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科
2、各科名人
●麟德三年幽素科:王勃、苗神客、苏瓌、格辅元 ●张鷟:“又应下笔成章及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凡 应八举,皆登甲科。” ●神龙三年材堪经邦科,景云三年道侔伊吕科:张九龄 ●贞元十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裴度、裴垍、王播、 许尧佐 ●元和元年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白居易、沈传师 ●元和三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牛僧孺、李宗闵、贾 餗、王起 ●大和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杜牧、郑亚、王式
●年份、月份不固定 ●从下制到考试时长不固定 ●考试时间为白天,偶尔延长至夜晚 ○《册府元龟•贡举部•考试一》:将夕,有策未成者,命 大官给烛,令尽其才思,夜分而罢。(大历六年) ●试前赐食。元稹《自述》: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 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舒元舆《上论贡士书》:(貢士)
●皇帝亲试惯例的确立:玄宗时期 ○贞观十八年二月《荐举贤良诏》:诸州所举,十有一人。 朕载怀仄席,引入内殿,借以温颜,密访政道,莫能对 扬,相顾结舌。朕仍以其未睹阙庭,能无战悚,令于内 省,更以墨对。虽抅思弥日,终不达问旨。理既乖违, 词亦庸陋。岂可饰丹漆于朽质,假风云于决起者哉? ○《大唐新语•文章》: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 士应制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张说对策 为天下第一。 ○《杜阳杂编》:上(唐德宗)每临朝,多令征四方丘园才 能学术直言极谏之士,由是提笔贡艺者,满于阙下,上 亲自考试,用绝请托之门„„或有词章乖谬者,即浓笔 抹之至尾。如辄称旨者,必翘足朗吟,翌日则遍示宰臣 学士曰:“此皆朕门生也。”
5、授官 ●登第即可授官,一般授从九品县尉或正九品校书、 正字 ○张说: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 ●有功名、有官职者登第,可加阶授官 ○元稹:元和元年微之年二十八岁,中才识兼茂、 明于体用科第,拜左拾遗。 ●可连续应制举并连续升迁 ○韩休:初应制举,累授桃林丞(正九品上),又举 贤良,玄宗时在春宫,亲问国政,休对策与校书 郎赵冬曦并为乙第,擢授左补阙。(从七品上)
●考官设置 ○设置考官,以清望才学之高级官员充任,曰试官 ○试官的责任是阅卷、品第高下,偶尔会复试 ◎元和三年,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户部侍郎杨於陵、左司 郎中郑敬、都官郎中李益为考官,翰林学士王涯、裴垍 居中覆视。(《旧唐书》裴垍、王涯等传)
3、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对策三道 ○《唐会要•帖经条例》:永淳二年三月敕,令应诏举人 并试策三道,即为永例。 ●考试内容:针对具体政事提出解决方案
四、制科的社会地位
●穆质《对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国家取贤之道,其 礼部吏部,失之远矣,则制策之举,最为高科。 ●封演《封氏见闻记•制科》:“制举出身,名望虽高, 犹居进士之下。”“同僚迁拜,或以此更相讥弄。御史 张环兄弟八人,其七人皆进士出身,一人制科擢第;亲 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 为笑乐。” ○进士及第后又应制举。李娃:“今秀才苟获擢一科第, 则自谓可以取中朝之显职,擅天下之美名。子行秽迹鄙, 不侔于他士,当磨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连衡多士, 争霸群英。”(白行简《李娃传》)
第二讲 唐代制科
一、制科的起源
1、制科的定义
●《新唐书•选举志》: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 ○制、诏、敕,教、令 ●《通典》: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
2、制科的设置
●《册府元龟•贡举部•总序》:(制举)始于显庆,盛于开 元、贞元。 ○始于武德年间,但因史料阙失,高祖、太宗时无考 ◎崔仁师:武德初应制举,授管州录事参军。 ◎崔信明: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世丞。 ◎谢偃: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历高陵主簿。
●四科“其名最著”: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 教化、军谋宏达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新 唐书•选举志》) ●《通典•选举三》: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 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余,少犹不减 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制科的衰落:针砭时事过烈而停举、科目設置不合理 ○元结《喻友》:天宝丁亥中,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 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 漏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举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 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 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已而布衣之士无有 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 ○《因话录》:有似昔岁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 有人于昭应县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曰: “将应不求闻达科。”此科亦岂可应邪?
●所知最早的科目:显庆三年二月,志烈秋霜科,韩思彦 及第。(《唐会要•制科举》) ○《旧唐书•高宗纪上》:(显庆四年)亲试策举人„„凡 九百余人,惟李巢、张昌宗、秦相如、崔行功、郭待封 五人为上第,令待诏弘文馆。
二、制科的名目
1、名目
●《登科记考•凡例》:《困学纪闻》云:“唐制举之名 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玉海》亦言:“自志 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显庆至大和二年,及第者 二百七十人。”今以《旧唐书》、《唐会要》、《册府 元龟》、《文苑英华》、《云麓漫钞》诸书参考之,其 高科之名已无虑百数„„是知科目之名遗佚者多矣。
○张九龄《敕处分举人》:顷年策试,颇成弊风。 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吾与乐 天,指病危言,不顾成败,意在决求高第。 ○《资治通鉴》大和二年三月:自元和之末,宦官 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 莫敢言。上亲策制举人,贤良方正昌平刘蕡对策, 极言其祸„„(闰三月)甲午,贤良方正裴休等二 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见 刘蕡策,皆叹服,而畏宦官,不敢取。诏下,物 论嚣然称屈。
3、科目分类
●试辞藻 ○辞标文苑、文艺优长、文辞雅丽、辞藻宏丽、文辞清丽 ●试经学 ○抱儒之业、文儒异等、经学优深 ●试吏治 ○才膺管乐、道侔伊吕、详明政术可以达人 ●试军事 ○将帅、武足安边、智谋将帅、军谋越众 ●试品行 ○乐道安贫、高蹈丘园、不求闻达、孝弟力田闻于乡闾
三、制科考试机制 1、考试时间
4、录取 ●制举成绩分五等,但一、二等空缺,三等即称甲 科,或称敕头,授官称优与处分。 ●四等以下称乙科或乙第,授官称即与处分 ○宪宗元和元年《放制举人敕》: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第三次等元稹、韦惇,第四等独孤郁、白居 易、曹景伯、韦庆复,第四次等崔韶、罗让、元 修、薛存庆、韦珩,第五上等萧俛、李璠、沈传 师、柴宿„„其第三次等人委中书门下优与处分, 第四等、第五上等,中书门下即与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