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高职)团队名称:机电技术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杨波所在专业:机电一体化所在院校: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推荐部门:辽宁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一○年一月填表说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成果等,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简介(申报理由)我们是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本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国内首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梯技术)专业。
实现了校企合作、定岗培养。
实行实质性的订单教育,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招生规模稳定,社会效果很好,毕业生供不应求。
1. 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打造优质教学团队本团队是一支年龄、职称、知识及学历结构合理,教学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现有专兼职教师10名,其中专任教师6人,占60%;来自企业、协会及行业的兼职教师4人,占40%(兼职教师在我院任课3年以上)。
专任教师50%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均具有“双师”素质,专业领域涉及机械、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方向,符合机电专业特点,完全能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兼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1人,助理讲师1人,平均年龄为41岁,学历、职称及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
兼职教师来自于校外实训基地、行业技术监督部门及行业协会,均是企业技术专家及行业技术骨干,年龄结构合理、阅历与行业经验丰富,主要承担学生专业课教学和生产性实训的指导工作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 首创国内电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该团队潜心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及缜密的专业论证,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于2005年与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机电一体化(电梯技术方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这是我国高职电梯专业的首创,也是真正的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
该团队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与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短短几年时间内为企业输送了数百人的该专业的合格人才,社会反应好,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
目前毕业生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北京、山东、河南、山西、浙江、上海、广州等区域,专业人才辐射范围广,在机电一体化及电梯业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企业慕名前来索要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几年来,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为100%。
在校生规模稳定,保持在240人左右,2010年计划达到280-300人规模,为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专业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我院优秀教学团队,该专业的带头人于2009年授聘于沈阳电梯协会副会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
3. 以技术应用为主,创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教学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专业关键能力及就业率为导向,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两翼设计了课程,并完善了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教学指导书及校企考核评价标准等教学文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方案。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我院率先实行了“2+1”教学模式,加大了实习实训的力度及跟踪管理,使学生在一年的顶岗时间内形成了专业的关键能力满足岗位需要。
2009年根据企业的需求及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了“++1”的培养模式,将课堂由学校转移到了工厂车间进行现场教学,真正的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这项改革正在有序的进行中,深受企业及学生的欢迎与赞许,改革成果值得期待。
4. 为企业服务,提高技术服务与行业企业的影响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不仅教学思想活跃,且学术氛围浓厚,由于多名教师来自企业行业生产与管理一线,所以产学研有结合为企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
每年与技术监督部门合作为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举办《特种设备操作证》培训,学生通过率100%。
并能根据企业人才资源规划为小型电梯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如,对旧电梯的技术改造等。
目前根据我国电梯安装市场农民工较多的事实,正在计划与电梯协会、沈阳技术监督局合作为从业农民工做上岗培训,从技术上规范安装市场。
部分专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等咨询服务,受到企业好评。
5.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打造务实的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本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在学院政策支持及制度保障下,在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撑与协作下,建成了院内电梯控制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现已投入仿真使用,实训条件开足率高运行稳定,满足了专业建设的需要。
在院外,目前我们已与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上海三洋电梯有限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博林特电梯有限公司、上海港机沈阳振华电梯有限公司、河北保定欧贝尔电梯有限公司、内蒙古凯帝斯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长期实习实训、就业安置的联合办学协议。
最近我们又发展了一些新的合作伙伴。
在全国辐射范围广,合作稳定、科学、长效,满足了学生专业综合实训及为期一年的毕业顶岗实习的需要,条件充分,并为学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
同时,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活动,加强企业横向沟通,由于我们的工作得到认可,09年我们学院被吸收为沈阳电梯协会常任理事单位。
总之,本教学团队以培养机电一体化及电梯行业领域急需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型人才为目标,以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宗旨,以背靠行业、瞄准岗位、突出技能、追求实用为教学理念,以诚信、务实、和谐、创新为行为准则,正在用我们辛勤的付出与努力为莘莘学子搭建通向理想就业岗位的阶梯,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二、团队组成1.团队成员。
本教学团队共10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 6 人,占60 %,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4 人,占40 %。
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序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高校教龄企业经历或工作年限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1 杨波1958、8 男本科副教授电梯技能考评员27 2电气设备自动控制、工厂供配电、数控机床维修学时>300学时2 马希敏1957、1 男研究生教授高工24 5电工电子、计算机原理、C语言学时>200学时/年3 李斐1965、2 女本科副教授高工10 10UG、二维CAD、工程力学学时>350学时/年4 李朋1971、2 男本科硕士副教授数控维修15 0数据库、计算机基础学时>200学时/年5 周航1979、4 女本科硕士讲师网络技师7 0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ARM学时>300学时/年6 刘娜1982、9 女本科硕士助教助理工程师3 2机床电气控制、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电工电子学时>300学时/年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序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单位从事的技术领域及工作岗位/从业时间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1 缪金兴1937、4 男本科高级工程师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机械设计、电梯标准电梯机械结构与原理60学时/年2 赵学成1941、8 男本科高级工程师沈阳电梯协会电梯施工管理电梯维修技术30学时/年3 王晓光1965、3 男本科工程师沈阳维多自控技术有限公司电气设计电梯电气控制原理60学时/年4 王倩1964、11 男本科高级工程师沈阳市技术监督局技术检验电梯生产标准30学时/年本团队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1岁,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占专任教师的%,研究生以上学历4人,占专任教师%,具有行业经历的专业教师4人,占专任教师%。
姓名杨波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8 民族汉政治面貌中共党员高校教龄27最终学历(学位)本科、学士专业电子仪器企业工作年限 2专业技术职务/行副教授、教职业资格高校教师社会兼职沈阳电梯协政职务研室主任会副会长联系地址、邮编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88号邮编:110122办公电话主要学习、工作经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1976-1978 西丰县振兴公社仁义大队知青1978-1982 沈阳机电学院学生1982-1984 鞍山市自动化仪表厂技术科新产品开发1984-2003 辽宁省物资学校教师2003-现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009、10-2009、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12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在国内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机电一体化(电梯技术)专业,结合行业需求,用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的理念指导专业建设,多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到100%,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呈供不应求的状态。
1.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建品牌专业作为教研室主任,电梯专业的创建人,具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建设之中,2005年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与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达成了共同创建《机电一体化(电梯技术)》专业,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统一招生的高职电梯专业,当年开始招生。
2006年开始招收《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在主要承担两个专业的团队建设和教学及教学管理任务。
2.校企结合,聘请企业专家讲学本着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与企业共同协商,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我们与沈阳三洋电梯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了课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实现电梯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的课程,如电梯机械结构与原理、电梯电气控制原理、电梯维修技术等,并为其选派了在行业有影响力的技术骨干承担教学任务。
3.创新实践,不断尝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开始提出了“2+1”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让学生通过院内2年的理论教学和一年的企业生产实习来完成全部教学计划,经过多年实践,效果显著,表现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承担工作,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
09年,我们引入了竞争机制,将“2+1”改为“2++0.5”。
就是在实习半年后,与企业共同进行一次专业实践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企业提前正式录用工作,其余学生继续实习。
这种模式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提前上岗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们正在考虑++1的办学模式,这也是目前世界比较流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4.学做结合,创建优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我们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结合专业建设的特点,在学院和系领导的支持下,自己动手组建了电梯控制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电工电子实验室,使其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