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肝病科护理常规

(整理)肝病科护理常规

目录一、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3)二、常见肝病护理常规 (3)1、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3)2、慢性肝炎护理常规 (4)3、重症肝炎护理常规 (5)4、脂肪性肝病护理常规 (6)5、肝豆状核变性护理常规 (9)6、蚕豆病护理常规 (12)7、自身免疫性肝炎护理常规 (13)8、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14)9、肝硬化护理常规 (14)10、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护理常规 (19)11、肝硬化大量腹水的护理常规 (20)12、胸腔积液护理常规 (21)13、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23)14、肝硬化脾切除术护理常规 (25)15、肝性脑病急救护理常规 (28)16、肝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29)17、原发性肝癌护理常规 (32)18、肝癌破裂出血护理常规 (35)三、特殊检查及诊疗护理常规 (37)1、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护理 (36)2、腹腔穿刺术的护理 (38)3、胸穿与胸腔引流护理 (39)4、腰椎穿刺术护理 (40)5、骨髓穿刺术护理 (41)6、人工肝护理 (42)7、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止血护理 (43)8、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护理常规459、肝癌介入治疗(TACE术)护理 (46)10、PTCD术护理 (47)11、血液透析护理 (49)12、放疗护理常规 (58)13、化疗护理常规 (60)一、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1、新病人在门诊经一般入院处置后,电话联系相应病区,由专人陪同送入病区。

2、病人进入病区,热情接待,按病种、病情安置病室与床位,测T.P.R.BP体重,更换病员服,介绍入院须知、病区环境、安全教育、日常工作流程和有关规章制度,并介绍经管医护、科主任、护士长和同室病友,消除焦虑和陌生感。

3、询问病史,做好护理体检,按规定完成护理病历书写。

4、按病种和消毒隔离质量标准要求,严格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医院内感染,并协助医师做好传染病报卡工作。

5、按医嘱实施分级护理,加强巡视,根据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的颜色、皮疹、粘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脱水和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做好护理记录。

6、及时,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保证抢救治疗顺利进行。

7、根据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要求,正确采集标本。

8、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和对症护理,防止护理不当所致的并发症,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和病室安静,指导合理休息、活动、饮食、营养,做好出入量或尿量记录。

9、按年龄、病情不同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环境调整,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

10、做好出院指导,如出院带药指导、休息活动营养指导、复查时间等,并予更衣、物品消毒,做好病历记录、整理,定期电话回访。

二、常见肝病护理常规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一、定义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包括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引起并以侵犯肝脏为主的传染病。

二、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1、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乙型肝炎起病缓慢,突出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或隐痛。

尿呈浓茶样、巩膜、皮肤先后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肝功能损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与黄疸型基本相似,但症状较轻,不出现黄疸,有肝肿大及肝区隐痛。

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相当一部分病例仅有体征或肝功能改变,多在普查时被发现。

三、特殊检查1、肝功能检查2、血清标记物检测:抗-HAV-IgM,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IgM,IgG测定,DAN 聚合酶,HBV-DNA。

3、影像学检查,B超。

4、病原学检查,荧光显微镜检查。

四、护理要点1、传染病护理常规,按消化及血液体液隔离,隔离期为30日。

2、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应以不疲劳为度,半年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1-2年。

3、急性期选择清淡饮食,忌油腻,鼓励病人多饮水、严重呕吐、黄疸明显者,可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

4、病人的粪便用漂白粉消毒、便器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食具、体温计药杯用0.5~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30~60分钟,注射、采血、输液用具一次性使用,用过应焚烧或毁形及消毒。

5、做好心理护理,调整好病人因隔离所致的孤独,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

6、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对症护理。

(1)消化道症状的观察,对恶心、厌油等给予合理饮食调配。

(2)黄疸深度及大小便色泽的观察;对黄疸病人应保持皮肤清洁,指趾甲剪短,以免抓破皮肤,经常更换内衣。

7、做好恢复期保健和康复指导。

慢性肝炎护理常规一、定义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二、临床表现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属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者。

三、特殊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清ALT、白蛋白或A/G比例,丙种球蛋白测定。

2、肝功能检查、血清学抗原,抗体的检测。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肝脏活体组织检查。

四、护理要点1、传染病护理常规,按消化道、血液、隔离。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需营养食物,如有肝硬化倾向时,应予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每日1.5~2.0g/kg,应避免粗糙、刺激食物,绝对禁酒。

3、根据病情,采用动静结合疗养措施,可配合适度的体育治疗。

4、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消化道与全身症状及黄疸出血倾向观察,与肝外器官表现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5、根据治疗情况观察相应的药物反应。

6、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多与其交流,树立信心。

7、做好慢性肝炎有关卫生知识的宣教和康复指导。

五、抗病毒药物用药护理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可采用劝解、疏导、暗示等心理支持的方法,增强患者心理应对能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细致地讲解肝硬化的预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坚持抗病毒治疗的意义。

2.健康教育:①正规治疗就诊:教育患者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避免偏迷偏信。

②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已是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曾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用药依从性教育:对患者进行坚持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戒烟酒等生活方式改变等教育,让患者了解到抗病毒至关重要。

同时要让患者了解到中途停药的严重性,轻则贻误病情,导致治疗失败,重者导致肝功能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④药物知识宣教:用药前向患者讲述药物的剂型、作用机理、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服用方法、时间。

告知患者漏服、加服、突然停药的危害。

3.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患者病程长,根治难,抗病毒药物价格昂贵,认真做好护患沟通,动员患者利用一切支持系统,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实施,让患者了解错过抗病毒的时机,对肝脏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并将抗病毒成功的病例介绍给亲属、朋友、单位取得支持。

4..出院随访:出院前对患者情况进行详细的出院沟通,并发放“医患联系卡”,建立一对一的出院后随访关系。

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重症肝炎护理常规一、临床表现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燥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黄疸迅速加深、肝浊音界聚缩小,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和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有呃逆)极度乏力等,可见中毒性鼓肠,腹水、肝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脑水肿等。

肝功能损害严重,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血总胆红素在170μmol/L以上。

2、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上述症状。

二、特殊检查1、肝功能检查。

2、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查同急、慢性肝炎。

3、影像学检查:B超。

4、对症的相应检查:血氨测定,血气分析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

三、护理要点1、传染病护理常规,按血液、消化道隔离。

2、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心理护理,精神护理,调整不良心理反应,创造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腹水病人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肝硬化时应给予高蛋白(每日1.5~2.0g/kg)肝昏迷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5~1g/kg)。

4、保持皮肤清洁,每天进行湿式扫床除去渣屑,脏物、平整床单,经常更换内衣、内裤、必要时给予床上擦浴。

5、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氏液清洁口腔3~4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有霉菌性口腔炎时,可用制霉菌素溶液10u/ml,每日数次局部涂擦。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对症护理。

⑴注意病人有无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应警惕出现肝昏迷,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判断肝昏迷的严重程度。

如出现烦躁不安时,用床档及时约束带加以保护。

按昏迷护理常规。

⑵注意出血倾向(牙龈、皮肤、注射部位)和消化道出血症状、并对症处理。

⑶观察腹水、消退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测量腹围每月一次,体重每周一次,并注意观察使用利尿剂后有无电解质紊乱。

⑷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肠腔PH值,减少氨的吸收,可作食醋灌肠。

⑸观察有无肾功能衰竭表现,注意尿量和血非旦白氮等改变。

⑹准确执行各种治疗,抢救用药医嘱,并观察药物效果效应。

7、做好重症肝炎康复指导和卫生宣教工作,防止复发。

脂肪性肝病护理常规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是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病率可达10%左右,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

在我国,目前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临床上脂肪性肝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

一、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本病在西方国家成人发病率为10%~24%,肥胖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57%~74%。

我国今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明显超过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那女患病率基本相同,以40~50岁最多见。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发病缓慢。

1.症状NAFLD常无症状。

少数病人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