办?(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4)师小结:面对广告的猛烈攻势,我没有学会善与识别广告。
做聪明的消费者。
(三)师总结:认识了广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增强对广告信息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学会理性地对待社会中的商业广告,不被广告牵着走。
板书设计。
9.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种类,呈现方式,特点和功能正确认识广告:虚假广告的危害9 正确认识广告一、知识点。
1.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时,电视广告也随之而来。
2.正确认识广告。
广告无处不在,广告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信。
3.广告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信,虚假广告就更不可信了,虚假广告要么是推销假冒、劣质商品,要么是直接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学会识别广告。
面对广告的猛烈攻势,我们要善于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
二、问答题。
1.如何正确认识广告?①广告无处不在;②广告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信;③面对广告的猛烈攻势,我们要善于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
2.虚假广告有哪些危害呢?(1)对消费者:①误导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②欺骗消费者,相应会对消费者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
(2)对商家:①破坏了自身的良好形象;②造成自身财产损失。
3.你能想出破解虚假广告的方法吗?①需要了解虚假广告的秘密招数;②根据需要购买消费,不盲目,不从众;③不贪小便宜。
9 正确认识广告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三课。
《信息万花筒》是信息技术主题,本单元涉及的电视、网络、广告都是四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课重点是通过正确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了解广告并不都是可信的,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理性的消费者。
本课共三个话题:话题一“无处不在的广告”,引导学生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
话题二“广告都可信吗”,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了解到广告并非都是可信的,存在虚假广告。
话题三“学会识别广告”,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一些常用的“招数”,能够正确识别广告,学会破解广告招数、抵御广告诱惑的方法。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广告,学会破解广告招数、抵御广告诱惑的方法。
2. 引导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广告。
了解《广告法》的相关法律条例。
3. 了解广告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广告同样也是一种文化。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抵御商业广告诱惑的方法。
同时了解广告的多种形式和功能,感受广告的不可或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广告分享卡”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广告欣赏1. 播放:可口可乐创意动画广告视频。
2. 交流:说说欣赏广告后的感受。
(预设:觉得可乐很好喝、很诱人)3. 揭示课题:“广告”。
设计意图:借助创意动画的广告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引发其对“广告”的兴趣。
二、活动二:广告无处不在学习环节1:无处不在1. 交流: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广告?(预设:电视上、网络上、宣传单上、公交车上等)2. 补充:公交站、超市、杂志报纸、街头楼宇各类广告牌、朋友圈等。
3. 总结:广告无处不在。
4. 讨论:“广告小达人”小组讨论分享广告。
5. 汇报:小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如小组表演广告等。
6. 活动:播放音频“余强的一天”。
7. 交流。
(1)联系生活:说说有没有和余强相同的被广告包围的经历。
(2)小组讨论:余强能不能做到一天不接触广告?(预设:家里有各种商品的标签广告、包装袋广告、家门口还有叫卖广告,无法做到完全不接触广告)8. 欣赏:电子相册总结,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
(板书:无处不在的广告)设计意图:通过广告的交流、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广告内容的多元化,认识广告形式的多样性。
学习环节2:形式多样1. 活动:“火眼金睛找一找”,从老师播放的影视作品中找到隐形广告。
2. 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隐形广告?隐形广告有什么好处?还可以从综艺节目、大型活动和体育赛事中找到隐形广告。
3. 小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告形式越来越多样,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知名度。
设计意图:通过剖析“余强的一天”和欣赏“电子相册”,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切感受广告的无处不在。
学习环节3:历史悠久1. 交流:现代的生活被广告包围着,回到古代是否就没有广告了呢?2. 微课:播放《古时候的广告》视频。
3. 小结:古时候的广告形式就很多,广告的历史悠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火眼金睛找一找”活动,帮助其了解生活中除了一些直接可见的广告,还存在着许多隐形广告,从而进一步感受现代社会广告的多元形式。
三、活动三:广告功能多多1. 补充:商业广告中商家投放广告需花费高昂的广告费。
(举例:中央一台黄金时间中投放一次30 秒的广告需20 万)2. 讨论:为什么商家愿意花费那么多钱做广告?3. 音频:播放“广告先生的介绍”,进一步认识广告的功能(传递信息、提高知名度、劝说购买)。
4. 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这样的体会吗。
(预设:如从广告里获得了什么信息,被常常看到的某广告影响,有了购买的欲望……)设计意图:通过广告费知识的学习,结合生活体验,分析归纳广告的功能,认识其功能的多样化。
四、活动四:拓展小结1. 补充:美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是由空气、水和广告组成的。
”2. 交流:发挥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广告,会变成什么样?(预设:我们对产品了解减少,选购产品时会不知所措……)3. 小结:广告无处不在、形式多样、历史悠久且功能多多,是现如今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之一,广告同样也是一种文化。
4. 延伸: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广告?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生活中没有广告的情景,感受广告的重要性。
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正确认识广告,为下节课作铺垫。
五、课后作业回家的路上留心观察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广告。
(同时注意交通安全哦)第二课时教学准备1. 课前小调查发放与回收,数据分析。
2. 合作探究单的设计。
教学过程一、广告并非都可信1.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广告有传递信息、提高知名度、劝说购买等功能。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正确认识广告》,了解广告里藏着的秘密。
(板书:正确认识广告)2. 反馈:课前,同学们已经填写了一份关于广告的调查问卷,结果如图表所示。
(出示教材P67 调查表格)(1)在“你相信广告吗?”这个问题中,有58%的学生选择不相信,30%的学生小部分相信,10%的学生选择大部分相信,只有3%的学生选择绝对相信。
(2)在“你购买商品的质量或效果和广告宣传一致吗?”这个问题中,40%的学生认为几乎一致,37%的学生认为不太一致,20%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一致,仅有3%的学生选择比宣传的还要好。
4. 板书:广告并非都可信设计意图:简单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