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终稿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终稿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令人赞叹的成就。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科学家们求真务实科学精神和潜心钻研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也渐渐渗入了科研领域。

抄袭的现象无疑腐蚀了科学界的健康肌体,损害了科学和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崇高信誉,并且严重挫伤了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

因此,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也受到科学家们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重点阐述了有关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的概念、科学道德问题在学术上的体现、科学道德问题的解决之法以及如何从自身角度杜绝此类现象,更好的弘扬我国学术领域的积极之风。

但本文仅是对此问题进行了粗略分析,对于这一话题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我们更加透彻地研究与实践才能更好体会其中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术诚信;法律;监督目录1. 前言 (1)2.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含义 (2)3. 科学道德问题在学术上的体现 (2)4. 科学道德问题的解决之道 (2)4.1加强道德教育,提高诚信意识 (2)4.2 用法律手段约束科学道德问题 (3)4.3加强舆论监督,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3)5. 学术诚信,从我做起 (3)6. 结束语 (4)7. 参考文献 (5)1.前言记得在本科写毕业论文时曾在一份报告中看到这样的信息:中国学术论文单篇引用率在50个国家中排名第42,我们的科研经费年年递增,论文产出世界第二,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中,竟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术成就涉及抄袭?姑且不去论证这个数字的真实性,但是就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科研专家学术抄袭行为就足以令人发指。

清华教授汪晖,北大孔庆东,学者朱学勤,一连串的名字不仅让这些人身败名裂,更是让整个中国的学术圈为之蒙羞。

当世界的学者看到《自然》的报道中揭露中国抄袭现象严重时,他们会留下怎样的印象?而反观德国,(由于我所学的是德语专业,会关注许多关于德国的报道和书籍)几乎所有人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都会用到“严谨、诚实”等字眼。

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

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孩子的职责。

德国家庭里家长也都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

同时,德国的学校中对于科学道德诚信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每篇报告都要注明所有借鉴文献,哪怕是普通的PPT报告也不例外。

他们从小养成的严谨独立的思维模式及做事风格,都避免了很多将来在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会出现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令人赞叹的成就。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科学家们求真务实科学精神和潜心钻研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也渐渐渗入了科研领域。

抄袭的现象无疑腐蚀了科学界的健康肌体,损害了科学和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崇高信誉,并且严重挫伤了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

因此,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也受到科学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2.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含义什么是科学道德呢?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知道科技工作者这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什么又是学术诚信呢?学术诚信是指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

这里的“诚实”是指在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的个人诚实;“信任”是指大家能自由地交换思想、能充分发挥各自潜力的相互信任的气氛;“公正”是指学生、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在相互交往中存在明确的、可操作的、公正准则;“尊重”是指在学习中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责任”是指在错误行为面前有责任感,并采取行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而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学术诚信具有五层含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

这里的“诚实”是指在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的个人诚实;“信任”是指大家能自由交换思想、能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各尽其能、相互信赖的科研氛围;“公正”是指学生、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在相互交往中可以依照已有的明确可操作的、公正的准则;“尊重”是指在学习科研中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观点;“责任”是指在错误行为面前有责任感,勇于担当并能及时采取行动,弥补或改正错误。

3.科学道德问题在学术上的体现科学道德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和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范和学术伦理道德缺失等三个方面。

所谓学术,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

随著时日变迁,人类不断修订及开创学科和领域。

而在我国,很多学术行为被当做一种工具,在一段时间一批人限时限量的产出,然后进行评价以获得既得利益。

而当一部分人受益之后,体制的漏洞便被无限的人去借鉴,从一个小群体逐渐扩大,最后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的学术氛围。

科学不端行为主要指那些违背诚实原则,在课题申请、研究实施、成果报告等科学活动中的篡改、捏造、剽窃以及论文署名违规等行为这类行为在科技界和社会上的影响相当恶劣,损害了科技界的社会信誉和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并伤害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学术失范现象在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活动中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一些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发生扭曲,他们不潜心钻研学问,而是一味追名逐利,为获取和占有资源而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立山头,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行政干预、权力垄断、官学一体、权学交易、学术霸道、暗箱操作、流于形式等“制度失灵”现象,并滥用了学术权威。

学术伦理道德缺失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突破了人类的伦理和道德底线,只顾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和野心,全然不顾他人,乃至国家和名族的安慰与福祉,如美国科学家与我国科学家内外勾结绕过国家监管部门,并隐瞒被测人员,在某山区小学的数十名小学生中开展转基因的“黄金大米”效果的对比实验。

学术伦理道德缺失的潜在危害极大,其危害可能扩展到全社会,所以必须得到监督和遏制。

科研工作者也是凡人,尽管他们身处实验室,沉浸在科研之中,但是并不能够抵御住名与利的诱惑,曝出的这一系列官学一体、权学交易的事件不免使舆论哗然,中国神圣的学术殿堂也因此蒙羞。

这无疑会对学校,社会,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身为科研工作者,定是行业中的姣姣者,应该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但是一旦功利心作祟,受害的却是社会与人类。

所以说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最高准则。

学术规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术伦理的自觉。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可操作的手段。

比如强调注释、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准确性;另外,采用防抄袭软件,这在国外早有应用了。

但这些仍不过是消极的防范,对于有意的抄袭来说,抄袭实在是防不胜防的。

因此,从道德和法律层面,也要从学术圈本身进行规范。

4.科学道德问题的解决之道科学道德问题是国际科技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而非我国科技界所独有。

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之道,必须依靠长期细致的、制度化的科学道德建设来逐步达到完善。

要解决科学道德建设与学风问题,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界的自身力量,在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根据我国科学道德问题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1加强道德教育,提高诚信意识要对科学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科学道德教育。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以及在科研团队内开展民主讨论会等形式,培养科研工作者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勇于探索,寓乐于苦的品质。

引导和激励他们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研究中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自觉维护学术尊严,正确对待名利权钱,恪守科研道德。

通过提高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诚信意识,充分发挥其“自律”的作用,来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腐化,保持科研事业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4.2 用法律手段约束科学道德问题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形态下,学生毕业,教室评职称,学者出成绩,动辄就是对于核心期刊或学术成就的指标要求,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的进行学术抄袭。

另一方面,很多人也是利用了这一点,明目张胆对于学术成就进行明码标价,任何一所大学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对于发表学术期刊或者会议论文的明码标价的小广告,而很多这种卖家的做法就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对别人的文章拼凑形成新的“产品”。

买方和卖方市场的相互促进就使得这种现象越发难以遏制。

然而,当道德层面无法再维持这一现象的公正性,在我国却又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维系这一稳定。

更多的学术作假或者抄袭行为的结果更多的是归由自己的所属的单位或学校进行批评处分。

这种做法虽然已经实施了惩罚,但是并没有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没有进一步给予同样做法的人警醒。

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认为:“学术失范行为严重阻碍了中国学术事业的进步,学术活动亟待规范化。

学术研究者不能无视学术法律,也不能容忍学术违法,应当勇于发现学术违法,积极揭露学术违法,大力支持执法部门追究学术违法,密切配合司法部门惩罚学术违法。

另外,我国还要建立与健全学术执法、学术司法的机制,强化对学术违法的发现和追究力度。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样才能从方方面面规范公民的行为,保障公民的利益和权利。

而如今,在学术违法这一方面,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法律法规,需要逐渐完善。

4.3加强舆论监督,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加强舆论监督是惩治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社会舆论和学术界的学术批评两个方面。

通过努力提高学术资源配置、使用和效益上的透明度,做到信息公开,充分引入学界和社会的监督力量,这将更好的预防和杜绝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是科学失范的行为无处遁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