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韩非子》读后感篇1《韩非子》中有这么一条寓言:宋国有一个富人,家中的院墙遇到大雨倒塌,儿子认为,如果墙修补不及时,肯定会有人进来偷窃。

而隔壁老人也这样说。

到了晚上,富人家中果然失窃。

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说的对,而怀疑邻居老人就是小偷。

就该故事本身来讲,儿子的话与事实相符就是聪明,而邻人则成了偷窃嫌疑人。

在旁观者看来,这个结果自然是愚昧可笑的。

但那富人的怀疑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自己的亲儿子那自然是为自己好的;而邻居虽然说了同样的话,但肚子里还不一定是什么坏水呢。

多少年来,这则寓言可能许多人都看过,看过后也会大骂这富人愚蠢,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不是这么回事了。

因此,我认为韩非子写这则寓言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那么,感情亲疏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认知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犯过一个受感情亲疏影响的错误——五个小孩子来我们家里玩,我便拿出玩具来。

小朋友们走后,我发现平时我最喜欢的那个玩具车没有了。

这五个小朋友当中,有四个是住在我们楼下的,平时我和他们玩得多一些;而另一个小男孩平时和我挺生的,也没有什么感情。

于是,我本能地怀疑那个玩具车是被他拿走了。

我去找其中一个小女孩,向她道出了我的怀疑。

她也认定那玩具车就是小男孩拿的。

于是,我就去找那个小男孩。

男孩很生气,说他才不稀罕那玩艺呢。

他越辩解,我越觉得他心虚。

第二天,我到床底下找东西,吓了我一跳:那个玩具车呆在床底下呢!我从此不敢再和那个小男孩见面。

见了面,我就赶快走开。

多少年了都是这样。

我真的对不起人家。

这件让我汗颜的事情至今还留给我教训,那就是判断事物不受感情亲疏的影响,不下轻率的结论。

任凭感情亲疏来左右自己的判断认知有时候也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就是“感情决定一切”的忠实拥趸,明知二弟云长性烈如火,在自己不得不去西川征讨时还是让他镇守荆州,而他平日里最信任的大救星诸葛亮说也不能左右他的选择。

当然,最后他这个最亲爱的二弟意气用事丢了荆州,他自己也因此死在白帝城,而那个不在乎感情亲疏,坚持客观判断、“任人唯贤”的曹操却越来越强大,逐步为后代打下了一统江山的雄厚基础。

总之,亲情友情自然是人们不可多得的财富,但只能供我们参考而已。

对于事物真相的认知,一定得靠自己的理性思维。

这样才能不下轻率的结论,使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韩非子》读后感篇2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

《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

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

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

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

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的哲学思想遵从老子的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老》和《喻老》通过“矛盾”的论证。

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矛与盾的寓言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事物的两面性的辩证思维。

韩非的有些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与儒家、墨家相悖的,所以他批判孔孟和墨子。

他主张依法治国,而且要用重典,他认为罪行不管轻重,只有重刑罚才能减少犯罪。

很显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要巩固国家的权威,但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却得不到民心,有违“得民心者得天下”。

韩非这些政治主张在《显学、《六反》中都有集中体现。

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都出自《韩非子》,如之前列举的“自相矛盾”,还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都是富含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

这么看来,我们从小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法家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了。

《韩非子》读后感篇3《韩非子》诞生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本表达作者治国思想和主张的一本书,其中,也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我并不太了解这本书,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终于能够完整读完。

一读才知道,原来“滥竽充数”的故事正是来自此书中,而这个故事,曾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说到“滥竽充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

喜欢听人吹竽,而又特别讲究排场的齐宣公,必须要300人一起吹给他听。

这给了南郭先生这样的角色以瞒天过海的良机,他冒充乐手混身其中,还领着很高的薪水。

直至齐湣王上台,要求乐手单独演奏,才导致事情败露,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走了。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滑稽,却特别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最直接的寓意,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内行的人中间,冒充有本领的人,以次充好。

以前阅读的时候,爸妈曾教育我: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绝不能弄虚作假。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

做人,也跟学习一样,也一定要诚实,不能投机取巧。

俗话说:“躲的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这句话用来形容南郭先生再贴切不过了。

生活中,像这一类的反面教材特别多。

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浑水摸鱼等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新闻:某地一座很重要的桥梁,竟然被发现桥墩下部用了非常多劣等材质,如同“草包”。

干旱的时候,连钢筋都露出来了。

这样的桥梁将影响多少人的安全?由此可见,滥竽充数的行为,可能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滥竽充数、缺乏诚信,轻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重则可能危及到他人的生命和安全,后果不堪想象。

所以,在我眼中,诚实无法用价值衡量。

《韩非子》读后感篇4《韩非子》是一部传递法家思想的历史名著。

现在我用最淳朴的语言来向你介绍《韩非子》中的四则寓言故事。

一: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篇短小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呢?经韩非子所说,又经历考证,韩非子是为了告诫君主:“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动听的言语,君主往往只看到了它们表面的文采而忘记了它们是否有用”二: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这篇幽默的小短文,在我看来,这是韩非子要告诫人们若要灵活干事,不能像郑人一样固执,在生活里,不能受某样东西约束自己,那么你最后必定会闹出一个像郑人一样的大笑话,更深层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注重尺码这样物体的表面。

三: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此故事短小精悍,一语道破,告诉了人们要做一块真材实料,不可以像南郭处士一样,浑水摸鱼,滥竽充数,另外,此文章还从侧面批评了当时君王的昏庸无能,为了一个处士,在民间搜刮几百人的粮食供处士享用。

四: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

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

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

这是选自内储说上七术的一个故事,用韩昭侯测试左右是否忠诚来证明当时忠实的社会。

但我个人觉得太过残忍,何不以事测之?《韩非子》虽然非儒家文化,但其反应的道理本质未改,对做人很有帮助,希望更多的人去体验一把法家文化。

《韩非子》读后感篇5谈起《韩非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这次,我阅读了《外储说左上》中说二的第四篇,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很长,印象最深的是虞庆与匠人的对话。

虞庆建造房子,说屋顶太陡。

匠人说泥是湿的,椽木没干透,但虞庆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湿泥重,没干的椽木是弯曲的,这样屋顶应当建得低,又说泥干了会轻,树木干了会直,这样房顶会日渐变陡。

匠人照他说的去造房子,结果房子坏了。

另一种说法是,虞庆准备做房子,匠人认为用弯曲的木材承受很重的泥巴,过久了一定会坏。

而虞庆说木材干了会直,泥巴干了会轻,即使时间久,也一定不会坏。

但匠人照他说的去做,房子却坏了。

从这两篇短文中的第一个说法可以看出,虞庆是个无知的人,而自己却装做什么都懂的样子,话也说的非常好听,可结果却达不到目的,违反了实际情况。

如果把他所说的木材和泥土比作成人或其他事物呢?他可能会认为有些人一定会改过自新,久而久之,便会对国家做出贡献。

而结果却可能没有那么美好,那些人说不定会谋反,不去管理他们,也许会招来亡国之祸。

由此得出,虞庆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把自己看得太有智慧了,不是什么东西自己都懂的,专业的匠人说的话也不听,房子肯定建造不成了。

如果是粗糙地认为一些人有用,一些人无用,也是另人厌恶,自己的脸面丢尽,没有尊严。

这样,也当不成一个“上卿”了。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

一些同学见别的同学在进一些高深的知识,认为自己都懂了,便开始瞎说一气,让其他同学感到反感,使他在别人眼里是个无知的人。

还有些人可能在工作方面比较好,可到了其他时刻,自己弱的方面,便开始不懂装懂,蒙骗经理,可最后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时,他有“智慧”的一面也破灭了,同事们会渐渐认识到他的无知。

如果他再这样下去,就不可能好好与别人相处了。

从第二个说法中也是这样,匠人认为会坏的房子到虞庆口中就变好了。

他说的好像头头是道,可结尾还是没变,房子坏了。

有些时候,一些人希望事情的发展会好一些,说得让别人都相信了,但结果终究是不会变的,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这篇文章警示了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违反实际情况,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或专业人士的教导,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并获得成就,这样才能受到尊敬。

《韩非子》读后感篇6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每个人的诞生也就铸就了不同的我们,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必定有长处与短处之分,如何以长续短,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韩非子》观行篇很好地诠释了这则道理。

为了取长补短,余补不足,西门豹佩韦以缓之性急;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不同的伟人在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都及时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以长续短,最终成为一代豪杰,也给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但仍有许多人因只看到自己不足于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长久地沉溺于自卑的心理中不能自拔。

观行篇的后半部分就能消除这种忧虑,它开篇就说:天下有信数;一日智有所不能立,二日力有所不能举,三日强有所不能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