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中学语文必修四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doc

高级中学语文必修四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 谁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

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

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

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 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 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 相如说: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 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 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高兴极了,把璧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 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他。

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 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

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

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

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

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

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

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

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

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层层衬染,极力蓄势,造成人物形象的张势。

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蓄势,有如大江截流。

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

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

行文至此,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

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

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苏武传》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苏武传》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苏武传》知识点归纳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 ,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13.以货物与常。

货物: 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 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3.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