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总结
结构变形的内外约束:
1、内约束:结构变形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产生的约束; 2、外约束:结构变形时,不同结构之间产生的约束。 分为:自由体、全约束、弹性约束(部分约束)
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外约束应力占主要 地位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主要由温度变形、 收缩变形导致
内约束引起的表面裂缝 外约束引起的深层裂缝
设 计 方 面
3、在底板的地梁、坑 内水沟等键槽部位,可 用厚度为30~50mm的 聚苯乙烯泡沫或沥青木 丝板作垂直隔 离,以缓 和地基对基础收缩时的 侧向压力。(见右图)
聚苯 乙烯 泡沫 设置缓冲层 塑料
4、合理设置施工缝,合理设定温控指标等。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3. 设置滑动层 由于边界存在约束才会产生温度应力,如在与外约束
这些裂缝往往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必
须控制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裂缝的开展。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
砼的温升和温差与表面系数有关,单面散热的结
构断面最小厚度在75cm以上,双面散热的结构断面
最小厚度在100c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砼内外最大
温差预计可能超过25℃,应按大体积砼施工。
2、合理 选用骨料
3、合理 选用 外加剂
掺加块石。在无筋或少筋的大 块混凝土中,可掺入不超过混 凝土体积的25%的大块石,以 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细骨料以中、粗砂为宜。
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石 子控制在小于1%,黄砂控制在 小于2%。
3.1 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可以改 善混凝土的特性,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混凝 土的温升。同时可降低水化热释放的速度, 延缓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
的接触面上全部设置滑动层,则可大大减弱外约束。如在
外约束的两端的1/4-1/5的范围内设置滑动层,则结构 的计算长度可折减约一半,为此,遇有约束强的岩石类地
基、较厚的混凝土垫层等时,可在接触面上设置滑动层,
对减少温度应力将起到显著作用。 滑动层的做法有:涂刷两道热沥青加铺一层沥青油毡; 或铺设10-20mm厚的沥青砂;或铺设50mm厚的砂或石屑层 等。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由外荷载的直接应力(即按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 由结构的次应力(计算未考虑到的结构内部应力)引起的 由变形变化(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
•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多由上述第三种原因引 起。
• 当变形受到约束产生 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 拉强度时,就引起裂缝。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砼浇筑初期,
其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
砼浇筑后期,
砼降温、干缩变形引起的混凝 土内部收缩受到外部约束
采用过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产 生 裂 缝 的 原 因
设 计 方 面
(设计强度过高,水泥用量过大)
忽视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变形 的构造钢筋
(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变形不能受到约束)
材料选用不当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2、施工方面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产生于两个阶段:一是混凝土浇捣 后的温升阶段,因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致使表面产生 较大拉应力,使混凝土表面开裂;二是在混凝土降温阶段, 因混凝土内部降温速率过快,使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拉应力, 从而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贯穿性裂缝。 施工段的划分及浇筑顺序不合理,组织安排不周密,模板 使用不当,以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配合比、水灰比过大、养 护不当等等,都可能引起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裂缝。
合理选用 外加剂
3.2 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不仅能改 善混凝土特性,而且能代替部分水泥,减少 水化热。但应注意掺加粉煤灰后混凝土早期 强度有所降低。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工程实例1 工程实例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与产生原因 控制裂缝的措施
设计方面
材料方面
施工方面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裂缝的种类:按裂缝的宽度不同,混凝土裂缝 可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种。
微观裂缝(在尚未承受荷载的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着肉 眼看不见的微观裂缝其宽度为0.05mm以下): 粘着裂缝:骨料与水泥石粘结面上的 水泥石裂缝:骨料间水泥浆中的裂缝 骨料裂缝:存在于骨料本身的裂缝
赵勤勇 广西大学土木学院 高级工程师
大体积砼基础
天津117大厦,65000立方米大底板混凝土,民用 建筑最大体积底板混凝土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工程规模日趋扩大, 结构形式日益复杂,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体 积混凝土越来越多。由于其体积大,表面小, 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 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 温度裂缝和收缩变形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 正常使用,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 证施工的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5. 缓冲层 在高、低底板交接处和底板地梁等处,用30~50mm厚的聚苯 乙烯泡沫塑料做垂直隔离层,如图3所示,以缓冲基础收缩时的 侧向压力。
(a) 高、低底板交接处 缓冲层示意图
(b) 底板地梁处
材 料 选 用 方 面
1、合理 选 水泥品种
选用C3S及C3A含量低的中、低 热水泥。(《规范》P12) 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 石子,以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性。
深层裂缝:表面裂缝发展而成深层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宏观裂缝是微
观裂缝扩展的结
果。
表面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热大量产生,使混凝土 的温度迅速上升。但由于混凝土表面散热条件较好,热量可向 大气中散发,其温度上升较少;而混凝土内部由于散热条件较 差,热量不易散发,其温度上升较多。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表 面温度低,则形成温度梯度,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 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 表面就产生裂缝。 表面裂缝虽不属于结构性裂缝,但在混凝土收缩时,由于 表面裂缝处的断面已削弱,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能促使裂缝 进一步开展。 国内外对裂缝宽度都有相应的规定,如我国的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允许裂缝宽度就有明确 的规定:室内正常环境下的一般构件为0.3mm;露天或室内高 湿度环境下为0.2mm。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深层裂缝
基础约束范围内的混凝土,处在大面积拉应力状态, 在这种区域若产生了表面裂缝,则极有可能发展为深 层裂缝,甚至发展成贯穿性裂缝。 深层裂缝部分切断了结构断面,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施工中是不允许出现的。 如果设法避免基础约束区的表面裂缝,且混凝土内 外温差控制适当,基本上可避免出现深层裂缝和贯穿 裂缝。
尺寸不小于l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
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
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大体积砼结构的特点
由于高层基础多为砼体积较大的箱形、筏形和 桩承台较大的基础,这种结构有结构厚、体形大、
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
要求高等特点。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很小。但 水泥的水化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 变化与砼收缩的共同作用,会产生较大温度应力和 收缩应力,是大体积砼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
• 当裂缝宽度超过0.2~0.3mm时,其渗水量与裂缝宽度呈三 次方增加,必须进行化学注浆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设计方面 保温保湿养护
控制大体积 混凝土裂缝 的措施
材料选用
施工质量
(模板、浇筑)
施工工艺 (技术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1、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应在满足抗弯及抗冲切 计算要求的前提下,避免设计上“强度越高越好” 的错误概念,可以利用混凝土60d或90d的后期强度, 尽量采用C25-C40的混凝土,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 中的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浇筑实体的温度升高。
设 计 方 面
(《规范》P11 )
2、大体积混凝土除满足承载力要求外,还应增配承 受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及控制裂缝开裂的 构造钢筋。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 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 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规范》P11 )
构 造 钢 筋
2.1 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 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 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 尚应沿板的厚度方向间距 不超过lm设置与板面平行 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 宜为φl2—φl6,间距宜为 100—150mm。为防止大 承台水平裂缝,四周宜加 设暗梁。4Ø16~4 Ø 22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贯穿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初期,混凝土处于升温阶段及塑性状 态,弹性模量很小,变形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很小,温度应力 一般可忽略不计。 混凝土浇筑一定时间后,水泥水化热基本已释放,混凝 土从最高温逐渐降温,降温的结果引起混凝土收缩,再加上 混凝土多余水分蒸发等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 构边界条件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导致产生拉应力,当该 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整个截面就会产 生贯穿裂缝。 贯穿裂缝切断了结构断面,破坏了结构整体性、稳定性、 耐久性、防水性等,影响正常使用。应当采取一切措施控制 贯穿裂缝的开展。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4. 设置应力缓和沟
设置应力缓和沟,即在结构的表面,每隔一定距
离设一条沟,设置应力缓和沟后,可将结构表面的拉
应力减少20%-50%,可有效地防止表面裂缝。这种 方法是日本清水建筑工程公司研究出的一种防止大体
积混凝土开裂的方法。我国已用于直径 60m、底板厚
3.5-5.0m、容量1.6万m3的地下罐工程,并取得良好效 果。应力缓和沟的形式,如图3-11所示。
增设暗梁
2.2 为了避免结构突变 或断面突变产生应力 集中,转角和孔洞处 应增设构造加强筋。
避免应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