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产生原理-好课件

心电图产生原理-好课件


请看下页
探测电极部位和波形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电穴 (-) 除极方向 电源 (+)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 向相同, 向相同,但复极化过程的电 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 极波相反。 极波相反。
请看下页
在实验的条件下, 由于复极与除极的程序 相同, 相同,即电穴在前电源 在后, 在后,故在单极电图所 记录的复极波(T波 与 记录的复极波 波 )与 除极波(QRS波群 方向 波群)方向 除极波 波群 相反。 相反。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 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 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请看下页


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 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 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 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 角愈大, 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 电位愈弱。 小,电位愈弱。
请看下页
+20 0
1
R波
0
-60 -90 (mV) J点
向内的Na 流与向外的K 向内的 Na+ 流与向外的 K+ 流迅速达到 平衡, 使细胞内电位接近零电位水平, 平衡 , 使细胞内电位接近零电位水平 , 在 动作电位曲线上形成一高平线, 动作电位曲线上形成一高平线 , 称为动作 电位2 电位2相。相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 S-T段。
请看下页
+20
-90
电压表(mv)
刺 激
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除极,心肌细胞内电位变化
由激动所产生的跨膜电位, 由激动所产生的跨膜电位,称为跨膜 动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 后,膜表面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 膜表面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 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除极在动作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一骤升 称为动作电位0 线,称为动作电位0相。0相相当于单极电 图或临床心电图的R 图或临床心电图的R波。
左图为右室心肌的电动力强度 右图为左室心肌的电动力强度
请看下页
除极
电穴
也称为偶极子
电源
电源(正电荷)在前, 电源(正电荷)在前, 电穴(负电荷)在后。 电穴(负电荷)在后。
- +
电穴
除极 电源


除极时,电流自电源流入电穴, 除极时,电流自电源流入电穴, 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 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 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请看下页
探测电极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 阈刺激)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 ( 阈刺激 ) , 其通透性改变, 使细胞内外正、 其通透性改变 , 使细胞内外正 、 负离子的分布 发生逆转, 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 发生逆转 , 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 , 使该处细胞膜外的正电荷( 钠离子) 使该处细胞膜外的正电荷 ( 钠离子 ) 迅速进入 细胞膜内, 此时该处细胞膜外呈负性电位, 细胞膜内 , 此时该处细胞膜外呈负性电位 , 而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 , 从而 形成一对电偶(也称为偶极子) 形成一对电偶(也称为偶极子)。
请看下页
+20 0
1
R波
2 3
T
0
-60 -90 (mV) ST
4
从0相开始到4相开始的时 相开始到4 间称为动作电位的时限, 间称为动作电位的时限,相当 间期。 于Q-T间期。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QT间期 T
3 4
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 电偶学说
1、除极的电偶学说: 除极的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 阳离子带正电荷, 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 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 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 不产生电位变化。 不产生电位变化。
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 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此体 表电位的变化记录下来, 表电位的变化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 曲线,即为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 曲线,即为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每 次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均可出现相应的 一组波形。 一组波形。
一组典型的心 电图波形是由下列 各波和波段所构成: 各波和波段所构成: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T
3
当细胞内电位终于恢复到-90 毫伏 当细胞内电位终于恢复到 -90毫伏 并维持在此水平上,即为静息膜电位, 并维持在此水平上,即为静息膜电位, 这个时期称为4 这个时期称为4相。4相相当于单极电图 或临床心电图T波后的等电位线。 或临床心电图T波后的等电位线。
T
需要注意, 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 需要注意 , 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 , 记录到 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 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 , 与单 个心肌细胞不同。 个心肌细胞不同 。 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 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 从心内膜向心外膜 , 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 , 向心内膜方向推进, 向心内膜方向推进 , 是因为心外膜下心肌的温 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 度较心内膜下高 , 心室收缩时 , 心外膜承受的 压力又比心内膜小, 压力又比心内膜小 , 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 发生较早。 发生较早。
心 内 膜
外膜
本图为实验条件下,心肌细胞先除极的部位先复极, 本图为实验条件下,心肌细胞先除极的部位先复极,故使内 膜先复极完毕, 波的方向与 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膜先复极完毕,T波的方向与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心 内 膜
外膜
加温
由于心外膜温度升高于心内膜,故交换速度加快, 由于心外膜温度升高于心内膜,故交换速度加快,使其复极 先于心内膜结束,致使T波主波方向与 波主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主波方向一致。 先于心内膜结束,致使 波主波方向与 主波方向一致 这也是正常心肌形成的除极、复极状态。 这也是正常心肌形成的除极、复极状态。
子的浓度为高, 子的浓度为高 , 而在细胞外液以氯离子 阴离子)的浓度为高。 (阴离子)的浓度为高。
2、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当心肌细胞膜某点受刺激时, 当心肌细胞膜某点受刺激时,受刺激处的细 胞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升高,而对K 胞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升高,而对K+的通透性 却显著降低, 因此细胞外液中的大量Na 却显著降低 , 因此细胞外液中的大量 Na+ 渗入到 细胞内,使细胞内Na 大量增加, 细胞内,使细胞内Na+ 大量增加,细胞内电位由 90毫伏突然升高到 20~ 30毫伏 毫伏突然升高到+ 毫伏( -90 毫伏突然升高到 +20 ~ +30 毫伏 ( 跨膜电位逆 转)。
请看下页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 , 膜外 带负电荷,称为除极状态。 带负电荷 , 称为除极状态 。 由于细胞的 代谢作用, 代谢作用 , 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 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过程。 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过程。 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 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即先除 极的部位先复极, 极的部位先复极,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 穴在前,电源在后,并缓慢向前推进, 穴在前,电源在后,并缓慢向前推进, 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 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
请看下页
除 极


+20 0
R
0
-60 -90 (mV)
复极时,细胞膜对Na 复极时 , 细胞膜对 Na+ 的通透性迅速降 低,对K+ 的通透性重新升高,使细胞内K+ 又 的通透性重新升高,使细胞内K 开始外渗, 因而细胞内正电位迅速下降, 开始外渗 , 因而细胞内正电位迅速下降 , 接 近零电位水平,此时期称为动作电位1 近零电位水平,此时期称为动作电位1相。相 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J 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J点。
请看下页
复 极
1
2 3
0 4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探测电 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 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 的波形,若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 的波形,若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 则产生向下的波形, 探测电极在细胞中 则产生向下的波形,若探测电极在细胞中 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R
T P Q
P,QRS,T
S
P
QRS
T U ST
P-R
1、P波:反映心房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反映心房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间期: 2、P-R间期: 代表激动从窦房结通过房室交界区到心室肌 开始除极的时限; 开始除极的时限; QRS波群 波群: 3、QRS波群: 反映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反映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4 、T 波: 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5 、S - T 段: QRS波群终点到达 波起点间的一段水平线; 波群终点到达T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起点间的一段水平线; 间期: 6、Q-T间期: QRS波群终点到达 波终点间的时限; 波群终点到达T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终点间的时限; 代表动作电位的后电位。 7、U波:代表动作电位的后电位。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功能科心电多媒体工作室
心脏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产生 电激动, 电激动,它出现在心脏机械性收缩之 前。心肌激动的电流可以从心脏经过 身体组织传导至体表, 身体组织传导至体表,使体表的不同 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 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