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特色农业调研
报告
吕梁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认真组织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92亿元,比的77.49亿元增加39.43亿元,增长50.9%;粮食总产量115.85万吨,比的104.27万吨增加11.58万吨。
粮食产量预计121.51万吨,创造了-粮食生产保持十年连续递增的新记录。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全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实施“8+2”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为抓手,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红枣、核桃、马铃薯、食用菌、畜牧、林下中药材、小杂粮、蔬菜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
红枣经济林达到2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核桃经济林300万亩,占全省的50%、全国的7%;马铃薯面积9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69万亩;我市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种类多的优势,人工开发种植中药材品种达32个,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1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杂粮面积的23.5%,享有“杂粮王国”之称;蔬
菜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37万亩;食用菌作为新型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仅-两年,我市共发展食用菌1976万棒,品种包括平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双孢菇、白灵菇等十余种;畜牧养殖方面,狠抓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品种优化,呈现出猪、牛、羊和禽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48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养殖总规模的30%左右。
猪牛羊存栏达到132万头(只),特别是今年实施的黄牛改良和湖羊、藏香猪引进,使我市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35万吨,销售收入完成100亿元左右。
基本形成文水、孝义禽类加工,文水牛肉加工,汾阳、孝义核桃加工,柳林、临县、兴县、交城红枣加工,兴县杂粮加工和汾阳、文水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格局。
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多个(国家级4户、省级45户、市级99户),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49户(省级梯次企业7户、市级13户、县级29户),“513”工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亿元,占到农产品加工销售总收入的80%。
龙头企业从业人数 4.5万人、带动农户42万户,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 2.2万个,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
截止10月底,发展种粮大户473户,使种植户生产和经营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发展各
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503家(种植业1617家、林业436个、畜牧业3257、渔业9个、服务业358个、其它826个),入社农户数13.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3.1%,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8.98万户,带动率19%,其中示范社1162个(国家级64个,省级184个,市级258个,县级656个);发展各类家庭农场309个,经营土地54243亩,其中:耕地27668亩,四荒及其它面积30595亩。
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步伐加快。
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
获批“汾州核桃”、“柳林红枣”、“汾州香小米”、“冀村长山药”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临县“全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枣业十强县”,汾阳市“全国核桃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山西省核桃基地”,柳林三交镇“中国红枣第一镇”等称号。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取得新进展。
当前,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标准化面积6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0个,面积40万亩;绿色食品10个,面积6万亩;有机农产品15个,面积2.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0万亩,地理标志产品12个。
经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
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
我市大部分地区依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比较效益低下,传统农业转型比较难。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
农民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6503户,但合作社成员平均23.4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加入合作社农户10.075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13%,低于全国17%和全省10.5%的农户入社率;我市合作社带动率为16.45%,低于全省25%的水平。
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加快,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当前,全市经过“三品”认证的基地面积约60万亩左右,不足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前,全市的农业社会
化服务主体依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
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服务收益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薄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机装备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我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2个、农贸市场32个、集贸市场68个,这些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环节多、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融资难。
农业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
当前,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对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改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扶持力度不够大,资金困难依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农业企业融资难体现在:一是招商引资难。
农业项目属于微利项目,投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