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朝科举制度简论

唐朝科举制度简论

唐朝科举制度简论
我们在上一篇中简单了解了隋朝的选官制度,我之所以不说隋朝的科举制度呢?因为在学术界对于科举制度的创制仍有分歧,,各家对科举制的定义有所不同,有说科举出自汉代,有说科举出自南北朝,也有说出自于隋文帝。

但是,在祖慧与龚延明教授在其文章《科举制定义在商榷》一文中讲到:“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应作如下界定: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招考面向全国开放、不限财产、门第,原则上允许平民或官员“投碟自举”报考;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

”对于科举制这样的定义,很明确,科举出自于隋。

而在上篇文章中,笔者即采用其说法。

希望大家不需要有任何歧义。

而且,在中学教科书中,对于科举制出自于隋炀帝是毫无疑问的。

但隋朝国祚较短,科举制还没得及发展隋朝就灭亡了,发展科举的任务就交给继承者李唐。

唐朝国祚绵长,近三百年,对于至关重要的选官科举制度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我们接下来简单谈谈唐朝的选官制度。

有不同想法,希望大家在下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在考试生源方面,与隋朝稍有不同。

唐代生源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其一:中央以及地方学馆生源,当时称之为“生徒”。

“生徒”要做官,必须首先经过学馆考试,称之为“解送式”,才能将名单送至中央参加中央的考试“省试”(尚书省),通过“省试”后,经过吏部的“铨选”才能正式录用做官。

所以在唐朝要正式考取功名做官,条件较苛刻,选取方式较复杂,但是选出的官吏基本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有
利于唐代政治的稳定,加强其统治。

其二:为“乡贡”。

即社会自荐考生,也就是在学馆之外的生源,“皆怀碟自列于州县”,也就是说这些考生可以自己去当地政府报名,通过政府的考试后,政府将名单送至中央,这些人就成为“贡士”,“贡士”与学馆的考生一起参加中央的“省试”。

后面步骤就跟之前讲的一样了。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贡士”不是无限制的推举的,大城市三名,中等城市二名,小的城市一名。

这两类考试都必须经过筛选,每年皆举行考试,所以当时称之为“常科”,还有第三种生源,皇帝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出自上面我们讲的两种考生,而这类人比较少,所以我们叫其为“特科”,又称为“制举”。

除了生源与隋朝有些不同外,在考试资格方面,跟隋朝有点不一样之处。

主要表现在对待出身于商贾之人的不同。

在隋朝,文帝是多次下诏,不准出身商旅之人报考,在唐代前期,该政策继续实行。

但在唐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四民底层的商人,也想通过科举提高其政治和社会地位,所以工商子弟中想参加考试,考取的功名的热情高涨,这也体现当时社会一种“官本位”思想。

唐政府为稳定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在对待商人出身参加科举这方面的政策也在不断松弛。

所以唐中后期出身商贾考取功名者不乏其人,为唐官僚机构增加新生势力,促进了阶级流动,稳定了唐朝统治。

同时商人一般出身寒门,打了旧贵族力量。

唐朝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开放时代,社会各阶层非常活跃,各
方面人才涌现。

所以唐朝科举制中科目的选择就比较多,便于选取多方面人才。

我们就简单讲讲科举制中主要科目。

第一,秀才科。

唐承隋制,在唐初也继续实行秀才科,主考内容也与隋相同,主要是国际大政方针,后由于考试较难,报考人数越少,后在高宗时期停废。

第二,进士科。

进士科在隋炀帝时期开始,但是在隋朝基本没发展,所以对于研究隋朝科举的材料相对较少。

但在唐朝,进士科是重点发展的科目,唐政府对进士科的改造可谓登峰造极。

在唐高宗时期停废秀才科后,进士科越显尊贵,报考人数不断增多,但它的录取率不高,只有百分之一二而已。

我们看看其考试内容便知道了。

其考试内容主要有三:
其一:考帖经。

即如现在填空题,最初出自于《老子》一书。

(老子也姓李,唐朝皇帝姓李;唐初统治推崇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后又加试《尔雅》。

主要考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后随着诗文的不断发展。

帖经可以选做诗文,叫做“以诗赎帖”。

其二:考杂文。

指的是考写文章,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写诗或赋。

其三:考策问。

主要考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时事问题的对策,体现其政治能力。

这个范围就有点宽泛,难度较大。

综上,进士科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虽然秀才科停废,进士科好继承且发展了秀才科的难。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这一轮中录取为甲等或者乙等,该生的试卷还需送往中书、门下省进行省阅,以防止作弊。

所以在唐朝进士科虽然报名人数较多,但录取率只有百分
之一二,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在唐朝中进士者年龄都比较偏大,如孟郊,四十六中进士,作《登科后》,五十一铨选溧阳县尉。

但中进士后,其名声也不可谓一般,所谓“登龙门”,“白前万里尽传名”即说此。

第三,明经科。

内容考儒家经义,同样分三场考试。

首先是帖经,也是默写填空,填空内容为儒家四书五经。

经过首场考试成功后才能进行下一场。

第二场考抽背,内容也是出自儒家经义。

第三场考时务策。

在明经科考试还要考察对史书的了解,比如《史记》、《汉书》等。

三场都合格后,便是明经科及第。

除主要的三科之外,还有几种相对冷门的科目,这几科相对比较专业化,报名人数相对较少。

1.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2.明字科,考核文字理论与书法,口试与墨试同时进行。

3.明算科,考核数学理论与算术技术。

4.童子科,童子科在唐朝比较突出,也说明儿童教育在唐朝也已经比较重视了。

年龄在十岁以下能够熟读一部经书。

在《孝经》和《论语》中抽背,十条以上便授予官职。

唐初四杰中的杨炯便是童子科出身。

除了以上几个常考的科目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增加了武科即武举。

武则天寒门出身,为了打击李唐贵族与门阀士族,增加寒门士族的势力,对科举制度有多次修改,以加强自身统治。

其中最重要的武科考试。

武举报名考试方式与进士科无异,先去地方政府报名考试,
通过后将名单送至中央参加“省试”。

武举考试内容为武试,如射术、马术、负重、长垛(远距离射击)等等。

武举创立,应该来说为直接选取武将开辟了直接道路,同时也提高了武将的文化素质。

唐朝中期名将郭子仪便出身于武举为“武举高等”。

在唐代,不仅在考试科目上远胜于隋,而且考试制度也远比隋朝更加完备。

唐朝国祚300余年,开科考试270余次,可以说作奸犯科者数不胜数,唐政府想尽办法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保持公平公正的考试。

1.“别头试”:即主考官有亲属参加科举时,中央另派吏部官员主持亲属的考试,成绩由吏部官员直接决定。

而且某些官员子弟科举,还要特别进行复试,验证其成绩。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现象发生,在法律上也有严厉的规定,一旦查出作弊,轻则处罚,重则杀头。

2.“糊名法”:将考生名字遮住,主考官们进行品评给分。

我们知道,“糊名法”在宋代已成了定制,在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出现,但仅仅在吏部“铨选”时使用,在初级考试中并没用使用,未能成为定制。

3.在唐朝,举荐制度也非常盛行。

在当时,政府中就已经有主考官认为,科举一次性考试未能真正选取人才,比较片面,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会埋没,而且科举一次定终身的制度,会使很多士子为了考试而不去理解经文中的真谛,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所以在唐代天宝年间,创立“纳卷”制度,即考生在考试前,将自己的作品(诗词歌赋)
呈给主考,主考根据考生的喜好进行选题。

是否录取要结合作品的优劣以及考试成绩的多少决定,这种双重标准,确实使许多具有真才实学人获取功名。

但看似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为主观的影响。

在唐中后期科举中,“请托之风”盛行,不利于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总之,选官制度在唐朝已经比较完善了。

在科目的数量的设置,在考试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在防止作奸犯科的的措施方面,都远胜于前代。

同时,为了保证科举正常进行,在法律法规上也为科举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应该说,科举选官为唐代提供大量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促使阶级流动,为其延续国运、文化昌盛不断提供养分。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盲目科举造成的弊端。

比如“官本位”思想,让这些士子认为考试就是为了做官,“书中自有黄金屋”,做官就是为了赚钱;而且,科举的过度盛行容易造成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考试科目中极少是属于技术官职。

当然,我们也应当理解,科举就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哪个政策有利于维护统治,政府便极力推行,对于科举除了维护统治带来的其他客观结果,统治者是不会在乎的,在乎的只是这个结果是否有利其统治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